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劳动力全球化视角,根据相对劳动成本平价模型,以美国为比较基准,选择东亚4国和印度为比较对象,对1991—2008年的6国相对劳动平价、实际汇率变动和相对劳动成本变动做了系列研究。研究表明,就全时期而言,中国的实际汇率与基期相比已处于升值状态,而其他发展中国家贬值程度扩大;分时期看,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前,中国具有相对劳动成本优势。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劳动成本优势持续下降。本次金融危机后,国际竞争力继续恶化。根据研究结果,认为人民币不具升值空间,保持汇率稳定是当前的最优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背景,简要介绍了购买力平价测算的基本方法。在国家统计局以部分城市参加OECD1999年一轮购买力平价项目试验性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国际通用的方法,测算了1999年中国与OECD国家购买力平价比较的结果,即1美元=4.67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汇率的57%;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本研究结果基本合理,反映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与OECD国家购买力平价比较研究结果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芳东  任若恩 《经济学》2005,4(3):563-582
本文分析了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背景,简要介绍了购买力平价测算的基本方法。在国家统计局以部分城市参加OECD1999年一轮购买力平价项目试验性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国际通用的方法,测算了1999年中国与OECD国家购买力平价比较的结果,即1美元=4.67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汇率的57%;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认为,本研究结果基本合理,反映中国购买力平价研究的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4.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汇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谓购买力平价理论1 91 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 (Gustav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 :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间的汇率实际上代表的是用本国购买力交换外国购买力的比率。而购买力的大小又是通过价格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卡塞尔的定义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两个国家价格水平之比 ,可表示为 :St=PLt/PLt 式中St代表t期外国货币的本币价格 (即直接标价法的汇率 ) ,PLt 是t期本国的价格水平 ,PLt 是t期外国的价格水平 ,因为是代表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率 ,所以PLt、PLt 包含的商品应该是相同的 ,并且同一种商品在国内外价格水平中的权重也应该是相等的。在这里 ,价格水平 ( pricelevel)是不同于价格指数或物价指数的 ( priceindex)的。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 :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如果用i和i 表示本国和外国t期的通货膨胀率 ,则相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St/St-1=( 1 i) /( 1 i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适用于人民币汇率(一 )绝对购买...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是测算中国制造业1980—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产出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概念、覆盖范围和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调整后的1980—1999年共15个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无论是在投入方面、产出方面,还是在时间维中,这些时间序列在概念和覆盖范围方面都是一致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90年代展示了令人嘱目的加速,中美劳动生产率的追赶进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是测算中国制造业1980-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产出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概念、覆盖范围和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调查后的1980-1999年共15个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无论是在投入方面、产出方面,还是在时间堆中,这些时间序列在概念和覆盖范围方面都是一致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90年代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中美劳动生产率的追赶进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9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柏满迎  任若恩等 《经济学》2002,1(4):863-884
本研究是测算中国制造业1980-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产出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概念、覆盖范围和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调查后的1980-1999年共15个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无论是在投入方面、产出方面,还是在时间堆中,这些时间序列在概念和覆盖范围方面都是一致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90年代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中美劳动生产率的追赶进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8.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中,有一种理由认为人民币汇率已大幅偏离了购买力平价。但是偏离购买力平价的汇率需要调整这一命题的真伪取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一国的适用性,这种适用性的常用检验方法有两种:实际汇率的平稳性检验和名义汇率与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协整检验,虽然分析结论认为前者的严谨性优于后者,但这两种方法均不支持购买力平价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原因除了购买力平价自身的局限外,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的汇率-价格传导机制不够通畅。既然购买力平价在中国并不完全成立,那么人民币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就不能构成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理论与模型   总被引:81,自引:4,他引:77  
一、引言1997年下半年以来,各界对人民币汇率的关注骤然升温,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高估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要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合理,首要的是确定一个参照系,即要回答什么样的人民币汇率是“适当”的———也就是测算出经济学上所说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我国学术界曾利用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等理论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研究,如易纲(1997)、陈学彬(1999)等。但国内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它忽略了基本经济要素如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等对汇率的影响,同时平价成立的假设较为严格,这些假设…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实证分析——基于1994-2001年数据的判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以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1994年为基期,计算分析了人民币汇率的实际走势。研究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自1994年以来总体上呈升值态势,但实际汇率升值幅度远大于名义汇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变动方向相反,实际汇率呈贬值趋势,体现出国内外价格水平对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购买力平价的思想,探讨编制地区间价格指数的方法,进行我国内部地区间的价格水平比较,并且利用地区间价格指数将名义收入转换为实际收入,重新测算基尼系数。地区间价格指数显示,我国的地区间价格水平差异大,可贸易商品地区间价格差异相对较小,不可贸易商品地区间价格差异相对较大;各地价格水平与居民名义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各地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小于名义收入差距,以居民实际收入测算的基尼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2.
