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技术标准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支撑,成为连接技术与经济贸易的纽带。我国对外贸易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知识产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外关注的焦点之一。知识产权成为发达国家垄断和控制技术的利器,并已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障碍。为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减少和化解外贸知识产权争端,政府和企业应联手协作,方能在国际知识产权战略中占据制高点。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一直把技术标准作为遏制我国技术发展的一个武器,同时利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发展战略,强化他们原有的领先地位。多年来在全球所形成的"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全球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没有中国技术标准的竞争地位,其产业要长久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非公有制经济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公有制经济有建立以知识产权为主导性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非公有制企业应当提高以品牌和专利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知识权利意识;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妥善处理工业产权内部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商业秘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3G标准的创新博弈与科技社团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明确了今后15年的科技发展方向,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目标。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待建立,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实力在国际上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科技社团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高技术战略产业的3G领域,我国首次研制提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出现了以欧洲、北美、中国为主导的三大主流技术标准三方博弈、演义3G的局面。这种利用科技社团的组织方式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和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对科技社团如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作用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宣 《中国高新区》2014,(6):168-168
正为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加快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关村)以及全国软件与信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提升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整体水平,促进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加快形成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服务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制定本办法。第一条集聚区是指以西土城路-学院路为纵轴,南起北京邮电大学,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向北延伸至北京科技大学;以知春路-海淀南路为横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拥有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是企业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加快资产积累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全面实施专利和技术标准战略,这种战略在中国基本完成了专利和技术标准的“覆盖”局面,特别是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形成垄断之势,比如,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有前景的十大领域中,国外企业在中国的申请专利分别占70‘了到90%以上,其中,在基本电子电路领域外国申请占76%,移动通讯领域外国申请占91%,信息存储技术领域外国申请则高达93%。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失,使  相似文献   

8.
融资难与对接难是制约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两大瓶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知识产权战略与资产评估"论坛上指出,我国亟待通过加强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体系建设,为专利发明人与投资人搭建起有效的对接平台,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山东建设》2005,(6):28-29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徐建国18日在京说,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标准化重大问题研究,增加对技术标准研制的经费投入,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大幅提高我国的技术标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深度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技术贸易壁垒正在逐渐向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型新技术贸易壁垒演变。知识产权的过度滥用行为导致中国出口企业产品被海关扣押、被迫支付巨额专利费、企业陷入亏损以及企业利润下降。针对美国"337调查"、发达国家专利流氓以及美欧专利联盟,分别实施不同的应对之策,遏制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企业、产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易玉  常伟峰 《特区经济》2012,(3):254-257
以加强国际知识产权执法为主要内容的《反假冒贸易协议》最终文本已于2010年12月3日公布。围绕该协议的公布,新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或许即将确立,从而引发更多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为有效应对新一轮知识产权贸易大战,我国必须及时改革现行知识产权执法"双轨制",合理配置知识产权行政机关职能,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加强网络知识产权执法,加强执法跟踪与透明化,加强国际层面的执法合作,完善知识产权执法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12.
赵丽敏 《特区经济》2012,(1):252-254
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优势地位。知识产权制度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中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功能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国应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作用,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产权经济价值的不断增加,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日趋严重,因此知识产权的刑事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体系,既是保护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要,也是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接轨、顺利展开国际交流的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R&D溢出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口贸易和FDI是国际R&D溢出的主要渠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国际技术效应的重要因素。运用中国1985~2009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表明,进口贸易和FDI能显著促进国际R&D的技术溢出,且吸收能力的加强有助于技术效应的扩大。但是在现有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会抑制国际技术溢出,阻碍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完善现有教育体制和提高人力资本自主创新才是关键,同时在不违反WTO协议的前提下,应采取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浅析企业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春 《特区经济》2007,(8):245-247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高发期。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作者试图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国内知识产权立法等方面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频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构建知识产权文化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庆松 《特区经济》2008,(2):252-253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建设实施需要构建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文化本质就是一种创造文化,一种发展文化,一种和谐文化。当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存在诸如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纠纷较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等不和谐之处。我国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鼓励创造,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蕾 《特区经济》2007,(7):218-219
本文对我国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宏观的探讨,指出建立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私法制度的必要性,并对未来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私法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管辖、法律适用、判决的承认和执行等具体制度进行初步构思。  相似文献   

18.
夏德根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1):83-86
外空的知识产权问题是伴随着外空活动的商业发展而逐渐出现的。由于现有的国际外空法律文件和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均没有对外空活动的知识产权作直接规定,使许多国家的企业在推进空间技术进步和开发太空新产品的过程中,在知识产权问题上遇到了冲突与尴尬。因而,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空间的潜力来表达外空活动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并力图形成世界范围的知识产权标准及其在国际上立法的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作出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影响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产生的技术溢出对创新有促进作用,但存在区域差异。从全国层面上看,贸易和知识产权对技术进步促进作用不显著;基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对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有显著地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知识产权促进技术进步效应明显;但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的"门限效应",促进技术进步的溢出条件尚未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 The widespread debate regarding extended recogni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cross borders has not been matched b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such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exists in the status quo.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membership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eaties is investigated in the context of U.S. exports, foreign affiliate sales, and flows of royalties and license fees. Membership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eaties increases the flows of payments and receipt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 long as domestic patent protection is sufficiently strong. U.S. parents export more to subsidiaries in countries which do not adhere to such treaties, but their impact on arms’-length export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s minim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