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国债规模及其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规模日益扩大。国债政策在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担忧。本文以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来衡量国债规模,认为目前我国国债规模已经偏大,对目前国债规模应持谨慎态度。文章最后提出一些措施,以防范国债规模风险。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国债效应有五个,即国债的强行挤出入效应、国债的扩张性货币化效应、国债本息的支付效应、国债的通货膨胀效应及国债的经济增长效应。它们是相互补充、彼此关联的。今后几年中,国债政策宜取向于:(1)适度减缩国债增长规模;(2)实行国债弹性化政策;(3)致力于国债制度的创新。与此同时,出于国债各效应及政策考虑,国债政策必须同财政、货币及税收政策联袂:1、复归财政预算平衡原则;2、运用货币政策协调与制约国债政策;3、施行刚柔相济的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认为自1981年我国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日趋增大。它的变化出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九五”时期国债的理论规模保持在2200亿元到2800亿元是可行的。文章在对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从财政收支角度看,我国的财政债务规模已明显偏大,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力;但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看,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却十分可观。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两个比重”过低,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振兴财政”。本文拟对中国的国债规模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阐释我们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科  崔丹 《时代经贸》2007,5(2X):130-131
作者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以后,认为虽然我国国债规模仍处在适度区间内,且由于国债对国民经济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全社会对国债的强劲需求,应使我国国债规模逐步适度增长。但从整个趋势看,我国国债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又使我国国债规模处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负担沉重的状况。因此应采取措施以适度控制国债规模扩张速度,防范潜在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5.
赵天鹏 《经济师》2000,(2):56-57
债券,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筹资手段和投资对象,它对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社会资金结构、发展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国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信用活动。因此,利用债券集资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过量使用,必然会降低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就国债的适度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谈一些粗浅看法。一、适度的国债规模刺激经济发展,规模过大对经济发展有负面效应1、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较优方式。败政赤字出现后,一般有三种方式弥补。一是动用历年的财政结余;二是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三是发行国家公债。采用第一种弥补方式的前提必须有结余…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国债风险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亚静 《经济师》2005,(3):66-67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近些年国债规模迅速膨胀 ,因而国债风除成为经济理论界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文章对目前国债发行规模进行了评估 ,得出国债规模偏大的基本结论 ,并对国债风险的表现形式做了重新界定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防范潜在财政风险适度控制国债规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从国债需求、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财政的偿债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了我国的国债规模,认为从静态看我国国债规模仍处在适度区间内,但从动态趋势看,我国国债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加上隐性债务及或有债务,正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和与日俱增的潜在风险,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负担沉重的矛盾之中.本文提出了适度控制国债规模,防范潜在财政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国债发行规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蕾  王长海 《经济纵横》2000,(11):16-18
国债发行规模适度 ,才能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调节经济运行的积极作用。从国债规模衡量指标及国际比较看 ,我国既要降低债务依存度 ,又要适度扩大国债规模 ,为此 ,节约和降低筹资成本应是贯彻今后国债发行与管理的最大原则。  相似文献   

9.
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   总被引:63,自引:3,他引:60  
国债是政府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与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 ,关于国债规模以多大为好 ,是否存在一个具有客观性质的合理界限 ,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一种源于凯恩斯主义“国债非债”说的观点认为 ,既然“国债不是债” ,可以不断借新还旧 ,因此可以不必考虑与顾忌其规模适度与否的问题。但是我们认为 ,古今中外的经验性实证材料都可以支持如下的基本判断 :国债手段的运用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国债的外在影响和国债规模的变动是密切相关的 ,呈现出一定的函数关系。因此 ,不论是在理论研讨上还是在经…  相似文献   

10.
孙建 《经济视角》2012,(3):45-46
本文将国债风险划分为宏观经济风险和信用风险两个方面,并在对这两种国债风险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认为发行国债不能仅仅考虑国债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应当考虑国债发行带来的宏观负效应以及政府的承债能力。只有国债的规模处于适度的区间,才可能将国债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同时,实现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