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唐诗里有大量的诗歌写到竹,创造了多样的意境感受。在唐诗里,竹常与泉水、少径、风、寺庙、人等组合,勾画出幽静恬然、淡泊宁静的意境。竹在唐诗里备受尊敬,被赋予了多样含义,它作为重要意象,丰富了唐诗与意境,对唐诗及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人     
唐诗的主流地位被宋词替代,不是因为诗歌不好或诗人没有个性。而是因为。会说的不如会唱的。  相似文献   

3.
唐诗的发展与繁盛是社会发展以及诗歌本身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唐诗成熟完美 ,呈现出同以往诗歌所不具备的综合性、多元性、整体性及个别性的特点。文章从和谐的角度来分析唐诗的内容、形式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4.
何丽娜 《魅力中国》2013,(10):308-308
琵琶作为古老而又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自古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上。文学与音乐本来是两种艺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载体,将器乐的这种发展记录下来;而且文学又不单单只是记录这种发展,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在民族器乐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纵观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与民族器乐相互融合的历史,琵琶无疑是一个主角。而这种交融关系又主要体现在琵琶与唐诗这种极具典型性的中国古代文学文体上。究其原因,试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吴丹琦 《黑河学刊》2013,(10):45-46
唐诗和宋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史上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历来对唐诗和宋诗的研究既着眼于各自的特点也倾向于比较它们的异同,其实宋诗的发展是对唐诗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沿革,在从宋诗对唐诗艺术技巧方面的沿革进行探讨,着重从表达方式上的沿革、表现手法的沿革和使事用典的沿革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从而探究中国古代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丁鼎 《魅力中国》2013,(25):115-11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传统民族文化中的诗性智慧的体现。戏曲与诗歌科学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尚可 《发展》2013,(10):100
诗歌与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伊始就紧密结合,诗歌与音乐的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单一的只看诗歌或者只看音乐。  相似文献   

8.
郑莹 《魅力中国》2014,(22):110-110
文章通过分析细读批评对文本形式的关注,试图运用细读法分析李白的诗歌《独坐敬亭山》,从中说明细读批评的局限性及对策,以及将细读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批评有机结合运用在分析唐诗中的一二思考。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黑人文化被边缘化,处于"失语"境地。作为"黑人文化的代言人",兰斯顿.休斯深入地挖掘具有黑人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将黑人方言、黑人音乐、口头文学与黑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引入诗歌。休斯的诗歌无论从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节奏还是诗歌的内容都有别于白人文学,形成了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具有浓郁的"黑人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唐诗人刘禹锡坎坷的一生中,参与永贞革新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永贞革新也成为其诗歌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以刘禹锡诗歌与永贞革新为研究对象,试图再现诗人参与永贞革新的情况,通过其对永贞革新的具体描绘,进而探究这些因素对诗人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心态的影响,从而论证永贞革新这一特殊政治事件与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小雨  小卷 《中国西部》2011,(16):110-11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中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早期的《诗经》、《楚辞》到汉代的大赋、乐府诗,从唐诗、宋词、元曲到今天的新诗,诗歌的形式不断变化,内容不断丰富,那精妙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丰富的想象,始终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诗歌,为乏味的生活点上了智慧的明灯,为精彩的生活填上了温暖的亮色;给我们的精神注入了思想的能量,给我们的世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12.
张明 《走向世界》2001,(1):61-63
在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唐朝与宋朝是两个伟大的朝代。其伟大不仅体现在疆域的宽广,民生的富足,更表现为人文的发达,文化的绚丽多姿。而唐之诗歌艺术与宋之词艺术乃中国文化的两座艺术高峰。因此,虽然诗、词艺术并不是为唐、宋两代所独有,但只要一提“诗词”两字,在人们脑海中闪现的自然就是“唐诗”、“宋词”。  相似文献   

13.
姜波  何麟 《理论观察》2011,(1):112-115
诗歌的音韵指的就是诗歌语音的音乐性,它主要是由平仄、押韵和节奏三个因素构成。四声的调配合成了平仄,韵脚的往复组成了押韵,音顿的排列形成了节奏,它们以音节为原料,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照应,共同酝酿出了诗歌和谐的音韵。而正是这和谐的音韵才使得诗歌产生了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而这种音乐效果又使得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加强烈,形象刻画更加鲜明,艺术感染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14.
薜萝作为一个合成的意象,从唐前诗歌中的仅此一例,到唐诗中的100余处,这种情形颇值得我们注意。而在衍变的过程中,"薜萝"一词从唐诗开始,其运用也逐渐地超过了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薜荔"与"女萝"。文中主要就"薜萝"意象之源起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作一具体考证,以探究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汉诗是中国文化在日本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阐述了日本汉诗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指出日本汉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以唐诗为代表的诗歌发展到海外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重视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人不仅提出了许多理论,而且还积极进行实践.新月派诗歌在内在情感节奏与外在音响节奏两方面,从情绪、音韵、复沓、音尺等角度彰显了新月诗派诗歌中的音乐因素.  相似文献   

17.
如果要谈中国古典文学,就很难回避其中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汉语诗歌中必然存在的平行结构。很多的批评家在谈及汉语诗歌的中心建构原则中都提到这一点,声音上的平行结构,词语层面的平行现象,句法层面的平行已然成为阅读唐诗和解读唐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孟春明 《魅力中国》2013,(22):113-113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是熔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着一定的深意。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更加深刘地体会诗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意象图式这一理论,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鸟鸣涧》王维的语篇连贯性进行了阐释,以检验这一认知理论对唐诗语篇连贯性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并对诗歌语篇的连贯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何薇 《新西部(上)》2007,(6X):193-193
日本汉诗是中国文化在日本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阐述了日本汉诗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指出日本汉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以唐诗为代表的诗歌发展到海外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