论转轨时期均衡汇率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正> 一、引言 如何估计人民币与外币兑换的合理比率,是我国经济界长期以来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讨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应以购买力平价还是以出口商品平均换汇成本(或进出口商品的国际比价)来确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比价(吴念鲁等,1989)。80年代初内部结算价的实行开始了汇率政策告别购买力平价的重大转变,1994年初汇率并轨则标志着转变的完成。 虽然我国的汇率政策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了合理的转变,但在理论上,对于是否存在着一个不同于购买力平价的均衡汇率尚未做出圆满的解答。中国经济正在转轨这一事实使得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化了。转轨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既包括资源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流动,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过渡。如何在这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数据,2014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总额将超过美国。如何看待这一新变化,在进行国民收入的国际比较时,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购买力平价法强调人均收入水平的比较,而汇率法则反映一个经济体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与国际地位。因此,在进行总量比较时,必须考虑两个指标的结合应用。运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民收入和人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上已取得重要进展,但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还存在差距。从发展阶段看,中国仍然处于快速增长期,在不久的将来真正在总量上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是有可能的,而经过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在人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可能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在经济方面追赶西方发达国家跨世纪长征的视角,围绕着21 世纪中国在 G D P和人均 G D P 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论述了人民币 对美元升值的长期发展趋 势。笔者认 为,汇率法与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中国的中国 G D P 和人均 G D P 所产 生的巨大差异,为人民 币的长期升值提供了可能性;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低通胀,科学技术进步暨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外汇 储备的增加等,将为人民币 的长期升值趋势提供基本条件、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5.
张衔 《财经研究》2001,27(6):48-52
本文探讨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学文献,特别是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的期文献中流行的汇率分析工具一定实际汇率的含义,本文证明,由于实际汇率存在着由名义汇率造成的扭曲,因而不仅不是一个比相对购买力平价更有效的汇率分析工具,而且会导致决策风险,事实上,实际汇率的作用仅在于检验某一名义汇率是否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对汇率进行调整的依据只能是对购买力平价,本文同时证明,在东南亚金融危期间我国人民币的确没有对外贬值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张萌 《当代经济》2010,(17):116-118
为了验证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的解释能力,本文采用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于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和国内外价格水平差异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决定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人民币汇率和国内外价格水平差异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一点与理论结果不符。  相似文献   

17.
同一个经济体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很少能够直接比较,因为不同地区之间货币的购买力不同。文章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研究同种和不同种货币的购买力问题。从静态和动态研究两个角度,研究了购买力平价可能存在的四种应用并将其公理化:汇率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价格指数和相对价格,在此基础上对进行更深层次的价格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过去30余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一产比重下降,二产(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三产份额缓慢增长,这对应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过程。这一进程的本质,就是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一次产业即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产业中,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二次产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转移。由于二产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一产(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10倍),这种转移便意味着经济整  相似文献   

19.
中间产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是国际贸易影响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工资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运用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制造业从R&D资本存量丰富的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及其技术溢出对中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物化型的技术溢出,中间产品进口既通过实现熟练劳动力与国际先进R&D资本互补效应,又通过技能偏向的知识学习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和就业份额,扩大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相对工资差距,加剧了工资不平等。随着熟练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工资不平等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吴信如 《财经研究》2007,33(8):4-16
文章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长期互动关系。结论显示,人民币汇率取决于购买力平价,也反过来影响购买力平价,汇率变动对价格来说具有显著的渠道效应。因此,购买力平价可以作为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一种参照,但在确定人民币汇率调整路径时,应该考虑汇率对国际相对价格、尤其是本国价格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