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6,(31):1-3
建筑色彩与城市社会历史文脉的形成、与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形成、与城市居民归属感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归纳了长春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建筑色彩特征,并从自然环境条件、传统地域文化、近现代地域文化、建筑技术与材料四个方面分析影响长春建筑色彩形成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长春建筑色彩的规划建议,为延续长春地域文化风貌特色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喀什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喀什的文化特色在新疆最具有典型性和吸引力,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欧亚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形成了独特的古西域文化特色,喀什历史街区形态和传统建筑特色在中西亚城市发展历史上曾经普遍存在,但在上世纪后期已消失殆尽,在我国西部地区城市中,唯一保存下来了一片古城街区.但历史街区居住人口稠密,市政基础设施落后,与现代化城市发展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在处理历史街区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上,需要得到名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天津是我国近代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城市之一,形成了中西融合的城市文化和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风貌建筑。2005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天津依法确定了三批615幢、95.5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这些历史风貌建筑不仅蕴含着天津的人文历史,而且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篇章;不仅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而且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城市资源。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色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色彩展现了北京市特定文化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结合北京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因素与建筑色彩现状,通过实践调查和科学研究对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色彩规律进行探讨,提出建筑色彩主题.对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色彩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并提出具体保护规划建议,以期创造和谐有序,并具文化内涵和鲜明风格特征的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色彩格局.  相似文献   

5.
上海既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又拥有与众不同的传统文化城市风貌。如何平衡城市的发展和历史风貌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上海城市规划的重点之一。但在城市的发展和改造过程中,仍然有不少历史建筑和风貌区被破坏,尤其是一些还未纳人风貌保护区的,例如风貌保护街坊、老旧建筑等。  相似文献   

6.
量化分析在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津,已有746栋建筑被命名为“历史风貌建筑”,这些建筑是天津城市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既是天津的特色,也是未来天津城市发展与更新的依据和生成源。对这些历史风貌建筑及其组成的街区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对于保护历史建筑、保持城市文脉、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城市体量的快速成长,拉萨市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正发生巨大改变.城市的特色风貌和文化景观本底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冲击.拉萨是世界知名的中华藏文化承载地,原有旧城地区的独特城市结构阐释了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这种特有的文化也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拉萨形象.通过对比中华藏文化与中华汉文化的差异性,围绕旧城地区结构的起源和特色,认知拉萨旧城地区城市结构特点.同时结合文化视角重新建构"河谷轴带、中心多廓、分层山水、绿色多廊"的总体布局、延续城市特色风貌、保护高原自然环境和城市历史文化.并在总的结构导引下针对空间场所进行系统性整理修复,从而更好地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特色风貌以及宜居生活等方面进行结构性完善.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30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使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区面临着高强度开发带来的多重压力.尤其对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市中心具有近百年历史的高校传统风貌区,在周围不断耸立起的高层建筑挤压下,空间被逐步蚕食,严重削弱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将南京市汉口路一线的南京大学等四所高校与周边社区所构成的区域,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特色风貌区进行整体性研究;通过视觉界面分布、时间可这性、空间句法等空间定量及其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校园有力的承栽着周边社区居民的公共生活,是整个区域的景现、绿化、文化、体育与人流集聚中心,大学校园与周边社区一起形成了有机完整富有活力的历史文化特色区域,应该像历史街区一样进行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9.
西安城市规划的传统文化与建筑的个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到世界各国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轨迹 ,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 ,特别是世界历史名城、文化古都 ,不仅没有彼此雷同的 ,而且都是各自民族传统文化在城市规划与建筑中的卓越体现 ,其个性特色就更为强烈、突出。它们都按照各自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沿着历史文脉构成不同的发展历程 ,进而形成不同建筑风格、街区形态和内涵丰富的城市风貌。城市规划的个性特色 ,实质上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总体风格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中凝结、表现的特征。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雅典…  相似文献   

10.
受美国迈阿密设计保护联盟(MDPL)的邀请,笔者有幸随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建筑保护委员会代表团,于2007年1月10日至21日赴美国迈阿密海滩城参加第30届装饰艺术派建筑活动周,实地考察了迈阿密、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优秀历史建筑和风貌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弱势经济的建筑文化向强势经济的建筑文化靠拢的单向化趋势,为了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从绿色建筑概念出发,提出了城乡建筑人文环境保护的准则,强调除应保护好原有的历史建筑外,还应采用传统文化基因为现代城乡的建筑定式、定形、定神,以达成它们与历史的关联。使建筑的演进能够保持地域文化的特征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是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批造型独特、工法精良的建筑。这批建筑遗存数量较多,并且由于体现出中西建筑文化双向流动的典型特征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南通地区近代"中西合璧"建筑遗产的考证和实地调研,从建筑的形态趋向总结了式样的四种基本类型:即洋门面式样、石库门式样、外廊式样及大屋顶式样,通过对建筑式样的典型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可以看到西方建筑文化在进入中国内陆中小城市过程中被吸收、被改造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构建完善的整体性保护体系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在对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论的流行原因加以剖析、对城市遗产保护演化进程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城市遗产整体性保障体系的要素,在此基础上探讨现阶段我国强化城市遗产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潘航 《价值工程》2014,(2):300-302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地方性文化集中展现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对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现实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在土地利用、传统商业发展、地方性文化保护、街区保护和修缮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历史街区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文化维度(TSC)"三维一体"的多维保护模式。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实例,将历史街区多维度的保护模式与文明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相融合,探索文明街历史街区整体、活态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吴镝  魏伟  沈云燕 《价值工程》2011,30(33):74-74
在各种能耗中,建筑业节能降耗令人"头痛"。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体系对环境的危害,优化建筑体系与环境的关系,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将能源使用与环境资源结合起来创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活空间。本文通过现代城市建筑设计所面临的绿色节能问题,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建筑设计实现绿色节能的几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巩珊珊 《价值工程》2011,30(23):313-314
被首批列为非物质遗产的陕西民间传统刺绣,作为一种典型的女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曾极大地带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同时也对世界文明和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伴随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发生和发展,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它都以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在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发展。通过寻找一些曾经在历史文明中存在,现在已经渐渐消失的文化,或者是在现代文明中,仍然可以通过转型过来,发扬广大的文化遗传,并积极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入手,认为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特色体现及重要的发展资源;同时考察了当前快速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所造成的严重冲击,以及城市对文化建设和特色塑造的必然追求,并就其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佳  过伟敏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137-140
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建筑测绘,结合镇江近代历史背景,从建筑学与设计艺术学的交叉视点出发,运用大量一手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对镇江伯先路—京畿路历史街区街道形态的分析,以及对其中历史建筑从空间到造型所进行的分门别类的认知研究,充分挖掘其中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建筑生存现状,对该街区的保护开发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研究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北京朝阜路为例,分析了历史街区发展旅游业的基本面。探讨了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条件,特别分析了在文化传承基础逐渐瓦解和社区陷入衰败的情况下如何突破固有限制,通过以文化创意为重要内容的都市旅游重获生机。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静  白旭 《价值工程》2014,(17):116-117
历史建筑记载了大量城市历史文化的信息,它们是不可复得的文化载体。但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成为棘手的问题。本文以云南陆军讲武堂为例,分析其纪念价值、文化价值,找出历史建筑创造经济价值的一般规律,对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从而给城市管理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来摆脱大拆大建的模式,既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又使城市文化得到了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