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生态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问题。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强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焦点;对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来讲,更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在运筹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经济的时候,一刻也不能离开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的考虑。在山区开发中,生态问题更显得急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2.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及其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外渔业生态环境修复进展趋势以及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现状三个方而,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和现状,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及其修复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域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日趋严重,渔业水域面临生态荒漠化的严重威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渔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是我国渔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土地具有多功能性,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土地的生产、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发达经济体注重从生态系统角度利用和管理土地,我国土地管理也经历着从重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但目前还存在着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率低下、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并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从多个方面研究完善现行制度,提高土地的整体功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2000年和2008年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21个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发展水平还不高,各县之间差距较大;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逐步变缓、局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该区生态建设进入了治理大于破坏的阶段;协调发展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快于生态和社会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林业向何处去?! 实践已经证明,如果仍然着沿着传统的“经济利用”的老路走下去,那只能增大森林赤字,加深林业危机;显然,只强调保护,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日益高涨的林产品需求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都对中国林业在经济生产和生态保护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林业经营三大效益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经济整体效益水平,来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  相似文献   

6.
西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生态目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多目标的系统工程。西南地区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上游、具有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决定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因而农业结构调整应将生态目标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7.
流域生态补偿是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线,通过激励措施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完善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视域,总结出三种不同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并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措施进行对比,探析拉萨河流域内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避免水源地区陷入“经济欠发展—人口膨胀—生态脆弱—经济欠发展”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所接受。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准则。同样,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在指导着世界各国发展现代林业。森林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森林资源的增减变化直接影响和反映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恶化,直接关系到林产品的供给和林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对西部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是一个极端受损的生态系统,对全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论述了生态修复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对西部经济的影响,探讨了生态修复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学生生态文化低下,加强对学生生态文化认同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学生生态文化认同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态知识、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素养。在对策措施上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深化生态文化认知的主渠道,把优化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强化情感认同的主要措施,把推动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强化学生行为认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广西北部湾沿海区耕地"三位一体"动态监测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提高研究区域耕地利用水平。[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在对比研究国内外耕地监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集"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为一体的动态监测体系,并通过对广西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的实证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当前广西北部湾沿海区耕地动态监测体系主要不足是监测点筛选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渐变类型划分标准过粗;基础资料收集精准不够;缺乏对海水倒灌形成的盐渍化耕地渐变类型监测。(2)广西北部湾沿海区耕地质量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降低的趋势。山前冲积平原优质耕地逐渐被沿海区Ⅲ级耕地侵蚀的特点。[结论]建议细化监测区到乡镇,加入浅滩作为分区因素;选用长期和浮动两种监测点模式;实行"1·3"动态监测制度、耕地监测预算制度和部门数据共享制度,统一数据标准,构建数据资源库,提高耕地监测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战略地位重要,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通过分析生态环境现状,指出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规划目标和规划分区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地球不堪重负》一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中华文明在流沙面前退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沙漠扩展其原因与过度放牧、滥垦、滥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有关,但更与政府工作及决策上的失误有关。我国牧区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出路在于调整牧区的农牧业生产方针和经济发展模式。当前急需解决牧区缺饲草问题,为建设牧区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首先界定了"生态立省"的科学内涵,在分析辽宁省提出"生态立省"战略背景的基础上,指出辽宁省实施这一战略的可行性与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应该抓好的几个要点,即:正确理解林业政策与发展方针,保证其贯彻实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用生态经济思想指导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建设林业;积极吸引外资,加大辽宁林业开放步伐;紧抓森林分类契机,实现森林科学经营;树立林木价值观念,创造良好的价值实现环境;重视林产品质量,向优质要效益。  相似文献   

15.
"多位一体"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域,探索适合农村的"多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沼气生态工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的还原系统;配套发展养殖业,构建循环经济中的养殖系统;推广沼肥综合利用,打造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实现环境治理与"多能互补";另外还开展新型材料沼气池的研发,发展"农家乐"农业绿色旅游,延长农村循环经济"资源链";创建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模式的实施推广。在5年的探索过程中,该模式在项目区域内达到了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文章调查“两区”内作物实际种植情况,探索遥感技术在“两区”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和“两区”数据更新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以Landsat8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监测技术,对研究区范围内202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种植情况进行监测,识别3种作物并提取地块边界,形成作物空间分布矢量图,与“两区”划定成果图叠加对比,分析“两区”划定情况与实际种植情况的一致性。结果 (1)富锦市水稻生产功能区内水稻实际种植面积占比88.2%,玉米生产功能区内玉米实际种植面积比例为17.8%,大豆实际种植面积占大豆生产功能区的68.8%。(2)富锦市实际种植情况与“两区”划定成果要求种植面积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大小因作物不同而不同,主要受当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结论 鉴于遥感技术可以在“两区”作物种植监测中发挥特殊作用,建议农业农村部门采用遥感技术对“两区”范围内作物种品种和种植面积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实际种植情况并更新“两区”数据库,实现精细化管理,进而为决策部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粮食种植结构单一,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多元化发展,需要明确该地区粮食生产结构中不同作物的变化特点和竞争优势.[方法]文章运用Shift-Share模型对"镰刀弯"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和竞争力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了水稻、玉米、薯类、豆类以及其他作物的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差异.[结果]"镰刀弯"地区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作物的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差异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变动速度不同.[结论]"镰刀弯"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应当充分考虑不同作物之间的优势差异,在满足可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且不形成过度供给的情况下,增加优势作物的种植,最终形成合理的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生态连接度评价空间显式表达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的评价方法。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分区,计算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障碍影响指数及生态连接度指数,并对影响土地生态连接度的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云南省西山区2009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和2020年土地规划数据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GIS方法可以显式的表达研究区生态连接度的空间差异程度;研究区2009—2015年生态连接度下降,是因为"十二五"期间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无序蔓延式扩张致使绿地被分割、耕地被占用;规划末期2020年生态连接度逐渐趋于好转,源于"十三五"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大量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湿地的建立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该方法可为生态连接度定量分析评价及驱动机制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加速带来的人口聚集程度以及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对以往依据行政区划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布局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2001年起实施的以 “适当合并”、“整合资源”为主要施政意图的农村小学 “布局调整”政策,却在实际执行中引发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城镇 “过度集中”的新问题,由此引起了农村地区所面临的种种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因资源配置不均衡而导致的 “不公平”现象的讨论。该文以上述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政策为背景,首先运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相关案例,描述了自 2001年政策实施以来,城乡学校以及校均学生数量的变化、农村地区的 “点校”运转状况以及地方财政资金在城乡学校之间基础建设上的分配情况;并通过建立全国30个省1998~2010年农村小学学校数量变化影响因素的面板模型,对地方政府撤并农村小学的行为动机进行了验证,结果证实了 “效率优先”的行为动机。文章在最后分析了这种以通过 “学校进城”迫使学生进城,推动城镇化的效率导向,是源自利益相关者的缺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路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以“猪、沼、果”为主要模式的生态林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发展模式上,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规划;应坚持引导为主,运用为主、效益为主的原则,突出生态这个重点,确保质量。在推广过程中应严把建池质量,推广实用技术,健全服务体系,使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以此促进生态发展,调整林业种植结构,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