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目前刑法学界的通说观点,所谓片面共犯,是指共同行为人的一方有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并且加功于他人的犯罪行为,但他人不知其给予加功的情况.在司法实践中,片面共犯的现象是大量存在的,但目前在刑法学理论界,对于片面共犯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却存在着许多的分歧.笔者认为片面共犯不能成立共同犯罪,不能把片面共犯作为共同犯罪来处理.  相似文献   

2.
丁加瑞 《魅力中国》2014,(16):314-314
共同犯罪行为对于单独的犯罪行为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存在着不同的做法或观点。根据刑法原则和有关共同犯罪理论分析了我国刑法典及刑事司法实践中对于共同犯罪规定和认定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引入日本学者的“脱离共犯关系”理论.在符合刑法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分析,就可以将共犯中止予以新的认定,最后就共同犯罪理论的完善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李西平 《魅力中国》2010,(32):119-119
近年来,我国查处的领导干部受贿犯罪中。领导干部身边的如配偶、子女和情人等参与犯罪的现象屡有发生。以往的司法实践中,针对此种现象,基于缺少对上述“身边人”进行专门规制的法律条文,司法工作人员往往引用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并结合刑法分则受贿罪的规定以受贿罪的共犯加以惩治。弊端在于,由于受贿罪属于身份犯罪,依照共同犯罪法理,无身份者需加工于有身份者,方才构成身份犯罪。换言之,若有身份者并非身份犯罪的正犯,无身份者断无构成身份犯罪之余地。现实中,有时领导干部的“身边人”利用领导的权威收受贿赂,但领导本人并不知情。此种情形,不能适用共同犯罪之规定,形成了惩  相似文献   

4.
白瑞瑞 《魅力中国》2014,(8):332-332
共犯过限是共同犯罪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是指在共同犯罪中,部分共同犯罪人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犯罪行为。共犯过限植根于共同犯罪.以共同犯罪的发生为前提,但过限的犯罪行为不属于共同犯罪。在共犯过限的情形下,过限行为的刑事责任只能由实施过限行为的人来承担。  相似文献   

5.
聚众犯罪,又称为多众犯、聚众型犯罪,是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种以聚众方式实施的犯罪的总称。虽然在外观上,聚众犯罪是以多人聚集的方式实施,但聚众犯罪不同于刑法所规定的共同犯罪。对聚众犯罪,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同时,聚众犯罪也有其不同于共同犯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主客观相统一是定罪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防止主观归罪和客观归罪。在复杂共同犯罪中,由于各共犯者之间存在着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实行行为、帮助行为的分工,且在犯罪实行过程中还会存在犯罪预备、中止、未遂等各种犯罪形态,使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贯彻显得相当复杂,需要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由于共同犯罪人主客观的共同性,各共犯具体的主客观情况都丧失其独立决定行为性质的作用.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上看,无论分工和参与程度如何,各个共同犯罪人的危害行为都与危害结果有因果关系.部分共犯自动停止犯罪,如若成立犯罪中止,就必须在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犯的共同故意联系,消除自己对整个共同犯罪的影响,使其他犯罪人明确认识到已失去了该犯罪人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女性具有与男性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女性犯罪,呈现出多方面的特殊性.女性犯罪呈现出暴力手段少,触犯偶犯较多、多为共同犯罪等特点.女性犯罪的社会预防与控制,需要社会各界多管齐下,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伴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犯罪呈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特征.近几年来农民工财产犯罪的比例不断降低,然而农民工的暴力犯罪及以“乡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犯罪有严重化的趋势.农民工犯罪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其犯罪发生频率在每日24个时段上的分布较为清晰.农民工犯罪空间上的形态分布不断分散化.另外,农民工犯罪被害人的“选定“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熟人之间的犯罪侵害以同乡为最多.  相似文献   

10.
实行行为是贯穿整个犯罪论的核心概念。构成要件中危险行为的界定,因果关系的判断,犯罪的预备阶段和犯罪的实行阶段的区分,正犯和共犯的认定,一罪与数罪的厘定,都离不开实行行为。实行行为并非法定概念,不像犯罪一样,刑法第3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正因为如此,学界对它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以下将一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中较大的类罪,刑法总则与分则均有关于聚众犯罪的规定。但立法上没有对聚众犯罪的概念进行界定,导致聚众犯罪与集团犯罪、一般共同犯罪,首要分子与主犯的关系不够明确。刑法分则关于聚众犯罪的条文,大部分明确了聚众犯罪的责任主体,但也有些条文未指明责任主体,既违背了聚众犯罪责任主体法定原则,也使得条文之间不相协调。文章探讨了聚众犯罪的立法缺陷,并提出了立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保险诈骗罪共犯问题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俊 《特区经济》2008,(9):260-262
在内外相互勾结骗取保险金的情况下,只能成立贪污罪或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而不能成立职务侵占罪的共犯。在内部相互勾结骗取保险金的情况下,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骗取保险金时,应以贪污罪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只是利用一方的职务便利,共同骗取保险金时,应根据该方的身份确定共同犯罪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乌合型聚众犯罪是指在乌合型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发生的犯罪行为。乌合型聚众犯罪不同于一般的共同犯罪,它呈现偶合性、无组织性、情景性、情绪性等特征,其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环境原因和特殊的心理原因,深入研究乌合型聚众犯罪行为发生过程和原因,发现和掌握其规律,有利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片面共犯的定义出发,从片面共犯能否成立、成立的范围及其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唐国明 《魅力中国》2011,(10):370-370
共同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都有各自的身份和形式,所处地位各异,所起作用也可能很不相同,为此,各国刑法均对不同的犯罪人作出了不同的评价,量刑也明显不同。本人通过对不同学的学习研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办案实践,形成此文,试对比较复杂和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社会分层的结果。弱势群体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此群体的犯罪在犯罪主体、犯错特点、犯罪原因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群体。明确界定弱势群体,深层次分析此群体的犯罪特点,对于控制和预防此类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吕梁 《理论观察》2004,1(6):57-58
惩治犯罪和人权保障是刑事诉讼目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在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方面的规定存在不足,应该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程霞 《改革与开放》2010,(12):13-13
间接正犯,是一种与共同犯罪理论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犯罪形态。本文通过综述理论界对间接正犯各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和观点,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和学习,并对刑事立法和实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论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教唆犯则是共同犯罪制度中最复杂的问题,本文以海峡两岸刑法中对教唆犯的不同规定为视角。比较分析了两岸刑法学界对教唆犯的性质、概念、构成要件以及处罚原则的不同观点及立法异同,以促进我国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加强海峡两岸刑法理论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地打击教唆犯罪。  相似文献   

20.
康阳 《魅力中国》2014,(7):36-36
共同犯罪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犯罪形态.在犯罪构成、犯罪种类以刑事责任方面有其特有的规定,我国内地刑法和香港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具体立法方式和内容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