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艾略特诗歌以《荒原》为代表,表现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堕落,而他的《四个四重奏》则在诗歌的主题、结构等方面融入了对音乐性的思考。这两首作品突出地表现了艾略特对现代派诗歌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也为现代诗歌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立足哈佛实际,锐意改革,把哈佛学院从一个地方性大学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学府。本文认为其学术自由、采用选课制和学分制、设立研究生院和重视研究的改革举措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改革的思想精髓,使我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今天的高校改革:需要明晰和独立的改革理念,大力推行弹性学分制。  相似文献   

3.
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是一位基督教意识浓厚的诗人。文章以他的名作《荒原》为材料,从文本本身和诗歌意象等方面讨论“死亡”的主题,以及诗歌中所体现的基督教情结。诗人认为只有皈依上帝,现代西方人才能走出精神的荒漠地带。文章最后比较了《荒原》和《神曲》这两部宗教意识较强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诗经·小雅·常棣》中“原隰裒矣,兄弟求矣”一句古今解释不一,主要因为“裒”的词义解释不清。辨析古今学者对“裒”的训释,从句法上分析出“裒”的主语只能是“原隰”,从语义上探求“裒”的本义为“用手刨土放置于筐中”,“裒”应为反训词,兼有“减少”和“聚集”二义。“原隰裒矣”应解释成“自然界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从“隐含作者”的角度人手,分析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揭示作者在作品人物面具下隐藏的“第二自我”,以及隐藏内心真实渴望的情节设置.透过面具可以看出隐藏作品之后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现代诗歌的先驱,其诗歌给当代研究者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本文旨在探讨她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和意象,进而揭示她的诗歌中爱情、痛苦、死亡与永恒的关系,并从宗教的角度揭示她生活的秘密,探讨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欧·亨利式结尾”具有“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阅读快感和审美魅力,这种快感结构结尾模式为何具有如此魅力呢?文章即探寻其与反讽-情境反讽这一叙事方式之间的关系,追溯其发展渊源.从而给“欧·亨利式结尾”以全新的现代语境下之诠释。  相似文献   

8.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该诗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独创性,不仅确立了诗人之后的创作风格也是其诗学理论的具体体现。非个性化理论作为艾略特诗学理论的核心,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诗中有着全面的运用和体现。诗人以意象、典故、戏剧场景等艺术手法,通过客观对应物统一了思想和感受,实现了诗歌的非个性化。全诗通过刻画普鲁弗洛克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现代人内心的怯懦与彷徨。  相似文献   

9.
满铁不但对中国人民进行各种经济侵略活动,而且为日本关东军收集大量经济、政治、军事情报,制造鼓动侵略理论,参与建立伪满傀儡政权,是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罪恶帮凶.  相似文献   

10.
泰国华文文学是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70多年来她经历了拓荒期、磨合期、繁荣—沉寂期和蓬勃发展期,完成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创作思想的转变,成为独标风韵的华文文学。其未来任重而道远,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相似文献   

11.
对《刘子》中所涉猎的文艺范畴“名实”“言理”“情性”“声乐”“评赏”,从“名”“实”辨、“性”“情”辨、“声”“乐”辨、“赏”“评”辨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解读它的文学本质论、创作观和批评观。  相似文献   

12.
混沌理论作为21世纪文学批评的新视角,模糊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等学科间的界线,打破了线性思维受限的僵局,将带动文学及其批评的多元化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文学批评领域混沌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相较国外相关论著的大量出版,国内仍有滞后和不足,但近年来关注度有所提高.总结其研究重点,混沌的不连续性、流动性和包容性为其参与文学批评提供了整体性的把握,其允许共存的差异和无限可能会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知识提纯的批判工作",是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批判意识与批判意蕴的思想性质与文化积淀.批判的锋芒显露地或者隐含地存在于几乎所有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之中,这是他的这类散文的思想脊梁、文化底蕴和审美素质之所寄.这种批判锋芒与批判意识,是作品思想性和文学倾向性的显现.它使王充闾的历史文化散文具有了更深厚的思想意义、更高的审美价值并更具有高尚情趣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美国的悲剧》,可以看出美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忽略了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等问题,最终造成了"美国的悲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西汉班婕好作《怨歌行》,自比团扇,将自己的身世遭遇融入其中,引发了后人的同情。自此班婕好其人其事成为后世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典故,团扇也因此成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唐诗在继承了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对典故运用呈现出一定的新特点,团扇诗因此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唐诗中的“宫怨诗”在写作上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6.
齐梁应制咏物诗在状物、修辞、对仗和格律等方面对后世咏物诗创作提供"范式",对诗歌审美观点的演进、文学自觉观念的形成及诗歌律化等做出重要贡献,但其流弊是使诗歌成为文字游戏。  相似文献   

17.
裴子野在齐梁文学史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在追求“新变”、讲究“吟咏情性”的南朝,他高举“复古”大旗,重提“劝美惩恶”的诗教功能,以史家发展的观点来评价齐梁文学,对五、四言诗的发展与文笔的演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在看到其复古思想存在局限性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他在当时文坛的拨乱之功。  相似文献   

18.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首先是学主题的交鸣与内在情绪的共振,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人生的失望而归向内心的体验与思考,在这种心理体验与思考中呈现的是对现实的深刻理性批判,对人类自我的冷峻反省;其次是以纯诗追求为价值目标,分别从诗歌的音乐美、象征美、语言等形式的陌生化方面,表现出对诗歌形式本体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齐梁应制咏物诗在状物、修辞、对仗和格律等方面对后世咏物诗创作提供“范式”,对诗歌审美观点的演进、文学自觉观念的形成及诗歌律化等做出重要贡献,但其流弊是使诗歌成为文字游戏。.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什么是诗质美,论述了应该如何评价徐志摩诗中突出而独到的诗质美,指出尽管过去对徐志摩及其作品的评价因各种原因而有失公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被有所忽略甚至有所贬抑的美质就凸显出来,这种诗质美不仅属于诗歌,而且属于整个文学艺术,因此应对其予以公正和充分的评价,还其本来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