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贺灿飞  潘峰华 《经济地理》2006,26(5):780-785
在转型经济中,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源于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推动了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改变了城市工业所有制结构。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所有制结构较为复杂,多元化程度高;内陆中小城市、矿业城市和重工业城市的所有制相对简单。统计分析表明,企业、产业与区位特定因素决定了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历史时期国有企业比重越高,企业数量越少,工业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则城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就越简单;发达的第三产业将推动所有制结构多元化,而依托资源的工业经济将阻碍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规模大、人口密度高、交通网络发达以及沿海区位等有利于促进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这也表明集聚效应能够吸引市场导向型企业向城市聚集。  相似文献   

2.
曹健 《经济师》2000,(1):29-30
所谓都市型工业是指那些经营规模小、加工分散、并且适宜在城市中心区域发展的部分工业。在城市的发展初期,工业集聚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为工业生产和交换带来方便,吸引着人口和工业向城市中心集中。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和人口在城市将过度集中,由此带来一系列诸如交通拥挤、地价飞涨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传统的工业项目在城市中心城区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已不适宜在城区发展,将随着城市工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向城郊地区扩散。而作为适宜城市环境、服务于城市功能和城市…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传统工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老工业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搬迁以寻求最优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城市中形成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并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发展。结合国内外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的实践,分别从自然与人文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工业废弃地游憩利用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工业废弃地向公共游憩空间转化的最佳途径以及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使得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等以资源、能源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构建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分别从工业行业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视角来分析兰州市工业行业CO2排放状况和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07~2011年,兰州市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很大,并确定未来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重点行业。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业行业CO2减排对策建议,为兰州市以及同类型城市发展低碳工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工业结构转型及其对空间集聚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流域省区为实证区域,在测度区域工业结构转型水平和类型的基础上,探讨地市工业结构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对专业化、多样化等空间集聚方式的响应。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工业结构整体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导,技术密集型工业比重相对较低。中上游和下游地区的工业结构及转型特征差异显著。②工业结构类型和转型水平在不同地市的差异明显,相同类型城市在空间上呈现集中分布。③工业结构转型水平依城市规模而变化,大城市转型水平高于中小城市。④依据工业结构演变方向,存在连续式、跳跃式、均衡式和逆向式四种转型类型。⑤专业化对工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显著,多样化集聚的产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结构转型;与非相关多样化相比,相关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区域工业结构的转型。⑥促进工业结构转型,需要推动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强化产业间的关联水平,引导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共和国工业长子,近年来哈尔滨市工业虽发展很快,但其规模和速度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发展已经严重滞后,面对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工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描述我国工业品过剩的状态 ,分析其相对过剩的结构特征和结构成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四点策略 ,即加快国有工业战略性大重组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把农村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 ;确立以IT产业带动工业结构升级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工业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或者城市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的核心动力,广西桂林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更需要通过工业化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桂林市工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以探索桂林市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如何调整和完善城市结构,疏散过于密集的人口和工业,已成为广州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完善城市干道网的同时,积极规划和建设快速轨道交通是广州市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演变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工业结构的演变在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极为显著。本文从时空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在时间上演进迅速;空间上圈层结构明显;工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改善。在变动机制上,政策、决策因素,资金的积累以及城市的扩散等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演变。提出城市边缘区工业必须充分利用边缘区的丰富资源,提高结构层次,加强规划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以优化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驱动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需要引入产业化创新的概念。产业化创新是个机制,能有效克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张皮”状况。产业化创新是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产业化创新中得到体现,反映创新创业的各个参与者在其中各尽所能。以产业化创新为内容的科技创业与一般的企业运行目标不同,它追求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也只有在企业整体价值提升后,各个创新创业参与者才能得到自身价值的提升。因此从创业板到主板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价值发现和评价。股票市场不仅要科学评价产业化创新成功的企业价值,支持其扩大规模,更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转向中高端化。  相似文献   

12.
产业形态的概念具有全面性、具体性、变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它比产业结构更能准确地描述经济地理现象。“三线”建设以及顺德、永康的经验表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研究产业形态远比研究产业结构、产业比例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李江 《经济地理》2008,28(4):578-582
集中与扩散的对立统一是引导产业有机集聚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空间集聚有利于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文章结合深圳宝安区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城市用地功能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业园区整合的产业空间重构思路,构建了"三轴五片二十四园"的产业布局结构,阐述了空间整合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并提出推动园区整合的若干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海口市产业结构变动与政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锋 《经济地理》2004,24(4):437-439,448
海口市是一个典型的服务型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没有经历工业化过程,而是直接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经济社会,产业关联程度比较低。影响海口市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区位条件、经济全球化等。海口市制定产业政策,应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继续保持第三产业主导地位的同时,加速发展和提升第二产业,走产业生态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长春市产业结构环境影响的系统动力学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妍  于相毅 《经济地理》2003,23(5):681-685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总体中各产业的比重及这些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处于资源结构、分配结构和需求结构相互作用之中,受到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产业调控手段等影响,经常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因而对其的环境影响研究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文章尝试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长春市产业结构环境影响进行仿真模拟研究,从人口、资本、环境三个方面对长春市产业结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集成,模拟其动态变化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产业生态研究与生态工业园开发模式初探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刘力  郑京淑 《经济地理》2001,21(5):620-623
产业生态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在西方学术论文中,在约20年的时间里,尽管一些学者献身于发展与传播这一思想,但其影响范围是有限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思想才重新被发掘,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开发实践中,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产业生态的基本思想入手,分析了产业生态开发的目标与战略研究方向。进而以区域为载体,在分析产业生态的区域研究层次基础上,以社区产业生态研究的实践领域——生态工业园为例,对其构造与管理模式进行剖析,对其功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工业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工业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产业区位的形成机制,对指导工业布局实践、促进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近年来实证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目前工业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工业空间组织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理论研究方面经历了由传统的产业区位论,到新经济地理理论,到近年来的"文化、制度转向"的发展历程。实证研究方面对工业空间组织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从传统的自然因素、运费因素等向网络、嵌入、学习、创新、劳动力市场等新因素转变。但与国际研究相比,我国理论研究仍较为欠缺。从发展趋势来看,文化、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工业空间区位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外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丽蔷 《经济地理》2005,25(5):624-628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中,外资不仅提高了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还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同时外资对东北产业结构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如加大了三次产业的不协调、扩大了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依据东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采取提高外资的关联度、引导外资投向优势主导产业、基础产业、限制投向一般加工业的战略来优化产业结构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分析——基于大连的视角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凤朝  潘雄锋  孙玉涛 《经济地理》2007,27(1):113-116,112
在产业结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数学模型,通过15个副省级城市的产业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了大连的产业结构情况。结果显示,大连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全国效应,经济中第二产业的优势最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治理:一个基于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的视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华友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6,26(6):997-1000
治理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适用于国际、国家、社区的不同领域的管理,治理的形式一般有企业治理、区域治理等。产业集群治理的提出与多重背景有关: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产业集群系统的复杂性和产业集群组织失灵的存在。产业集群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主要是通过全球价值链治理来进行,而内部治理主要是网络治理。在治理结构中,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文章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集群治理结构的关系,并以浙江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探求产业集群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