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本文依据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国内CPI、PPI指数以及广义货币供应量9年间的月度数据并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汇率与通货膨胀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汇率是PPI的格兰杰原因且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反之PPI与CPI也是汇率的格兰杰原因,且以CPI和PPI为代表的国内物价水平对人民币汇率有着反向影响;而广义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很小,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结构性的,所以要采取措施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从微观和宏观传递两个方面对汇率波动的通货膨胀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指标体系和Logit和Probit模型来测度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通货膨胀风险,并采用我国相关数据,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通货膨胀风险进行了实际测度。指标体系的测算结果表明,微观传导上,人民币升值的通货膨胀风险并不明显;宏观传导上,人民币升值则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风险。实证模型测量结果表明,名义有效汇率升值会降低通货膨胀风险。而且人民币升值对降低消费者价格指数测度下的通货膨胀风险的贡献比较大;名义有效汇率升值对通货膨胀风险的降低程度在通货膨胀风险比较高的时间段比较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不同货币层次、汇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论证了M1是通胀的成因;准货币不是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基于该点,分析了储蓄保值计划的作用机理及其可行性.在汇率方面,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但是汇率的系数不显著,说明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不能将汇率政策作为基本工具来使用.  相似文献   

4.
郑志强 《当代经济》2014,(24):140-141
本文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国内价格水平存在负向相关关系,有效汇率变动会造成进口价格和生产者价格的短期波动,但是对消费者价格波动的解释力有限.汇率传递存在时滞,并且有沿着价格链下降的趋势.不同时点的脉冲响应分析并没有发现汇率传递效应发生明显的结构变化.货币供应量冲击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要强于名义有效汇率和世界能源价格冲击.  相似文献   

