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通感在审美欣赏、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为启示,分析了通感的类型、特点、感官相通的模式等,并结合日常生活、诗词赏析中的各种通感现象,论述了通感对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启迪,以及应用通感带给作品的飞跃与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感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论证通感的巧妙应用给产品带来的感性诉求、人文情怀以及体验的乐趣。  相似文献   

2.
聂强 《经济论坛》2003,(3):65-67
达芬奇曾经说过:“玫瑰如果不取(玫瑰)这个名字的话,或许闻起来就不那么香。”的确如此,想想看,如果将玫瑰命名为石头,我们联想到的也许就不是美丽华贵的鲜花和艳丽浪漫的感情了。玫瑰这个名字听起来就给人一种芳香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于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通感。一、通感现象通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一种特有的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的感觉共鸣现象,诸如不同的色彩在人的心里会产生冷暖、远近、轻重、大小感,绿蓝白使人产生冷、远、轻、大的感觉而被称为冷色调;红橙黄使人产生暖、近、重、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学生想象力贫乏的现状,加强语文教学中的“通感”体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力手段。本文从通感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说起,结合课本的例子,启迪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探析通感深邃的意蕴,揭示通感精湛的审美艺术价值,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提高想象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象征手法是文学(散文、 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的课文都运用了这一手法,学生掌握了这一手法,能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和写作水平.根据 《语文课程标准》 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结合人教版 《语文》 教材中运用象征手法课文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关于象征手法教学的一些实践探究与思考,权当抛砖引玉,期待同行赐教斧正.  相似文献   

5.
彭志红 《生产力研究》2013,(12):152-153,186
在高密度的各种品牌传播形式的冲击下,消费者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由于消费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获取的品牌信息越多,越会稀释自己已有的品牌结构。如何让消费者对品牌情有独钟,形成品牌忠诚,是本文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林斯特龙对感官品牌研究的理论,结合本土的实际营销环境,研究听觉传播、视觉传播、触觉传播、嗅觉传播、味觉传播及通感传播等传播策略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诗歌与诗人是双向的,在你选择了诗歌的同时,诗歌也在选择它喜爱的诗人,用卡夫卡的话说:"好比一只笼子,在选择一只鸟。"在中国诗坛上,柳沄的诗超凡脱俗,一尘不染。聆听柳沄谈及对诗的感悟那是一种享受:我写诗,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认真地读诗,在我看来,无论诗歌观念如何变换,占据着报刊诗歌版面的始终是两类作品——诗人  相似文献   

7.
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位诗歌上的禁欲主义者。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这是因为特朗斯特罗姆从上个世纪九零年代中风后,诗歌写作已经变成了一种更具象征意味的沉默的言辞;从隐喻意义上来说,诗人的失语可以看作整个时代的写作语境中,诗歌写作已经逐渐被逼迫到了狭路相逢岌岌可危的境遇。  相似文献   

