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县域经济发展为研究背景,就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三农”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并对更好的协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展县域经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进入“十一五”以来,山西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其内部结构和县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在中部6省中步伐缓慢,是该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该文运用灰评估方法对山西县域经济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山西县域经济对资源及能源工业的依存度较大,表现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效应与相关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美成 《中国改革》2005,(12):61-6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中,发展县域经济与解决“三农”问题被同时放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于是“县域经济”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热门话题被广泛地讨论,全国各地的县域都在“一拥而上”地大搞县域经济。在这种发展县域经济的大跃进中,有许多偏差和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其中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县域经济极化效应则是众多偏差和问题中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县域经济是我国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的发展和壮大直接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的小康建设,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研究如何提升我国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构成要素的分析得出,要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其竞争力,必须着力培育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孙文平 《农业经济》2007,(12):40-41
市域经济是以市级政权为调控主体的一种区域经济,它既突破了县域经济的弊病和问题,又充分发挥了县域经济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市域经济,以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进步,可以加快“三农”问题解决的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7.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工业化重心下移到县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传统工业化战略的城市化倾向将资源和产业高度集中于大中城市,导致农村经济的弱化和城乡失衡。本文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将工业化重心下移到县域。其实现途径是:通过产业规划,在大中城市与县域实行非农产业的分工和重组,通过市场机制和公共政策将更多的资源与“三农”关系密切的产业导入小城镇,并围绕“三农”来设置县域非农产业结构。促进“三农”发展。  相似文献   

8.
孙彪 《农业经济》2004,(7):64-64,24
昌图是典型的平原区农业大县,也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占据着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使昌图背上了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农民没钱的历史包袱,“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紧紧抓住中央对“三农”高度重视、向粮产区政策倾斜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思维,更新发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的县域经济呼唤多元化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已转变为个体、私营经济和现代“三农”经济,中小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个体、私营性质的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但是,现有县域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服务水平低下、服务品种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县域金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郁少姝 《山西农经》2023,(23):179-181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数字金融发展,对县域农业经济增长和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县域数字金融发展尚存在着诸多困境和难题,阻碍数字金融发展进程,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突破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概述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县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了县域数字金融发展困境,探讨了县域数字金融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