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而存款保险制度则为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奠定了法律基础。《存款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我国高风险银行市场退出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化处置方式不断拓展,早期纠正机制及存款保险基金规模也得以逐步发展。但在问题银行界定、早期纠正措施、法律规范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借鉴英美等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我国亟需在风险预警机制、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市场化退出法律机制等方面,完善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2.
包商银行因长期资不抵债而成为我国第一家破产清算的商业银行.它的破产清算,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监管、破产清算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急需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的立法体系,进一步规制问题商业银行的退出机制与破产清算.优胜劣汰的市场经营模式有利于商业银行良性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与早期干预,在银行破产清算中应侧重于保护债权人利益,考量破产商业银行的信用体系,平衡储户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奠定了基础,完善的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有利于问题银行风险出清,进而维护银行系统稳定和有序竞争.存款保险制度在处置银行风险中具有稳定预期、防止挤兑、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等正向作用,但也存在市场约束弱化、道德风险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实施了存款保险制度,积累了不少可参考借鉴的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化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更加注重审慎监管与存款保险早纠机制的有机结合,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市场化风险处置平台作用,健全商业银行风险退出处置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构建银行业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的目标,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处置现状,以及我国对相关国际标准的符合情况,对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与企业破产法的有效衔接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对破产银行进行高效有序处置,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置金融风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存款保险是市场化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有效的处置机制对充分发挥存款保险职能,增强金融市场约束,保障金融安全至关重要。当前,为充分发挥存款保险的风险处置职能,建议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配套法律制度和问题投保机构风险处置流程、处置框架,健全问题投保机构风险监测、识别、处置和预警机制,明确风险识别、风险处置标准,推动问题投保机构有序退出金融市场,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6.
问题银行的救助:北岩挤兑事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良 《上海金融》2008,(6):55-57
2007年8月,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英国银行业首次零售存款挤兑事件。本文介绍了英国对北岩银行的救助,认为从中暴露出英国当前财政部、英格兰银行与金融服务局的三方协定存在缺陷、银行破产清偿机制不健全和存款保险机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指出应当从中汲取的教训,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完善监管合作机制、建立问题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和早期纠错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完善我国问题银行救助机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陷入困境银行的退出壁垒和我国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陷入困境银行的退出壁垒,认为银行不仅具有一般企业的退出壁垒,还有其特有的高社会性退出壁垒。降低陷入困境银行的高社会性退出壁垒的原则是规避金融风险的传导性,处理好保驾护航式退出与市场化机制的关系,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相应的国际经验是完善预警制度,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专业而权威的机构监督银行的退出,采取不同的形式处理银行的退出,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本文最后研究了我国银行的退出现状和如何建立、完善陷入困境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以降低退出壁垒并保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存款保险条例》,并已经于5月1日正式实施。《存款保险条例》生效标志着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环境及运行机制必定会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转变之一是在存款保险制度框架下,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将逐步完善。本研究通过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问题金融机构退出的机制转变,并针对机制转变中所存在的风险监管、风险预警、风险定价、风险处置等问题,提出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做出我国金融监管架构的适应性调整,强化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的实际效果,选择科学的问题金融机构定价体系,建立有效的问题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2015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来,就把早期纠正作用作为其两大基本职能之一。早期纠正机制的措施复杂多样,且不可观测、难以度量。本文通过119家农村中小银行真实存款保险费率的微观数据,基于风险差别化费率调整的视角测度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纠正作用,并检验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评估其整体有效性。研究表明:差别化费率对应银行风险评级,在上期费率的监管约束下,农村中小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和破产风险都有所下降;早期纠正作用对于高风险银行的风险约束效果更为明显,即“高费率”纠正了“高风险”。此外,早期纠正机制没有产生副作用,在纠正高风险银行的同时并未激励低风险的银行冒险经营;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善更有利于早期纠正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处置需中央与地方协作,形成合力。2017年以来,在中央与地方协作下,我国成功处置一批高风险银行,在划分中央与地方职责分工、强化协作,发挥存款保险市场化处置平台作用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认真梳理高风险银行处置实践经验,分析风险处置中中央与地方协作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立健全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双层架构处置协作机制、激励相容机制,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市场化处置平台作用等相关建议,以期为建设稳健高效风险处置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出现大量银行机构倒闭,处置成本持续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政府开始创设以《存款保险法》为法律核心、金融服务厅(FSA)为决策核心、存款保险公司(DICJ)为处置核心、存款保险基金为融资核心的破产处置机制,通过特殊的“金融整理管财人”机制,赋予DICJ较大自主权力,明确一般风险处置、金融危机处置两类破产处置机制,确保破产机构及时有序退出,取得较好效果。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国个别金融机构风险凸显,因此应充分借鉴日本银行破产防范及处置经验,以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2.
