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机遇和地位是不相同的。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相对有利地位。首先,这是由中国的经济实力决定的。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过去20多年中迅速增长,专家预测,中国在今后20年仍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其次,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引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第三,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依托巨大的本土市场,在劳动密集和中间技术制造业,中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有可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因此,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尽力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实现利在于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究竟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和怎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来发展我们的企业,这个问题确实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主题,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了这一浪潮之中,并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组织提出了坚决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口号。从1999年12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开始,反全球化运动也就拉开了帷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使经济呈现政治化,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只是巨大的利益,还有沉重的负担。尤其对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又是受益者。中国未来要进一步享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必须参与金融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与反经济全球化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全球化运动。我们在论证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后,试图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出发,努力探讨出一些能说明反全球化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研究结论表明,中国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反经济全球化两种声音,以便于对经济全球化有一个更清醒地认识,为政府制定完善的决策提供更广泛的意见。恐惧或抗拒经济全球化是没有出路的,正确的选择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或转变自身的边缘地位,努力扩大中国在对外政策领域的制度话语权和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最显著的表现是金融全球化,而各国金融市场逐渐融为一体是金融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在一体化的全球金融市场上,成百上千亿的资金可以在转瞬间从地球的这一端转移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对金融全球化开始感到困惑,进而反思对我国的影响.本文拟从金融全球化的经济影响角度,探讨我国对外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既提供了新的机遇,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应积极而谨慎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0多年来对  相似文献   

9.
<正>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同理,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腾飞(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以年均增长9.7%的速度,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基础;20年来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上作了题为《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挑战》的演讲。戴相龙在演讲中着重谈了有关金融全球化的三个问题。关于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问题 ,戴相龙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的全球化 ,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展中国家必须深化改革 ,趋利避害 ,循序渐进 ,逐步参与经济与金融全球化。同时也应指出 ,经济与金融全球化已经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呼吁发达国家通过增资和减债等方式 ,对严重贫困的国家给予帮助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余甫功 《南方经济》2001,(2):5-7,62
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推动的先进生产力的社会化,它给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性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业深刻作用和影响,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压力和挑战。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必须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性要求参与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中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相似文献   

12.
施咏清 《特区经济》2006,(1):142-14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提出了很多挑战。但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不少重要的经验,通过在经济全球化合作过程中采取的一些趋利避害措施,我们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是什么?首先,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的全球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便宜的资源。例如,一家中国公司不会只使用本国的生产资源,而是中国的工资水平低就用中国的劳动力,美国的资本便宜就用美国的资本。中东的石油便宜全世界都用中东的石油,资源配置不再受国界的限制。其次,经济全球化是消费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熊光清 《浙江经济》2007,(18):44-45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安全的内容有了明显的扩展和延伸,国家经济安全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点所在,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发展提供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阻挡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无非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同时又是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应该认清其真正本质,做到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来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赵全海 《北方经济》2002,(11):29-3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趋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两个重要承诺一是搞市场经济,二是搞改革开放,这两个都是加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与经济接轨;不向世界开放市场,就不能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也正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如何转变过去已形成的传统观念,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彭罡 《特区经济》2001,(9):35-36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每一个国家都是在既定国际关系准则约束下争取自己国家最大利益的“经济人”。政府行政作为“国家的组织活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政府削弱经济职能,而 相反地强化了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正如日本学者正村公安所说:全球化“与其说削弱了经济性国家主权,还不如说是加强了各国政府的责任,即在充分理解本国经济政策的国际影响的基础上,采取适当手段,有效地先例经济性国家主权”。对中国来说,即将“入世”意味着融入全球化浪潮的步伐加快了,因此,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合理的经济职能,提升良性的政府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一直是各国经济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尽管近年来由于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对其毁誉参半,但金融全球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仍在加速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全球化带给中国的不仅有机遇,更多的是挑战。  相似文献   

19.
<正> 金融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时代潮流。作为一种趋势,融入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经济金融造成了重大冲击。如何最有效地改革金融体制,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并将金融风险控制到最小,是我国金融全球化过程的重中之重。一、坚持积极参与和审慎开放的原则目前,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世界,形成引人注目的经济景观和潮流。在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诚然会使我国金融也受到冲击,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它也给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有利于我国引入外资,弥补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有利于我国金融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市场经济为原则、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新阶段。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发展,显示其优越性,就必须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中,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