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5-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及其独立董事数据,研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声誉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并以独立董事的兼职数量作为自变量衡量独立董事声誉,从公司性质和公司审计约束两方面研究独立董事声誉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声誉越高,公司的关联交易次数更多,即独立董事高声誉促进控股股东的私利行为。此外,在对控股股东审计约束更差的环境下(未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公司类型为国有的上市公司中这种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此为独立董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声誉机制并不能有效激励独立董事履行监督职能,也为上市公司聘用独立董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2.
独立董事制度对关联交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 ,独立董事制度能有效约束和减少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和抵押现象的发生。但是 ,在约束关联销售和关联方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方面 ,独立董事制度并未发挥有效作用。为此 ,我们应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并规范大股东行为。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一个国家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基石。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国家计划引入国外的独立董事制度去解决目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大股东侵犯小股东等欺诈行为,但由于相关制度条件不成熟,独立董事制度的效果与人们的预期相差甚远,独立董事本身的诚信也受到了社会质疑。文章试图对我国目前产生独立董事诚信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股独大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重大阻碍。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止控股股东以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内幕交易等各种手段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我国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5.
转移定价披露的研究对于规范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关联方交易的现状,并以152家制造业金属、非金属大类上市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为样本,对影响转移定价披露方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企业披露转移定价呈正相关的因素有公司规模、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例、税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之呈负相关的因素有企业的成长性、国家持股比例和关联交易的销售金额。而与独立董事比例、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与转移定价披露不显著相关。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股独大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重大阻碍。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防止控股股东以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内幕交易等各种手段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我国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其根源在于大多数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所占股份比重过大以及他们对公司董事会的过度渗透。设立独立董事制度是防止不正当“关联交易”、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和防止内部人控制的重要手段。独立董事制度的健全需要独立董事权利基础的法律法规的建立、职业群体的培育、合理选聘程序的实施和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创设。  相似文献   

8.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上市公司有必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以保障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的利益。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本对“独立董事”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提出我国独立董事可分为独立股东董事与独立非股东董事两类。在此基础上,章还论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规定以及对独立董事激励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董事关联交易需要一系列的事前和事后调整机制,批准制度是最重要的事前调整机制。批准制度可以分为董事批准模式和股东批准模式。董事批准模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需要辅以利害关系董事回避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以确保交易之公平;股东批准模式会增加交易成本,因此只有适用于重大关联交易时才符合经济效益之原则。  相似文献   

10.
2013年是我国将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到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第十二年,为摸清我国目前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基本情况,系统地分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效果,通过对2011年我国1353家A股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人数及比例和公司业绩进行关联分析,为推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相关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之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控制盈余管理的相关措施: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进一步提高董事持股比例,以形成董事与股东之间更强的利益联盟、建立和完善真正独立的监事会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控制盈余管理--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之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控制盈余管理的相关措施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进一步提高董事持股比例,以形成董事与股东之间更强的利益联盟、建立和完善真正独立的监事会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建文 《商场现代化》2006,(28):297-298
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实践中的“形骸化”现象公司制的发展历史表明,在“一元制”公司治理结构中,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集经营行政权与监督权于一身,公司控股股东或控股集团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利益之事频频发生。为此美国率先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是不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上市公司董事会组成与公司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省上市公司的数据,应用SPSS统计软件,选择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是否分离和控股股东担任董事比例四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浙江省上市公司董事会组成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控股股东成员担任的董事比例与浙江省上市公司业绩正相关,而且,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之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控制盈余管理的相关措施: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进一步提高董事持股比例,以形成董事与股东之间更强的利益联盟、建立和完善真正独立的监事会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国。在公司被管理层控制,权力结构出现失衡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制度应运而生。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在于制衡管理层与股东,维护中小股东利益,降低代理成本。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升。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我国的企业和上市公司制度逐渐向国际标准看齐。独立董事制度就是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产物。本文研究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选择影响,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分析企业聘用独立董事的趋势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赵春 《商场现代化》2006,(18):238-239
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不兼任公司高管职务,属外部董事范畴;又不与公司存在实质利害关系,故不同于关联董事。”独立董事制度并不是《公司法》最先引进,从19  相似文献   

18.
孟扬  韦一玉 《安徽工商》2001,(10A):26-27
近几年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纠纷亮相,进入公众视野,也就越发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独立董事是指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他必须独立于公司之外,与其所受聘的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妨碍其进行客观判断从而起监督和平衡作用,他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不拥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与公司没有关联的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控股股东进行股权质押的比例、公司治理以及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水平展开研究,选取2017年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相关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及上市公司年报。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比例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成正比关系,上市公司董事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现象与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比例成正比。  相似文献   

20.
陈伟民 《商业研究》2006,(14):81-83
公司资产和利润被转移到其控制性股东手中的“隧道行为”普遍存在,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由于特殊的制度背景,这种控制性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治理我国上市公司“隧道行为”应依靠一套严密的规则,包括以立法和政府管制为主导的关联交易的监管;充分和严格的信息披露;尊重独立董事的意见和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