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雯娜  陈正良 《宁波经济》2009,(6):34-36,33
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产生了脱节的现象。本文试图在分析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产生脱节的现象和原因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的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快速发展导致当代青年思想良莠不齐,思想观念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的主流性思想意识已经出现了边缘化趋式,现代青年群体的思想意识和自身价值观也受到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变化的影响而出现了偏差.基于此,对于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偏差,快速建立起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在纷杂的社会中要求青年学生群体始终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促使其自身形成正确科学的思想价值理念,从而最终实现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茂军 《魅力中国》2014,(26):261-261
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不是由于当代社会成员否定道德在社会生活存在的价值,而是因为在“道德共识”的认同上出现了多元化,改善这种状况的当务之急唯有进行道德化治理才是最优选择。所以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把道德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让伦理能够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杜洋 《魅力中国》2009,(1):20-23
人类即将迈入生物经济时代。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和承载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目前,在中国青年群体当中,价值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趋势。青年价值观多元化现象令人担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决议。21世纪将是生物经济时代,创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就显得意义十分重要和势在必行。但必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高度来加以认识,即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作是推动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催化剂。当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催化教育论完全符合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要求并与生物经济时代条件下物质精神文化社会四位于一体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日益多元化,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宗教升温”的现象,高校大学生信教的比例亦呈上升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以Q大学为例,进行抽样问卷调研,揭示分析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靖葳 《中国经贸》2011,(10):108-109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代科研院所青年人才的特点及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初步提出完善研究院所青年人才培养与激励的相应对策,切实关注和拓展青年人才成才渠道和发展空间,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潜能,尊重青年人才的价值,最终实现青年人才与研究所共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张琦 《发展》2010,(5):48-49
青年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生命的晴雨表,也是企业进步的推进剂,只有准确把握当代青年的基本特征,才能在教育、引导青年工作中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广大青年员工积极向上、乐于奉献,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展示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崛起阶层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现象,既有积极层面上的也有消极层面上的,其形成因素归结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竞争机制的存在、利益诉求等方面,因此,必须通过舆论引导、政策制定与落实、法制环境、形成机制等环节来正确对待新崛起阶层的价值取向问题,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富强、‘民主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杨勇  张军 《改革与开放》2012,(6):113-114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求,价值观是人们主观思想观念的反映,价值实现则是客体价值通过实践转变为主体价值.为了科学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转变扭曲价值观,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价值、价值观与价值实现,阐述当代青年利益、权力、地位、道德、落后价值观,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塑造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实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青春智慧才能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塔妮娜 《魅力中国》2013,(16):370-370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企业的未来,只有切实抓好企业的青年工作,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当前企业青年职工思想现状一是思想多元化。面对企业改革改制,经济关系和岗位变动等调整中出现的分工不同、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青年职工由过去的思想单纯向对社会现象有所思考、有所困惑、想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复杂思维转变,如不及时正确加以引导,势必对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如何用企业文化教育引导青年职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近一两年青年职工较多,他们除了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以外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状况,个别青年存在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念空虚的现象.文章以举例的方式对加强企业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引导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青年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的下岗失业问题中出现了青年失业现象,而又有愈演愈烈之势。青年失业现象的特点、产生原因不同于其他人员的下岗问题,因而解决这类失业的对策也有别于解决其他人员下岗问题的对策。本文在介绍了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相关经验之后,提出了缓解我国青年失业现象的若干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现状及道德引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玲  肖东平 《科学决策》2008,(12):122-123
当代大学生根据其年龄组成来看,主要是指80后的一代青年学生。在新形势下,这一代青年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在思想、道德、情感、观念、作风等方面凸现出新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明确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范围,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担当责任的客观现状,探求了新时期新情况下大学生勇挑责任的伦理路径,旨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确认和担当的德性要求,激发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并内化为当代大学生个体的自觉行为,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话语下的大众文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权威性,而更加突出了个人需要,使青年价值取向容易出现偏颇。因此有必要在核心价值体系下构建更为具体的价值目标,并相应地协同建设有形态的传统文化,为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确立提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多样,通过研究这些表现形式解读青年亚文化特征,认识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征和类型,剖析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利与弊,阐释青年亚文化特点,分析关注并引导青年亚文化,对青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当代高级知识分子的择偶价值观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课题。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发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高级知识女青年接受了高等教育,是新一代的青年中的佼佼者,她们的择偶价值观与一般的青年有共性,但是更多的是基于其自身的性格特征、其所特有的文化积淀而与一般的青年所不同而形成的特性。她们在择偶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与传统的女青年择偶价值所不同的现象与问题。本文着重于当代高知女青年在择偶价值观上变化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孙文华 《魅力中国》2011,(17):375-375
“80后”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当中的新型群体,承担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新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80后”大学生的婚恋新现象及婚恋观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80后”这一群体及我国的社会现状。因此,关注他们的婚恋问题也就是关注我们青年的发展及祖国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青年的理想追求,中国梦能够唤起当代青年勿忘百年国耻,立志报效祖国,勇于承担起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中国梦为当代青年指明了国家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民族的复兴使命,规定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要求。中国梦有助于激发当代青年的个人梦想,坚定理想信念与实干决心,引领青年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融为一体,使自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9.
康凯 《理论观察》2014,(10):30-31
"学习雷锋好榜样",已经传唱多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高速公路上,精神文明的风向标是否仍然屹立不倒,这个问题残酷地拷问着人们道德的底线和德行的高低。社会是进步的,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否也与其并驾齐驱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了道德滑坡、道德断裂和道德缺失等现象,尤其当经济交换被认为是社会利益的普遍法则时,所谓的个人主义、个人意识、个体利益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所以人情冷漠愈加放大,尤其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上海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绩效评估标准单调、传统激励机制偏颇、奖惩模式界限模糊等问题。通过假设分析青年人才年龄优势、完善的激励机制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正向反馈以及薪酬与社会名誉对其激励成效,横纵向分析年龄、国内外激励机制,基于“泛娱乐化”现象反向对比现存问题。面向2035年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提出建设科学化、全面化、多元化、差异化、统一化的激励机制,引领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