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股抵债”的由来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苗 《经济师》2003,(11):119-119
上市公司定向回购大股东股份 ,大股东以其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清偿其债务 ,是解决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手段之一 ,可以简称为“股抵债”。“股抵债”在解决大股东欠款、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价值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回购定价的合理性以及“股抵债”是否被大股东利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已有文献的回顾表明,大多数研究认为股权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责任大股东能够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监督从而较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在股权分置时代,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最基本的特征是股权高度集中,并且居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国家股、法人股不可流通,由此引发了公司治理的一系列缺陷.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股份全流通和股权的逐步分散化.这些变化在根本上有利于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和提升绩效,但是具体效果还取决于法律对股东利益保护、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等制度性因素,并且对不同行业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必须引起重视的是,股份全流通虽然能抑制"控股大股东控制"问题,但是如果出现原有责任股东快速退出和股权结构的高度分散,可能引发新的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并损害股东价值.  相似文献   

3.
洪军社 《经济师》2006,(12):79-80
大部分中国的企业股权是相当集中的,现实中大股东有时无助于监督管理者,而且还会掠夺小股东,使公司治理趋于恶化。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对上市公司造成危害,也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文章论述了我国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几种主要具体形式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基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立场进一步提出了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控股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因、条件和方式进行了分析,并运用Barclay和Holderness提出的大宗股权转让溢价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剥夺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大宗股权的溢价达到了43.8%远远超出了公司治理较好的发达国家中的同类事件的股权溢价。因此,作者认为应当通过加快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的制定,加强对相关事件查处的力度、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的诚信机制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来减少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  相似文献   

5.
1.理论分析。在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性质对公司绩效及价值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般认为,在存在控制性股东的情况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绩效表现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在国外研究方面,Shleifer&Vishny(1986)指出,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使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它们具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监督管理层,避免了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的“免费搭车”。Demsetz(1985)和Laportn(1999)则认为,控股股东的利益和外部小股东的利益常常不一致,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在国内研究方面,孙永祥、黄祖辉(1999)用1998年我国503家股份公司作为样本,对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所占股份比例)与公司绩效(托宾值)进行了回归分析,其结论是,随着公司第一大股东占公司股份比例的增加,托宾值先是上升,达到50%左右后,托宾值开始下降。陈晓、江东(2000)首先把上市公司按竞争程度的不同划分为竞争性强的行业和有垄断色彩的行业两种情况,然后进行分行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竞争性行业中,国有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业绩负相关。流通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业绩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大股东日常关联交易行为、资金占用行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变化进行检验,研究股份全流通对大股东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股权全流通时期,大股东减少了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占,增加了对上市公司的支持,但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在股份全流通时期,应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强化股权制衡;引入外部利益相关者,构建多元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保护中小投资者。  相似文献   

7.
股权结构对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结构是影响家族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家族企业的创业和初始发展阶段,家族成员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当企业成长壮大以后,特别是成为上市公司以后,家族成员介入太多,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法人股东有能力和动力参与公司的治理,提高法人股比例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分散的流通股东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激励和能力,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很小。相对于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而言,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从总体上更有利于内部监控制衡机制、接管和代理权竞争的发挥,有利于抑制家族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叶青云 《当代经济》2016,(32):15-17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大股东愈发关心所持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价值,会采取一些行动来稳定和提升公司股价.股票增持是大股东比较热衷于采用的方式之一,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大股东增持公司股票的热潮不断涌现.本文主要探讨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公司股票的动机,以期对丰富公司治理理论,完善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运作及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等提供一定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与管理者合谋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即实现股份全流通和股权分散化,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出于和大股东相同的追求股权价值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层有可能成为虚假信息披露的直接提供者,与大股东合谋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利用核以及类Shapley值概念分析了两者合谋的根源和实现条件,结果表明:除了加强各自的收益、成本控制外,对其中一方参数(如持股比例)的控制会影响到另一方参与合谋的积极性,通过相互约束可以维护中小股东利益,从而实现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股权分置导致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割裂了大股东财富增长的正向激励机制,加重了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将实现所有股份的全流通,使大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制度性变革。那么,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采用2003-2008年在沪深股市进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者的视角出发,设置股权分置改革虚拟变量,利用面板数据对股权分置改革和公司绩效进行检验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确实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并影响了终极控制者的行为,使其利益取向回归于公司价值本身。  相似文献   

