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装备任务正经历由试验向应用、科研向装备、系统向体系转型,航天型号科研生产模式面临着迫切的转型需求。传统的航天科研生产模式是以“型号任务牵引”的生产模式,造成了航天产品尤其是单机产品存在通用产品品种规格多,技术状态固化弱,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差,型谱化和通用性不足、型号重复研制,批量保证能力薄弱、成本和研制生产周期受限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适应航天装备多型号并举、研制批生产并重、高密度发射新形势的需要,笔者提出航天型谱建设新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航天型号科研生产内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航天企业的型号研制管理模式也经历了多次调整,总体上较好地满足了型号科研生产的需要,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确保国家战略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国家建设航天强国和进一步巩固战略安全基石的目标对型号研制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按时完成国家任务、进一步提升型号研制效率和质量成为航天企业面对的突出问题。航天企业的历次型  相似文献   

3.
由于世界范围内分裂主义的卷土重来,使得地缘政治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国家不断加大在航天领域的资金投入,航天企业整体迈进预研、研制、批生产、装备保障任务的高峰期、发展机遇期和能力增长期。当前,航天企业全力推进新型号研制、新领域拓展,但任务的激增导致航天企业原有的主抓任务型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重实施轻系统策划,导致多个型号偏离时序进度要求;二是重企业内部生产管控轻外协管控,导致型号整体进度刚性不足;三是重研制生产管理模式的继承守旧而忽略创新,导致市场拓展乏力;四是航天企业现行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中缺乏管理能力的评判机制,当出现能力短板时无法及时挖掘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航天系统内基本上是"多研制、少生产","重设计、轻工艺,重研制、轻生产"的状况。近几年,首都航天机械公司承担的型号研制和批生产任务空前繁重,多型号并举,预研、研制和批生产并行。面对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  相似文献   

5.
<正>在以"任务驱动"为主的传统航天产品研制模式下,各项产品保证工作随方案、初样、试样等阶段在系统、分系统、单机各层次逐步展开,但近年来,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对于产品保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化首先体现在航天产品科研生产模式的转变。与传统的型号研制模式相比,新模式突出强调了"产品化",航天产品研制活动由原有的"订购方研制任务驱动"转变为"‘两总’抓型号、  相似文献   

6.
正"十三五"以来,航天型号任务数量持续增长,针对高强密度的型号任务和研制、批生产、试验多线并行,传统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型号实际需要。为了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颁布了《航天型号精细化质量管理要求》(2017版),推动型号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重点提出了要加强面向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为进一步适应战术武器型号研制与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在严格落实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针对当前航天型号科研生产任务规模大、数量多、技术复杂、研制周期短、质量要求高、低成本的新形势,通过开展科研生产管理评估工作,实现了快速持续提高管理能力,推动了航天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了国家对航天科技工业发展的新需求,为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十二五"以来,航天型号任务快速增长,发射任务趋于密集,任务的急剧增长对航天器单机产品研制单位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以科研为主线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航天任务发展的需求,航天器研制单位需要从科研型向科研与产业并重转变,相应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也要逐步进行转型。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作为典型的航天器分系统及单机研制单位,随着不同阶段航天任务特点的变化,其科研生产方式经历了若干次的转型。进入21世纪以来,航天任务的快速增长对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航天型号科研生产任务日益繁重,面临多型号并举与高密度发射、产品技术日益复杂、研制周期短、质量与可靠性要求高、研制队伍年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  相似文献   

10.
<正>面对多型号研制并举,研制与批生产并重,高密度发射任务的新形势,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对开展新体系建设工作,特别是产品化工作提出了迫切需求。航天产品化建设以航天型号研制需求为牵引,以产品规划和梳理为基础,以产品型谱建设、产品成熟度提升、产品定型、产品生产线建设与认证、产品规范体系建设、产品推广应用为主要途径,以实现产品可重复生产、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为目标,以建立可重复生产需要的全过程文件体系、规范体系、配套资源以及相关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为保证,是推动航天科研生产模式转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过60余年,在60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航天型号总体设计部、两条指挥线及严格的航天型号研制管理程序为核心"的中国航天特色系统工程管理模式,有力保障了型号科研生产的顺利开展。传统的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是在我国航天工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研制经验相对缺乏、型号研制数量相对较少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这种管理模式以保证大型复杂系统研制任务成功为核心目标,适用于单一项目研制的工程过程模型,在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和市场需求的牵引下,航天型号的研制发射任务实现了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取得了54次航天发射圆满成功的历史佳绩,高密度发射、多型号并行研制的形势已逐渐成为常态。航天科技集团原有的航天型号研制生产计划管理办法在过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新时期与高密度发射、高强度研制的任务形势及用户要求不相适应,无法更好地满足用户对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元器件是航天型号研制与生产的重要通用基础产品,多年来其研发过程一直走型号定制路线,科研生产模式为"以型号为纲、受型号任务牵引",由于一直缺少顶层规划,加上多型号应用环境下用户需求不统一,导致产品品种规格多样化。伴随着航天型号高强度研制、高密度发射的新形势,面对纵向任务要求及横向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在  相似文献   

14.
当前,航天军品型号任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家调整武器装备采购体制,集中采购、竞争性采购、招标采购已占相当大的比例;非公有资本逐步进入航天科技工业建设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开始参与航天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及项目合作;同时航天企业在传统武器装备研制领域面临着其它军工集团的激烈竞争。因此,在坚定不移地巩固和扩  相似文献   

15.
9月21日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5年前确定的航天质量日.我们召开质量日视频会,目的是进一步动员大家提高质量意识,进一步落实航天质量管理要求,确保集团公司后续科研生产任务,特别是型号发射任务的成功.2009年以来,尽管集团公司的型号科研生产试验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型号研制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型号任务面临着高强密度态势。遥测系统作为型号任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型号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然而,由于遥测电子设备种类和数量繁多,造成型号科研生产任务重、时间紧的矛盾更加凸显。为了满足当前不断提升的型号研制要求,圆满完成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同时促进遥测专业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科学发展,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经过大量的研究探索,提出一套适应遥测电子设备产品化需求的工作模式,并将其应用到研究所的科研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日益加快,航天企业已经出现了多型号研制和批量生产共存的局面.近年来航天企业科研生产的瓶颈集中体现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由于多型号任务研制周期越来越短,供应链管理成为各级领导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正>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型号任务持续快速增加,为落实航天科技集团"保成功、保交付、保增长"和"抓党建、抓改革、抓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高密度发射、高强度研制常态下持续成功的管理方法,深入推进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航天科技集团持续开展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管理评估工作,逐步形成并完善薄弱环节改进和最佳实践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促进了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等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目标。航天科研院所以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为目标,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十三五"以来,航天型号总体院坚持以产品和技术并重,研制和批生产并举,科研生产任务总量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航天科研院所特别是型号总体院希望通过科研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和流程的优化重塑,解决当前科研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研究院的核心发展能力打造的更强、更优。  相似文献   

20.
航天型号合同是用户与承研、承制单位依据航天型号科研生产工作项目内容,按照双方约定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一种契约,并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合同规定了型号科研生产工作内容,约定了型号任务完成的节点计划,涵盖研制课题、产品配套、试验项目、交付时间等,明确了总经费额度,并作为合同执行、年度经费到款及经费拨付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