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随着国家对本土品牌倡导“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方向的发展,本土品牌从无到有.少数品牌已经在国际市场开始崭露头角.并面临品牌的国际化运作的新课题。同时,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跨国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在中国的经营都更加强势。本土品牌也逐渐在从单纯追求短期的销售量提升转化向打造品牌力的方向发展了。隆力奇作为国内本土日化的第一品牌.近年来在注重品牌“知名度”向“美誉度”提升的同时,寻求和品牌广告代理公司的和谐互动,对品牌进行科学规划,对传播策略进行科学整合,已经成为隆力奇发展战略规划之一,也是增加隆力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千 《商界名家》2004,(9):86-88
短短14年.“体操王子“成功完成了从一名优秀运动员到亿万富豪的转变.如今,李宁已经成为中国本土体育用品行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并且在本土市场也已经有能力和来自国际市场的世界巨头耐克、锐步.阿迪达斯等品牌进行抗衡。尽管如此.公司在过去14年中的发展仍有很多败笔。  相似文献   

3.
早在2002年前后.围绕着中国加入WTO后的广告问题.业界和学术界曾有过相当一番讨论。外资广告进入中国,对于国内本土广告业和广告市场究竟会带来什么?究竟是挑战是机遇,还是什么别的东西?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事实上一直延续到最近。然而有意思的是:与前几年相比,伴随着2005年12月10日这个最终时刻的到来.伴随着中国广告市场向国际资本的全面开放.人们听到关于WTO和外资广告“狼来了”的说法却明显少了。这难道是因为.情况没有原来预想的严重?还是外资广告企业进入之后.其国际资本的竞争“狼性”有所蜕化?抑或是.本土广告企业自己的身体条件.  相似文献   

4.
李默涵 《创业家》2012,(9):52-53
一个“韩范儿”的本土护肤品牌,从三四线市场起家,如今开始布局一二线城市。 你在电视上看到过全智贤代言的“韩后”护肤品广告吗?是不是觉得很有“韩范儿”?实际上,那是一个主打三四线城市的中国本土护肤品牌。  相似文献   

5.
余霞  程珊 《品牌》2011,(6):1-2
中国改革开放后,跨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出现在我们视野中.一批本土日化品牌在与跨国日化公司巨头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退出市场.随着网络的普及,一部分曾经被遗忘的本土日化品牌慢慢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营销策略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被消费者称为“国货精品”.本土日化品牌是怎样利用网络传播这个环境进行品牌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本文将以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昭贵”作为范式,来研究本土日化品牌的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6.
组委会“说”会 峰会项目负贵人——周洲 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原有的优势日渐趋弱,因而加强品牌建设.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刻不容缓。在转型的压力和政策推动下,中国企业加快了品牌建设步伐.对于在国内市场取得不俗成绩的优秀本土品牌来说,  相似文献   

7.
广州是中国房地产业最蓬勃发展的城市之一.除了本土房地产云集之外.越来越多的外来“过江龙”也加入到这场市场争抢战之中。虽然广州房地产市场竞争激烈.但是还没有到形成寡头垄断的态势,市场除了几头“巨鳄”长袖善舞外.同时也存在大量小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商在争抢市场的各个补缺点。这些小型的房地产商除了品牌、信誉不如大发展商外.最大的短板就是资金实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品牌全球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市场及其本土品牌就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验了它所带来的冲击。众多外来品牌成为中国市场的宠儿甚至主角。发展到21世纪初的这几年,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本土品牌不仅在国内与对手们竞争,而且要走上世界舞台,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市场上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由本土品牌到国际品牌的跨升!那么,究竟中国企业在品牌全球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多远,哪些企业做得更好呢?为了解这些问题,益普索(Ipsos)-全球著名市场研究集团与FT中文网携手开展了FT中国品牌全球化调研。  相似文献   

9.
苏国锋  郭东 《广告导报》2005,(12):43-44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正试图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中国市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成长后,在总体供大于求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开始进入平稳发展的新时期。人们从买产品到买品质、买服务,到认品牌,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少数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凭借品牌优势牢牢占据产业制高点。2005年,品牌战略正式成为国家意志,与此同时,品牌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家制定战略的出发点。本土企业为何绝大多数还没有品牌?为什么本土品牌创建这么艰难?本土品牌到底应如何制造?  相似文献   