5.
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操作变量的影响是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选择,以及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操作变量(即利率和基础货币)的影响渠道,并以货币政策规则模型为基础,对中国1996-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基础货币和利率都对中美实际汇率的变动作出了显著的反应,中美实际汇率升值引起基础货币增加而名义利率上升,这意味着我们在构建新的宏观调控框架时要考虑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过程中不能轻易地放弃汇率目标而专注于通货膨胀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之一,对于当前通胀的成因有很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相对固定的汇率政策是主要成因之一。本文构造了加权平均有效汇率指数,并检验其与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关系,目的在于运用Engel-Granger两步法分析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得出结论:国内物价水平与名义有效汇率、国外物价水平及国内货币供应在长期存在协整关系;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CPI存在显著影响;国内CPI主要由国内因素决定,汇率波动的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外宣称与事实上的汇率机制具有广泛的不一致性。本文在估计一篮子名义锚货币方法的模型框架下,引入汇率市场压力变量来刻画汇率制度的弹性程度,研究人民币汇率机制及其国际比较。分析发现:(1)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名义锚货币发生了转换,欧元开始发挥显著作用,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仍然采取了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安排。(2)在调节汇率市场压力的三种方式中,我国主要通过对外汇储备的购买来缓解货币升值压力,主要发达国家则是汇率、利率与外汇储备兼而有之,并主要表现为汇率本身的调整。(3)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相比,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仍显不足,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我国当前现实情况,引入了外汇占款这一衡量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流入情况的变量,旨在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并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量化汇率、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方向、大小和时滞。实证结果发现,本币升值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汇率的传递是不完全的,其作用过程受到人民币升值预期、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微观厂商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购买力平价--1997-2005年数据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邱冬阳 《经济研究》2006,41(5):31-40
本文回顾了中外购买力平价(PPP)的实证研究,选择了三变量模型,运用1997年1月至2005年7月间人民币汇率及中美两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和以往的实证研究相比,本文有如下创新和结论:(1)采用近期PPI数据并得出结论,支持人民币PPP成立。(2)采取了非约束与约束的协整检验,得出一般条件下相对PPP成立,而作为特例的严格PPP不成立的差别化结论。(3)在PPP成立的基础上,采用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反映、方差分解技术等深入剖析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10.
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概念、证据与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索性地建立动态购买力平价(PPP)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模型化国民经济市场化和开放化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结构性因素,描述实际汇率对传统PPP理论平价水平的系统偏离及其动态演化特征。本文依据国际横截面数据进行动态PPP理论的计量分析,取得动态PPP理论的结构方程和可计算形式,进而情景预测2006—2010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趋势,为未来时期人民币汇率的均衡调整提供数值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SVAR模型以及2005年7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研究了2005年的新汇率改革之后,我国货币政策冲击、外汇干预与汇率间的动态关联。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在货币政策冲击、外汇干预与汇率三者的同期博弈中,外汇干预不能即刻影响同期汇率。利率的上升及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均会对同期名义有效汇率造成一定影响,但不太显著。在三者的动态博弈中,外汇干预是非冲销和有效性得到验证,外汇干预信号的假设可以成立。此外,即使利率的变动并不针对汇率,却带来汇率的大幅波动。名义有效汇率的上升可以有效抑制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提高,并且数量型货币政策容易造成CPI的反弹。本文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Tange(1997)汇率转价模型的出发,提出一组国家经济安全的判据:国际贸易转价系数Σα和国内贸易转价系数Σβ,并且以中、泰、印尼、韩、日、英为对象做了实证研究,提出当Σα明显偏离1时,本国汇率有调整的压力;Σβ偏离0较大时,汇率变动会刺激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数据结果显示,当前人民币汇率已经是比较合理,今后一段时间会出现小幅汇率波动;汇率变动会对中国国内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3.
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汇率理论之一,自创立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运用.与此同时,由于理论本身缺陷以及应用国家的客观条件,致使购买力平价经常偏离市场汇率,以致对一国汇率的升贬值给出错误信号,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本文通过收集数据并计算我国自1994年到2006年购买力平价与市场汇率对比来实证分析该理论对于解释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适用性问题,并对实际存在的偏离现象给出原因分析和观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利用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水平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非抵补利率平价理论的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汇率水平和失调程度;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各变量对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短期影响和人民币汇率系统自身的误差。分析表明:1997年1季度~2013年4季度,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在均衡汇率水平附近波动的幅度不超过±2%。2010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失调程度一直低于±1%,基本达到均衡水平。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合理利用政府支出的消费方向调节汇率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与完善资本市场;三是逐步提升汇率的自我修正机制;四是加快推进中国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5.
我国通货膨胀的短期动态特征与驱动因素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货币供应量、人民币名义汇率、居民收入水平、国际资源品价格、股市市值和经济增长率等因素引入具有微观基础的混合式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了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各变量对通货膨胀影响系数的变动状况。结果表明:通胀率理性预期因素和通货膨胀惯性因素对通货膨胀具有显著且稳定的影响;国际资源价格和经济增长率对通货膨胀具有持续的影响力。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前期较强,后期不显著;居民收入水平、股市市值在样本区间的后期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汇率传递模型(Shintani等,2009),文章分析了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的影响机制;同时,对上述理论模型加以拓展,证明了在通货膨胀环境影响下,汇率变动对消费者价格传递效应具有非线性平滑变化特征。文章接下来运用非线性平滑转换STR模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在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汇率传递效应较低,在较高且不稳定的通货膨胀环境下,汇率传递效应较高;(2)随着通货膨胀环境的变化,汇率传递弹性在-0.136~-0.049之间非线性平滑变化,汇率传递变化幅度较大,因此需重视通货膨胀环境因素对汇率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05年8月至2010年6月的月度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次贷危机发生前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次贷危机发生前中国股市与汇率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且两者之间在长期互为因果关系;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两者之间则是反向的长期均衡关系,股价波动在长期内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的单向Granger原因。最后本文基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利用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国际贸易等相关理论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民币升值的外在压力中,有一种理由认为人民币汇率已大幅偏离了购买力平价。但是偏离购买力平价的汇率需要调整这一命题的真伪取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一国的适用性,这种适用性的常用检验方法有两种:实际汇率的平稳性检验和名义汇率与国内外价格水平的协整检验,虽然分析结论认为前者的严谨性优于后者,但这两种方法均不支持购买力平价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原因除了购买力平价自身的局限外,更重要的在于中国的汇率-价格传导机制不够通畅。既然购买力平价在中国并不完全成立,那么人民币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就不能构成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McDonald提出的BEER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实证研究对模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条件、开放度、政府支出、国外净资产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错位修正机制存在,自我修正功能较弱,且有下降趋势;财政与货币政策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短期影响显著,且有下降趋势;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短期影响显著,且有提高趋势;而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变动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短期影响不显著。用均衡汇率模型对人民币汇率错位的测算表明,2001年人民币高估6%,2002年高估2.2%,2003年低估5.8%。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人民币升值缺乏依据。  相似文献   

20.
陈洁  李玉双 《经济与管理》2009,23(11):45-49
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一直是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物价水平的降低作用远低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上涨的程度,而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升值预期。因此,中央银行不能忽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汇率升值预期效应,要抑制通货膨胀,稳定汇率,关键是稳定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