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出现,从利息违约到本金违约,从私募债违约到公募债违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信用债品种.违约事件频发背后,反映出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风险分担和市场化处置机制不完善、监管与信息披露机制不足、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信用债违约背后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并对信用债违约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从统一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加快评级市场建设等角度,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再杰  李艳 《新金融》2016,(10):49-53
近年来,在我国信用债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违约风险日益凸显。尤其是进入2016年以来,信用违约呈现出风险事件增加较多、涉及行业和发行主体不断扩大等特征,未来债市违约风险或将进一步上升。全球主要国家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显示,违约是债市市场化运行的必然现象,违约概率上升是经济周期发展的正常反映。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具备处理和消化违约风险的条件和能力。为建设市场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债券市场,一方面,要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市场扭曲;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市场化的信用风险约束和违约处置机制,构建多元化的风险分散和分担渠道以及加快完善监管制度等,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将风险控制在市场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截止2021年底的违约信用债为研究样本,对其后续处置方式及效率展开分析。在各类信用债违约后续处置方式中,应用司法程序的情形居多,债务重组作为自主协商型处置方式的一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我国违约信用债处置效率整体水平不高,相对于司法程序型处置方式,自主协商型处置方式的回收率较高,回收期较短。为提升信用债违约处置效率,应建立对违约债券责任方的约束机制,健全持有人会议制度,优化诉讼制度,拓展市场化处置手段。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随着近年来债券违约逐渐常态化,后续处置机制的短板已经制约到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债券违约的处置方式看,市场化处置程度依然偏低,违约债券流动性缺失问题尚待解决,且违约债券风险定价难也导致其处置效率较低。虽然新《证券法》明确了投资人保护条款,但相关配套立法缺失导致了债券持有人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也制约着后续处置工作的开展。目前,由于违约债券市场化交易已具备发展空间,相关基础条件逐步完善,通过市场化交易有望促进违约债券处置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效率,需在持续优化违约债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违约风险预警及定价机制建设、探索优化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途径、培育违约债券市场的买方主体、加强投资者保护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5.
2020年,我国信用债违约频繁发生,其中不仅有民营企业,还有国有企业.信用债违约给债券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导致我国债券市场的信用机制被破坏.本文在分析信用债债权人保护和信息披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用债监管和信息披露法规现状,对永城煤电信用债违约事件的信息披露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发债企业公司治理不完善,以及我国债券信息披露法规不健全,是导致我国债券市场对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本文最后对完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债券违约的数量规模、行业分布、地域分布、企业属性、债券品种及违约率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特征趋势,分析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融资特点,探讨了我国企业债券违约后的五种处置方式,认为我国债券违约风险处置机制还不完善,缺少独立法律制度、处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对发行人缺乏硬性约束,影响了违约债券的整体兑付水平,投资人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建议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债券违约发生率、优化发行人融资结构、建立债券违约的市场化处置机制,以降低债券违约风险,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信用债存在潜在违约风险或发生违约时,完善的受托管理人机制能及时就债务人经营情况的变化等与投资者进行沟通,方便投资者在债务人情况恶化之前尽早做出安排。在信用债违约的新常态下,本文探索了现行受托管理人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受托管理人机制,以更好地应对债券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8.
边赛 《银行家》2022,(2):100-105
2020年10月,华晨集团、河南永煤等大型国企违约事件集中爆发,将债券违约风险处置再一次推到了市场舆论和监管关注的"风口浪尖".从改革开放恢复国债市场算起,我国债券市场真正发展不足50年,直到2014年才有首只公募债违约.目前,由于我国债券违约历史较短,现存债券违约处置机制还处在初步摸索阶段,存在违约处置效率和回收率偏...  相似文献   

9.