10.
张树庭 《国际广告》2010,(11):37-38
中国制造的提升前提在于中国品牌的本土培育“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提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品牌化的过程,即从“产品输出”跨越到“品牌输出”。而“品牌输出”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培育出了可供输出的品牌,这些品牌不但完成了资本上的原始积累,具备了创建和维护品牌的基础条件;而且在中国本士市场上已经成为行业的翘楚,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大国崛起势不可当,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无限机遇。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品牌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中国市场将会成为最繁荣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本土品牌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本土品牌从默默发展到快速崛起,要从参与者转变为竞争者,  相似文献   

12.
如果用“百花齐放”来形容数年前中国的方便面市场.可以说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近几年业内人士发现.过去方便面市场那种“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几个主要品牌瓜分天下的局面。大学生方便面市场也不例外。同样是被几家主要品牌瓜分。大学生方便面市场的蛋糕究竟有多大?大学生对方便面品牌认知的情况是怎样的?大学生消赞方便面的习惯又是怎么样的呢?对比分析调查中的有关大学生方便面市场的数据.或许能为厂家和商家提供解答这些问题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族品牌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色表现,让国人信心十足,但同时也让一些国际强势品牌开始“过分地关注”本土企业。所谓“过分的关注”是因为洋品牌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民族品牌实施打压,给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14.
张伟靖 《新财富》2014,(6):62-66
外资日化巨头全方位布局中国,本土企业凭借细分小品类抢占市场。虽有露华浓败走中国市场以及欧莱雅砍掉表现不佳的品牌,外资绝对领先中国日化市场的态势并未改变。但从小护士到美即,本土品牌已有质的提升。一方面,随着外资品牌摸准中国市场的脉搏,被收购本土品牌的命运将更为乐观,另一方面,本土品牌也开始凭借自己的力量努力对接资本市场或吸引更多的财务投资。  相似文献   

15.
李鹏程 《广告大观》2005,(8):123-128
2004年以来,在华跨国公司一步步加快了对中国高端媒体传播资源“抢占”的步伐,宝洁、联合利华、肯德基、诺基亚等国际品牌正通过垄断电视广告资源来扩张中国市场,挤压民族品牌。同时,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助推“品牌中国”的重任,扶植中国本土品牌的发展。作为本土品牌和国际品牌之争的主战场——中央电视台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硝烟与战火的味道也愈来愈浓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市场》2005,(2):4-4
近日揭晓的2004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显示,与2003年本土品牌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甚至是绝对优势的调查结果不同.仅仅时隔一年,本土品牌绝对优势不再。该调查覆盖30个城市15岁至64岁的消费者,样本量达7万人,涉及27个行业、1000多个品牌,是目前中国市场单一数据来源规模最大.涵盖面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调查。在“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相似文献   

17.
谢海峰 《销售与管理》2006,(4):I0016-I0018
作为“21世纪福来传播机构”(后面简称“福来”)的领队,娄向鹏一直关注着脚下的土地。这块土地上,有着占全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广大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地区消费差异大、消费者缺少品牌忠诚度构成了这个市场的特色。娄向鹏的追求,就是率着他的“福来”,用中国特色的营销实战体系为21世纪鏖战在中国本土的企业带来福音。“福来”怎样抓住本土的特色?“福来”的营销手段怎样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8.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正在成为洋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国外品牌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本土洋酒品牌也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福建龙马酿酒公司臧世德总经理如是说。  相似文献   

19.
公司快讯     
大众:刷新中国市场销售记录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全球2006年度销售业绩”显示,全球新车零售量达573万辆,中国市场为大众汽车全球复兴做出巨大贡献,并一举超越德国本土市场成为“大众”品牌全球第一大市场。数据表明,集团去年的销量刷新了销售纪录,达到573万辆,与前一年相比增长9.3%。中国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最大的市场。大众汽车集团核心品牌——“大众”品  相似文献   

20.
丰收 《广告大观》2006,(2S):28-29
什么是“民族品牌”?联想是吗?TCL是吗?五粮液是吗?李宁是吗?他们都不是!他们都可以说是“品牌”,也可以说是中国市场的骄傲,但就是不能说是“民族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