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台州市为例,分析其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特征。InVEST模型计算结果显示,2000—2020年,台州市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累计下降186.8万t。2000—2020年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主要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2010—2020年转化速度有加快的趋势,有519.2 km2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使得这一时期台州市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速度加快。碳中和路径下,台州市应着力提高城区集聚度和首位度,严格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相似文献   

2.
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效益的影响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气象、遥感数据,应用RWEQ模型估算陕北地区2000~2015年的固沙物质量,采用ArcGIS中的叠加分析功能研究防风固沙效益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是陕北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质量提升,城镇化发展迅速,荒漠化有所改善;陕北地区风蚀现象多以轻度和中度风蚀为主,2000~2015年中度风蚀面积明显减少,防风固沙保有率普遍增加,其中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的防风固沙保有率增长幅度最大。陕北地区虽然还存在草地退化、林地和草地开垦为耕地的现象,但总体来说其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近些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功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广西北部湾沿海区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间,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养殖池和红树林面积均有显著增长,而林地和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流转较为频繁的是林地、水域和滩涂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林地向养殖池的转换,滩涂向红树林的转换。2000—2005年面积年均变化速率最快的地类为养殖池,而在2005—2020年三个时段中面积年均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建设用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整体变动不大。近20年来,耕地、红树林、建设用地、林地和养殖池的质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向北迁移,而滩涂和水域的质心有少量的向南迁移。2000—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质心迁移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建设用地>红树林>耕地>养殖池>滩涂>水域>林地。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选取2000-2015年环渤海地区8个城市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GDP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样本城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呈现显著相关,随后提出环渤海地区港口及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理解其变化特征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西安市2001、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动态变化和程度变化三方面进行变化分析;利用SPSS 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社会经济主要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6年西安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草地面积的下降,其中耕地和草地分别下降了16.96%和70.25%。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15.12%和61.80%。2001~2016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升,西安市经济的发展与工业、房地产业、居民收入等息息相关,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分别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城市化。西安市应继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保障重大战略用地的基础上,增加城市绿地、林地等具有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的数量,推进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张掖市2001~2015年的耕地资源数量和相关经济指标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建立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流失的计量模型,探究张掖市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流失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张掖市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流失量的关系是否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增长规律并对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在张掖市客观存在,张掖市的耕地资源流失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符合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规律的。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是现阶段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其可持续性发展正是化解土地利用、耕地减少和人地矛盾等问题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建立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并运用TOPSIS法分析了2000-2012年合肥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性,得出合肥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发展性较弱,近年来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初见成效,为合肥市新一轮土地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开始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到环渤海地区。开辟环渤海地区环游航线,将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联成一体,加强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将对这一地区的经济腾飞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地...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归因,以乌伦古河流域为研究区,以Landsat遥感分类数据、水文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对2002年和2017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获取了15年来乌伦古河流域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利用土地动态度、贡献率、转移矩阵等动态变化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以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乌伦古河流域土地利用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其中耕地增加显著,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林地、建设用地以及水域呈小幅增加趋势,而草地、未利用地面积有所缩减,这与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致的。影响研究区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其中,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宏观政策调控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主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渭北台塬区白水县为研究区,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基于DEM数据、土壤数据及二调基础数据,选取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林木郁闭度和耕作便利度4个限制因子,对其他草地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水县宜耕后备资源总面积2 959.35公顷,占后备资源总面积的13.5%,空间分布不均。研究结果对渭北台塬区同类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贺晓晖 《西部大开发》2018,(收录汇总):67-74
以关中地区2009~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关中地区8年来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地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6年关中地区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8年共减少27575.69hm2,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03hm2,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从耕地内部结构来看,水浇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水田和旱地面积有所增加。同时研究区内耕地面积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渭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余4个地市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量和年变化率由大到小依次均为西安市、咸阳市(含杨凌区)、宝鸡市、铜川市;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有人口、经济、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等,且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2014年新疆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幅度、转移方向、变化速度、利用程度等多方面分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对影响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市耕地面积最多,占地区总面积的40%以上;2009~2014年,石河子市耕地、林地减幅较大,而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幅较大,主要转移特征为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石河子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宏观政策等是影响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的研究,可为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关中地区2009~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关中地区8年来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地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6年关中地区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8年共减少27 575.69hm2,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03hm2,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从耕地内部结构来看,水浇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水田和旱地面积有所增加。同时研究区内耕地面积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渭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余4个地市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量和年变化率由大到小依次均为西安市、咸阳市(含杨凌区)、宝鸡市、铜川市;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有人口、经济、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等,且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4.
生态用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城镇生态用地数量急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等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西宁市2000、2010和2015年三期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为基础,在GIS、ENVI等技术支持下,进行图像及数据处理,运用遥感地学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等方面对生态用地的现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研究区的生态用地总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快;生态用地中耕地和林地的变化最显著。该研究以期为合理规划和保护西宁市生态用地提供参考,并为完善高原城市生态用地演变及驱动力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一、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难点分析环渤海地区地域广大,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在国内有影响的大中城市较多。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效果并不突出,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由该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所决定的。1.环渤海地区具有完整经济体系的重要城市有多个,国家将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但在实际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尚未真正发挥。这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有所不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西南地区分别以广(州)深(圳)、上海及重庆为龙头,通过市场的自发力量在短期内带动周边地…  相似文献   

16.
一、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难点分析环渤海地区地缘广大、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在国内有影响的大中城市较多、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出海口。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效果并不十分突出,区域经济合作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由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具体分析如下:1.环渤海地区具有完整经济体系的重要城市有多个,国家将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但在实际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尚未真正发挥,这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有所不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西南地区分别以广…  相似文献   

17.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1990年和2007年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陇西县10年来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幅度、空间景观特征、方向与转化过程。结果表明:1990—2007年陇西县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园地和未利用土地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景观变得破碎,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增强;土地利用主要转化形式是耕地、草地和林地转化为未利用地以及耕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经济带地区拥有2.5亿人口,包括两个直辖市,三个省会城市,有着悠久的奶业发展历史和良好的市场资源基础。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奶业经济发展迅速,奶牛存栏、生鲜乳产量、乳制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奶业整体素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本文以奶业产业链为视角,分别从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乳品消费三方面入手,通过研究环渤海地区奶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奶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推进环渤海地区奶业经济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众多学者关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问题,相关研究日益深入,从区域性的角度来研究该问题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LUCC研究的一个新趋势。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两种方法,以呈贡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小尺度范围的研究。基于陆地卫星影像数据提取的分辨率为30 m的呈贡区2003年、2010年和2017年三期TM影像数据,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平台进行监督分类,得到监督分类栅格图,进而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呈贡区2003-2010年和2010-2017年各时序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对驱动力机制进行分时序的分析对比。研究表明,2003-2010年呈贡区的土地利用均衡性和多样性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而2010-2017年呈下降的趋势,表明呈贡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均衡。2003-2017年,呈贡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和林草地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减少。促成该类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但主成分分析表明,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0.
卢雅茹  陈南南  闫瑾 《西部大开发》2018,(收录汇总):54-58
以cnki中1997~2019年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作为文献可视化工具,对文献数据集的历年发文量、核心作者、科研单位、关键词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文献呈阶段性增长特征,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稳定增长的发展过程,文献数量总体呈现持续增长状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科研团队数量较多,但研究机构间的跨机构、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较少,研究人员普遍呈分散化特征,学者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高等科研院校;研究方向呈清晰化特征,当前我国关于在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研究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构建模型、驱动力、气候变化等指标;主要研究区域是黄土高原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及农牧交错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