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精神风貌的写照,在语言上以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语义风格达到了特定的审美效果。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如何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发挥译者创作的自由空间,填补文学作品翻译中“文本的空白性”.实现文学文本翻译的语际转化。  相似文献   

2.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文化差异时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文章在目的论框架下,分析了张经浩在欧·亨利小说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使母语为汉语的最广大读者体验到欧.亨利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策略的决定性因素是译者心目中的读者、与翻译目的相一致的国情和文本的本色。上佳的翻译策略不是归化为主、异化为主或两者并重,而是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做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4.
翻译既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转换的过程。担负着翻译文化、传播文化这一中心任务的文学翻译更是如此。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译者的英汉文学互译实践中,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文学文本的功能、文化全球化的读者认知大环境及相应的读者期待视野,中国译者的中国文化身份、应有的文化立场及传播民族文化与促进世界融合的翻译目的共同决定了中国译者要杂合使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但异化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视野中,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所处位置的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翻译策略的变化,即:当翻译文学处于本国文学系统中心时,译者倾向于采用异化式译法;当翻译文学处于本国文学系统边缘时,译者更多使用归化式翻译方法;当翻译文学介于本国文学系统中心与边缘中间时,异化与归化会呈现均衡拉锯状态。"归化"和"异化"只是一对描述性概念,由特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并不存在高下正误之分。  相似文献   

6.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应是互相排斥,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归化或异化,甚至综合使用二者,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7.
关联-顺应模式赋予译者极大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充分关照了目标语语境和目标受众,对以信息和诱导性为最高目的的旅游宣介翻译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结合实例,在关联-顺应模式下,从译者的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角度,探讨旅游宣介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并得出以下结论:旅游宣介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与原文认知语境及对应读者间的认知能力的差异,依次针对语言语境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交际语境,以最佳关联和动态顺应为原则,灵活选择以归化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杂合策略去强化目标认知语境,降低目标读者的认知努力,力求以最佳交际效果向世界介绍和宣传中国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以《雷雨》为例论戏剧翻译与归化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本是戏剧翻译的主体,它既是舞台演出的蓝本,又可作为文学作品单独阅读。但剧本的阅读与上演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戏剧翻译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目的语读者还包括在剧院观看舞台演出的目的语观众。要使目的语观众也获得类似原语观众的感受,译者往往选择归化翻译策略。本文以《雷雨》为例,意图探讨在戏剧翻译这一特殊文体翻译中,译者如何运用归化翻译策略达到语用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翻译活动。目的原则也为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旅游文本的译者应该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和要求,妥善处理译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策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委婉语翻译可遵循的三个原则,并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视角探讨了委婉语的翻译问题,指出了在具体的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归化、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或者有时可将归化异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两者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1.
纽马克文本翻译理论根据语篇功能将文本分类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李尧先生文学文本的翻译策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变通手段,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源语文本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各自采取了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赖斯认为,以内容为重的文本要求译文的语言形式要完全适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以形式为重的文本强调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以内容为重的文本时适合较多地采用归化的方法,翻译以形式为重的文本时应适当地采用异化法。  相似文献   

14.
翻译过程受一系列复杂、动态、多层面因素影响制约,是在文化的两级进行取舍求得最佳平衡的过程。论文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这一角度入手,剖析了对翻译活动造成限制以及相互制约的主客体因素。译者无疑有其权利的边界,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制约:原作和作者的地位、译者自身风格、读者预期及其文化背景,而译者则面临多重选择:忠实与背叛、对等与创造、归化与异化。  相似文献   

15.
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回顾两种翻译方法历史上的争异 ,指出具体方法的采用取决于翻译者所处的时代、翻译文本、不同的源语及目的语等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各种文化间交流的增加 ,异化翻译法将是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商务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其文体特征和语篇特征,从文本的信息功能、目的功能和交际功能出发,对语篇进行解构及重构。在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时,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将原文文本转换为能为译入语语言和文化所能接受的译文文本,达到预期的交际功能和目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中始终存在着归化与异化的处理问题。由于影视艺术是视听双频的大众传播艺术而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又存在着较大差异,影视作品的英汉翻译呈现出更为复杂的自身特点,因而在英汉影视翻译的过程中,归化与异化的处理也有着特殊的要求。本文从语言学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英汉影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作者主张,英汉影视翻译在语言学层面上采取归化法;在文化层面上,归化或异化则依据目的语受众对源语文化的熟知程度、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以及源语文化是否强势等而异。  相似文献   

18.
异化和归化是文化翻译研究和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策略,前者主张以源语文化和原文作者为归宿,而后者则主张以译入语文化和读者为归宿。论文将以异化和归化作为理论支撑,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英译进行描述性研究,语言方面的分析包括人名、颜色词、拟声词等的翻译,文化方面的分析包括对特定文化词汇即对习语的处理。经分析研究认为,张爱玲在小说《金锁记》的英译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来处理其中的语言和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翻译策略一直受到翻译界的重视,其不应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的简单对应,更涉及跨文化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策略选择。《孔雀东南飞》韦利译本充分运用了隐喻的翻译策略,采取了异化和归化结合,对于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因素,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或解释;对于需要解释很多、打断阅读节奏的或者根本找不到对等喻体的例子,在翻译时选择换喻或有意识的隐略。  相似文献   

20.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在不同的时期,译者根据社会历史,政治背景,读者要求等因素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从不同时期的翻译方法、翻译的相对性和翻译标准等三个方面对翻译中的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说明。从文章可以看出,我们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或者可以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