8.
刘树森 《时代经贸》2012,(12):13-13,15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分前后期。前期创作显得蓬勃遭劲,振奋昂扬,笔锋犀利,语言铿锵,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后期是他艺术上的成熟期,他以娴熟的艺术手法,以精工典雅的辞章,悉心的画面布局,创造了浑融完整的诗歌意境,尤其是他关于山水田园的的描写,显得富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意新境美,秀美恬淡,在有限的空间中争取更大的艺术空间,在寥寥数语中表达了不尽的意蕴,表现了较高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诗中有画”这方面谈一谈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祝阅武 《经济月刊》2014,(11):92-92
诗歌与诗人是双向的,在你选择了诗歌的同时,诗歌也在选择它喜爱的诗人,用卡夫卡的话说:“好比一只笼子,在选择一只鸟。”在中国诗坛上,柳法的诗超凡脱俗,一尘不染。聆听柳活谈及对诗的感悟那是一种享受:我写诗,但更多的时候是在认真地读诗,在我看来,无论诗歌观念如何变换,占据着报刊诗歌版面的始终是两类作品——诗人写的诗和写诗的人写的诗。最有意思的是,这两类作品经常出自同一个诗人的笔下,甚至他上午写的是诗,是个诗人,而到了下午,他极有可能就是个写诗的人。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分前后期.前期创作显得蓬勃遒劲,振奋昂扬,笔锋犀利,语言铿锵,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后期是他艺术上的成熟期,他以娴熟的艺术手法,以精工典雅的辞章,悉心的画面布局,创造了浑融完整的诗歌意境,尤其是他关于山水田园的的描写,显得富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意新境美,秀美恬淡,在有限的空间中争取更大的艺术空间,在寥寥数语中表达了不尽的意蕴,表现了较高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诗中有画”这方面谈一谈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邱婧 《铜陵学院学报》2015,(1):80-81,97
彝族是一个具有诗歌传统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古籍文献长诗。长篇巨制的诗歌为古籍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当代,彝族的诗歌创作与其他汉语现代新诗的篇幅形式类似,然而新世纪以来,彝族诗人们的创作中又重新出现了长篇诗歌的踪迹,一些中青年彝族诗人更喜欢尝试用长诗的形式进行写作。对这一现象展开观察和论述,可以进一步考察其历史记忆重构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感是感觉互通,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的感觉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由一门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另一门艺术感觉的思维技巧或方法。它就象生活中的“桥梁”一样,使不同艺术门类相互沟通,使人的视、听、嗅、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互相影响,互相启发。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这些诗歌中蕴含着一种朦胧美,这也是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本文以李商隐的几首著名诗歌为例,重点分析了朦胧美的外在表现和结构上的表现等,进而通过分析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从而归纳出朦胧美产生的原因,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李商隐诗歌中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常用于诗歌研究领域。“陌生化”技巧的目的在于使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陌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重建对生活的感知。诗歌创作需要标新立异,诗人就需出奇出新,赋予语言以新鲜感和惊奇感,需要创造“陌生化”的艺术境界。本文通过对意象派诗歌中“陌生化”的分析,来探讨“陌生化”在文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诗歌以其意境吸引读者。诗人创作时大胆创新,使用语言表达技巧,使语言承载的意象前景化,引起读者的关注,从而使读者了解其思想。以叶芝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歌为例,使用文体学中前景化理论,分析诗中的语言使用产生的前景化效果,探寻语言与诗人思想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说明从语言上进行文体分析是文学批评的有效补充,可以加深和丰富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诗歌如何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一直是中西方诗人们探索和追求的主要思想内蕴之一.从对中西方哲学与诗歌作品的思考与研究来看.诗歌的和谐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生存与死亡的和谐三个方面,中西方诗歌在追求和谐中存在一些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17.
杨洋 《经济研究导刊》2014,(30):292-293
从"文革"的"地下诗歌"时代背景迈向后来的"朦胧诗"的过程中,以黄翔、哑默的诗歌为主的贵州"地下诗歌",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奠定了朦胧诗产生的基础。贵州"地下诗歌"不仅具有较强的政治指向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难得的个人化写作立场,并以个体性的意象启发了后来的朦胧诗人。  相似文献   

18.
意象派强调在诗歌创作中“意象”第一,而创作“意象”的主要技巧为“意象并置”,这一技巧最早出现在日本俳句和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派诗人通过创新将它发展成为意象诗歌或是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王绍叶 《商周刊》2014,(10):96-97
不知何时起,真正的文学命运都很不济,尤其是诗歌,更让诗人成了诗的祭品。有一句话说,饿死诗人,见证的就是这样一种残酷现实。那些习文者可以拿小说,戏剧,甚至散文或别的文学形式,作为谋生的手段,唯独诗歌是不能的。  相似文献   

20.
《燕歌行》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分别是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的代表诗作。本文通过回归历史现场并在此前提下对两篇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梳理诗歌内蕴,辨析两位诗人各自不同的诗歌风格,从而得出结论:二人虽同以边塞诗闻名,但高适诗风更少雕饰而略显古朴悲凉,岑参诗歌更多华美辞章且慷慨雄壮,更富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