11.
唐飞燕 《时代经贸》2007,5(5X):149-150
股权分置的存在严重扭曲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同时也制约了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股权分置改革会使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共同的治理基础,从而股东会从各方面改善公司的治理以提高公司的业绩。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证券市场股权高度集中且大部分股份不能流通,导致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加剧。针对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状,我们分析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因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以及中小股东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与超额融资回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江 《经济导刊》2004,(5):63-66
在全流通市场中,所有股东的利益机制是一致的,所有的股东都会随着股票价格的波动受益或受损。在我国股权分裂背景下,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在资本形成中的资本贡献率差异悬殊,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在中国,控股股东一般都是非流通股股东)的价值追求标准与中小股东(大部分为流通股股东)相悖。流通股股东关注公司利润提高、财务指标改善,可流通股票价格上涨,从而获利于股利和资本利得。非流通股股东则关心净资产的增值,当股票价格的波动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无关时,股权融资所带来的非流通股股东权益的巨额增值才是其真正的价值追求。中国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进入全流通后,由于太小股东在市值这个目标上达到了利益的一致,上市公司经营的终极目标已从利润最大化转向了股东价值最太化,市值管理成为上市公司一个管理新动向.本文通过建立走股东收益模型和对模型的推导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大股东在市值管理模式下获得的收益远高于在传统利润管理模式的收益,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及管理层在全流通时代开展市值管理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月欣 《现代财经》2000,20(11):40-43
上市公司以是当今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市公司并购中股东面临着巨大风险,包括并购中股东与经营者利益一致时的风险和不一致时的代理风险,上市公司内部小股东所面临的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的风险。防范这些风险要内外监督的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赠送经理股票期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慎重对待跨行业并购,避免非理性并购。注重并购后的融合工作,增强《公司法》中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有关法规的可操作性等。  相似文献   

16.
股权的经济要求权影响公司法人治理的行为模式,包括公司的利益分配和经营者选择;大股东问题是由股权结构不合理产生的,大股东大量不规范的关联交易危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对公司法人治理提出了挑战;应该优化股权结构,健全公司法人治理,解决大股东问题,完善从股权结构到公司法人治理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7.
股权分裂、隧道行为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长期关注的是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但本文认为,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疯狂掠夺一隧道行为是我国公司治理的问题所在。本文分析了隧道行为的表现及根源。提出了实现股权全流通、培育积极的机构投资者、诚信建设等治理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股权分置的存在严重扭曲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同时也制约了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股权分置改革会使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共同的治理基础,从而股东会从各方面改善公司的治理以提高公司的业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以截至2006年7月31日已经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股改)的89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在股改对价的确定过程中,流通股东是否考虑了公司治理水平的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流通股股东会要求较低的对价水平;同时,对于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降低对价水平,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合谋”行为,公司治理水平高的公司能够显著地降低这种“合谋”带给中小投资者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的结论和文献一致,公司治理能够降低对中小股东的剥削,投资者能够对公司治理进行适当的定价。  相似文献   

20.
郭胜 《生产力研究》2011,(7):212-214
文章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行为导致的非效率投资及其治理的理论进行了综述。从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形成机理,股权结构、利益侵占形成的非效率投资及其治理机制三个维度梳理了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攫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往往会造成非效率投资。研究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等非效率投资,大股东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攫取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负债、发挥次股东的作用、完善股权结构和中小投资者保护法等治理机制能有效抑制大股东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