张陈 《会计师》2014,(7X):10-11
2014年3月7日超日太阳因不能支付"11超日债"到期利息8980万元人民币,打破了中国债券市场零违约的神话,成为中国首例公司债违约事件。本文分析了超日太阳违约的原因及影响,并总结了这一事件带来的启示。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完善,尤其是信用评价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必须稳步推进市场改革,同时投资者也要加强风险意识,对违约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会计师》2014,(14)
2014年3月7日超日太阳因不能支付"11超日债"到期利息8980万元人民币,打破了中国债券市场零违约的神话,成为中国首例公司债违约事件。本文分析了超日太阳违约的原因及影响,并总结了这一事件带来的启示。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完善,尤其是信用评价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必须稳步推进市场改革,同时投资者也要加强风险意识,对违约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2022年,中资美元债市场面临的外围压力不断增大;地产美元债信用风险边际转好,但局部风险事件仍将出现,且已违约房企债务的处置压力较大。本文建议,密切跟踪境外市场变化,强化金融监管能力建设,统筹做好境内外市场债务的风险防范工作;在市场化处置违约风险的同时,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各方责任,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债券市场即将推出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对高收益债的风险防范和投资者保护是其制度设计的关键。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高收益债券市场,2011年余额达到1.5万亿美元,同时拥有144A等灵活的私募法规。其高收益债的风险特征如何?怎样保护投资者?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基于此,本文对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风险特征和投资者保护机制进行了详实的研究,发现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在于:首先,建立良好的契约制度以保证高收益债市场的稳定发展;其次,制定合适的私募债券与合格投资者法规作为高收益债券发行与交易的风险控制机制;最后,近期可考虑成立风险基金作为高收益债的过渡性保障工具,中长期可通过高收益债券的投资组合和发展信用风险产品来规避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信用违约频发,且从民营企业不断蔓延到地方国企和央企。14年,"11超日债"因未能如期偿付利息成为我国首例违约的债券。2015年4月,中科云网违约,未能支付"ST湘鄂债"利息及回售款项。2016年以来,违约事件更是加速发生。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29只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其中有12起公募债违约事件。随着违约事件的不断增多,刚性兑付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有效管控显得更为迫切,这些都为信用违约互换(CDS)等信用衍生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11超日债"违约事件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一起实质性违约事件,动摇了投资者"刚性兑付"的信念,然而其是否系统证伪了"刚性兑付"的命题仍需检验。本文采用短时窗事件研究法,以交易所公司债为样本,检验其信用价差在事件前后的变化,对超日债事件对信用债定价机制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超日债事件引起交易所公司债信用价差显著增大,但是在经济意义上并不显著;(2)民营企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大于国营企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3)高收益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大于低收益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研究结果说明"11超日债"事件仅形成了信用债定价在高低收益、不同发行人背景和市场间的分化,在信用债定价中"刚性兑付"信念仍广泛存在,尚未对市场形成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增多。本文利用2014~2020年的信用债券数据,采用离散时间风险模型等方法,系统考察了短债长用对企业信用债违约的影响。研究发现:短债长用显著提高了企业信用债的违约概率,在替换变量和估计方法,并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考察外部监督的作用发现,企业上市、外部审计以及信用评级等外部监督机制,均可有效降低短债长用对信用债违约风险的影响,尤其是审计意见的作用最大。本文对防范企业信用债违约具有参考意义,并为化解信用债违约风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信用债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但与此同时债券违约事件频发,违约主体已逐步从民营企业扩展到国有企业,违约风险不断扩大,不仅给投资者债权人带来了利益损害,信任危机也引发了债券市场较大的波动.东北特钢因不能按期足额偿付8亿元短融债"15东特钢CP001"的本息,成为我国第一家地方国企公募债违约企业,打破了我国地方国企公募债券刚性兑付的惯例,其后半年又陆续8次违约,违约次数之多引发社会热议.本文将以东北特钢集团为例,分析其违约的深层次原因,旨在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达促使债券市场良好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债券市场风险案件频发,违约触发机制与以往有所不同,体现为由外部现金流收缩而非内部现金流恶化引发。从中债国债指数和经济数据的周期叠加看,流动性风险是当前信用债违约风险的集中表现。通过Fisher判别得出流动资产周转率、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现金债务比和总资产报酬率等5个指标是影响信用债风险的核心指标,并由此筛选出当前信用债市场532家潜在风险企业。基于KMV模型对潜在风险企业违约距离及违约概率进行测算,存在3个高风险区间,进一步筛选出136家高风险企业。这些企业从行业看集中于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从地域分布看集中于东部省份,从企业性质看集中于民企及地方国有企业,风险引爆时间集中于2018年四季度及2019年。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实现了强劲增长,债券型产品成为券商资产管理行业中最为主流的产品类型。但自2014年以来,各类信用违约事件的加速爆发也让信用债投资的风险逐渐凸显,债市违约潮渐起,并直接传导到大资管行业的各个领域。对基金业而言,不得不面对债市投资风险陡增的困境。虽然在此期间发生了数起信用违约风险事件,如对我国债券市场影响意义深刻的"11超日债"事件,但最终经各方博弈后几乎也如期兑付。然而,与国外金融市场违约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债券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债券市场已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同时我国公司信用债违约频发,违约主体几乎涵盖了全部行业,永煤AAA债券违约事件引发各方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信用债违约风险预警与防范,搭建了债券违约预警模型:一是深入分析了违约原因,提出了"经济下行加剧‘债务-通缩’""流动性分层导致再融资困难""民企互保引发违约风险串联"的观点;二是基于KLR信号分析法,以历史违约主体财报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上市公司债违约预警模型,抽离出相关指标权重构成预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三是基于预警模型,提出加强动态监测、构建债券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环,随着《存款保险条例》的实施,我国问题银行退出走向市场化轨道,但是在风险预警、早期纠正、风险处置和司法破产程序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根据我国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的实践,参考国外有关经验,建议从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健全早期纠正机制、加快形成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和完善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四个方面对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