对问题金融机构的甄别和处置是金融监管当局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台湾地区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机制的演变历程,从差异化金融检查机制、报表稽核信息系统、检查数据评等系统、申报数据排序系统等方面介绍了台湾地区关于问题金融机构的预警体系,并结合大陆地区的实际,提出大陆完善问题金融机构处置与预警机制的对策建议,包括健全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金融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及存款保险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国外存款保险制度中的早期纠正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对危机处置中存款保险制度的表现、作用、机制功能等不断评估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应赋予或加强存款保险制度中的早期纠正机制,提高存款保险制度在处置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前瞻性和有效性,防范金融风险的升级与扩散,降低风险处置成本,以此促进金融稳定?2013年3月,国际存款保险协会(IADI)发布《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一般指引(讨论稿)》,就存款保险如何在问题银行的早期纠正方面发挥作用提出政策指引,表明国际上加强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引入早期纠正机制已进入政策实践阶段;  相似文献   

14.
银行破产程序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银行业的发展需要破产程序,但银行的特殊性要求适用专门的破产程序。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在银行的破产程序中,存款保险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安排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为了在中国建立有效的银行退出机制,需要在破产处置主体、存款保险和处置方式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使银行间竞争加剧、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加,为此我国必须加快构建银行退出机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我国银行退出机制的不足及其成因。然后借鉴国际经验,为我国银行退出机制提供建议。本文认为,银行退出机制不仅包括存款保险制度,还应包括退出银行的债权保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一个成熟的市场退出机制应当能够合理化解和妥善处理保险机构退出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和矛盾。文章从预警程序、退出路径和配套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将整顿、接管与重整活动设计成保险机构退出机制的预警和前置程序;将退出路径分解为以解散、并购为内容的主动退出和以撤销、破产为内容的被动退出;从信息披露、破产保证基金等方面整合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志凌 《金融研究》2015,421(7):45-59
由于银行具有很突出的外部性特点,破产的外部负效应明显大于普通工商企业,尤其是大型银行破产会带来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进而波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经济危机。经济学上的逻辑推理与经济发展史上的大量案例,都可以佐证上述判断。从实践来看,当银行面临技术层面或经济意义上的破产风险时,政府往往会不惜成本采取注资、再贷款、信用担保、购买资产等救助手段,不会动辄实施破产清算。另一方面,政府救助预期形成的银行“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以及纳税人为商业银行过度风险行为负责也被广为诟病。为有效平衡银行破产的风险和成本,应着眼于提升银行体系整体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通过完善银行破产立法、实施前瞻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改进“坏银行”救助手段和措施、优化银行微观层面治理,建立防范银行破产风险的多道防线,对银行破产风险进行层层拦截和有效缓释,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从国际实践看,金融危机之后一套以预警和前瞻性管理为核心的“坏银行”预防、化解和有序退出的银行破产风险治理框架已初现雏形。完善银行破产风险治理和金融风险基础设施,既是当下中国金融改革的题中之意,也是下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压舱石。  相似文献   

18.
刘莹 《福建金融》2009,(9):39-41
本文通过对欧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比较分析,寻求对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可借鉴之处,提出银行破产监管机构的界定、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破产银行存款优先支付问题的明确以及银行市场退出的例外规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随着近年来债券违约逐渐常态化,后续处置机制的短板已经制约到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债券违约的处置方式看,市场化处置程度依然偏低,违约债券流动性缺失问题尚待解决,且违约债券风险定价难也导致其处置效率较低。虽然新《证券法》明确了投资人保护条款,但相关配套立法缺失导致了债券持有人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也制约着后续处置工作的开展。目前,由于违约债券市场化交易已具备发展空间,相关基础条件逐步完善,通过市场化交易有望促进违约债券处置效率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效率,需在持续优化违约债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违约风险预警及定价机制建设、探索优化违约债券市场化处置途径、培育违约债券市场的买方主体、加强投资者保护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20.
<正>加快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有利于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降低风险处置成本,有利于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如果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比较健全,能够及时、高效、有序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则可以大大提高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整体抗风险能力。相反,如果高风险金融机构长期得不到市场化退出,容易导致风险不断累积,资源配置严重扭曲,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美国20世纪80年代储贷危机就是一个具有深刻教训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