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三个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四个沿海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等.  相似文献   

2.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用全球视野谋划辽宁未来的重大战略,是顺应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举措,也是迎接全球性金融危机挑战与机遇的迫切要求.只有明确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与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建设的区域优势与科学定位,才能真正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力发展沿海经济是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有腹地支撑型、工业基地型和中心城市带动型三种模式。辽宁沿海经济带应在借鉴国内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率先发展,继而成长为能够带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三个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四个沿海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其中,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北部湾经济区主要针对东盟;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辽宁沿海经济带现有发展水平出发,系统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辽西腹地、东北腹地这三大腹地的协调互动发展程度,利用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的方法,对辽宁沿海与腹地的经济联系隶属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在区际经济联系层面,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是沈阳经济区,东北腹地呈现出不弱的经济联系态势,而辽西城镇群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联系强度相对较弱。据此,提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协调发展的两大互动模式,即产业链延伸模式和港腹联动模式。通过这两大模式,进而推动沿海经济与腹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是沿海-腹地系统良性发展的核心,在东北地区尤其如此.文章首先从资源、经济、就业及环境方面,利用相关分析、演变过程分析、弹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了东北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与内陆腹地各产业的疏密度,进而探究海陆联动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与海陆产业链的构造,为东北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统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后危机时代东北亚经济合作机遇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世界性金融危机在给全球经济造成极大冲击的同时,给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东北亚各国为了尽早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纷纷出台经济振兴政策,中国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上海二个心建设"、《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来提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国政府的一系列区域经济振兴政策,不仅完善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投资环境,也为东北亚各国之间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8.
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复了珠三角、海峡西岸、上海"两个中心"、辽宁沿海经济带、珠海横琴、江苏沿海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八个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四小"经济发展程度和"三大"相比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依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沿海"四小"经济区(带)产业发展优势进行分析,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以第二产业为主。研究结果和现实基本相符,希冀本研究为沿海"四小"经济区(带)产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虽然江苏沿海开发迅猛,取得了瞩目成绩,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难以维持江苏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面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必须认真总结过去30年来开发开放的经验教训,通过理论创新推动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新。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必须突出沿海城市群和临港产业带建设,关键是沿海港口建设和构建以淮安和蚌埠为双核的淮河经济走廊,实现港口群、产业带和城市群联动,加快资源整合与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沿海发展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是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有利于全面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东北地区海陆互动发展机制的形成。因此,要着力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沿海地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引起广泛关注。江苏省沿海地区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打造特色产业,使产业集聚不断提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文系统分析了江苏沿海经济带产业集聚的特点,揭示了江苏沿海经济带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是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有利于全面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东北地区海陆互动发展机制的形成.因此,要着力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对振兴沿海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充分发挥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构建新的引资亮点,促进沿海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江苏全省经济的均衡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沿海地区三市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质量和业绩进行比较,揭示了江苏沿海经济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江苏沿海三市如何更好地利用外资提出相应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的经济合作已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基于钻石模型的理论体系,从六个要素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合作利弊因素,提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日韩合作领域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景嵫 《时代经贸》2013,(13):161-162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的互动发展,是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的重要着力点。本文通过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优势,发现产业聚集度不高、腹地封闭发展港口孤立建设、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调整完善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改革行政体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物流网络,编制全面发展规划等措施,从而实现沿海经济带与远腹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王景嵫 《时代经贸》2013,(14):161-162
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的互动发展,是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的重要着力点。本文通过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优势,发现产业聚集度不高、腹地封闭发展港口孤立建设、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调整完善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改革行政体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物流网络,编制全面发展规划等措施,从而实现沿海经济带与远腹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具有区域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并且区域资源丰富,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密集,科技教育发达,城市化程度高。但科学统一的战略与规划供给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内分工不合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不紧密。资源与环境压力偏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要实现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区互动发展,必须实现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和地方政府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江苏沿海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已经三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八一个拐点,深入实施江苏沿海开发,要根据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采取新举措,处理好以下八方面关系。 加强国家战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协调,处理好国家战略与地区战略的关系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可以看出,在国家战略中,江苏沿海地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沿海经济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江苏沿海三市应紧抓这个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培育经济增长点,实现沿海经济迅速腾飞。为此,如何发挥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后发优势,构建新的外资引进亮点,促进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和江苏经济的均衡发展,成为江苏沿海经济大开发中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沿海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江苏沿海地区引资战略提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