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11年开始,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在我国快速发展。目前BIM已经应用到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并逐步向深度应用发展,BIM已成为建设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由此产生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在此背景下,文章针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BIM课程体系构建开展研究,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个性化教育课程全面分析,重点讨论涉及BIM的相关课程,从现有课程融入BIM、新增BIM课程两个角度建构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即基础BIM建模能力和使用BIM将工程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文章所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体系为BIM与工程管理专业的融合提供新思路,并对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机械电子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工程管理的高层次应用人才。机电类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从建设"双师型"学习团队、优化课程设置、搭建校企结合实践平台三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3.
彭顺绪 《科技和产业》2023,23(5):141-146
地方本科院校的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面临着 “应用性”缺乏实践性平台支撑或支撑不足的困境,导致学生对专业实习满意度不高,择业意愿存在一定偏差,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建设新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和完善已有实践教学平台的功能,以专业实习为基础开发应用性课程,贯通理论性课程,让实践性课程和理论性课程融合,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提升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经管类专业平台课"经济法"课程体系问题逐步显现。作为专业群平台课的经济法课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尤其在课程内容的构建方面如何与专业需求有效结合,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深思和探讨。文章拟从高职院的办学目标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经管类专业平台课"经济法"在课程内容构建方面的几点思考,以期探索一套适合经管类专业群的经济法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是现今高校管理类专业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基地。信息技术同教育的交叉融合不仅推动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在管理类专业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也给融合变革带来诸多阻碍。文章介绍了管理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发展概况,发现并分析了该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4个方面探索了管理类虚拟仿真实验室未来的建设路径,以期为学科建设发展与实验室建设管理提供可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的工程专业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工程实践教学,提出了虚实结合、多层递进的循环式的培养模式,并以化工专业为例,阐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角色扮演,构建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简单装置实操训练室、培训素材库平台、培训教研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等实现培养模式的多元载体配合方案,以促进传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推进计算机本科专业建设,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避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抽象、涉及知识点丰富、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及不足,以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文章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相互融合的一种崭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元互动式新媒体辅助教学平台和校园网络优势资源的潜力,拓展教学对象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构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探讨设计了该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具体教学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8.
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了对两型人才的培养,优化了各个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提高了多专业学生协同创新实践能力。文章结合应用型地方高校办学指导方针以及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论述了应用型地方高校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可行性和建设意义,进一步分析了中心的建设理念和思路,提出了建设有利于孵化"两型人才"的"虚实结合、协同创新、优势互补"的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观点。首先立足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建立"共建共享共创"的实验室管理及运行机制;再次制定合理的引导策略,鼓励各个专业协同创新驱动发展;最后合理应用鲶鱼效应,开展"协作创新设计"活动。  相似文献   

9.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更加注重实践环节的有效性。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不同教育阶层和学科渗透。文章结合翻转课堂就程序设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改革措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技术或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发酵工程、发酵工艺实验、生物工程实验等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性课程。但是,在教学中存在课程时间有限、实验内容与其他课程缺乏衔接、实验内容形式单一,这些因素限制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上述不利因素,通过发酵工艺虚拟仿真平台,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实体实验教学的局限,延伸和拓展微生物学实验技能训练的教学途径和教学资源。并通过"项目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微生物学实验技能挖掘传统酿造工艺的精髓,既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电路分析基础"作为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工程和通信工程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理论部分概念多、定理定义复杂、内容抽象;实践部分系统性和逻辑性强,在教学中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文章充分利用EveryCircuit仿真功能及其内部数据平台,对电路模型和理论概念进行了分析。实践教学表明:EveryCircuit仿真软件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导游业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虚拟仿真平台的引入为"导游业务"实训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文章在明晰虚拟仿真平台功能的基础上,梳理"导游业务"实训教学内容,并结合虚拟仿真平台的优势,探讨景点讲解实训和综合实操实训的具体操作,包括操作步骤与关键点,以期为虚拟仿真技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是当前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严重限制了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对此,通过重新构建"三分三统四模式"的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其保障机制,将有助于提升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应紧紧围绕着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进行,即首先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其次,阐述各门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具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地改革,从而充分发挥专业核心课程的作用,培养"适销对路"的旅游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原子光学"内容建设,以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指导,构建本科"原子光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应用物理专业中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展了"原子光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本科学校设置"原子光学"课程开辟了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仪器分析的教学质量,文章针对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平台建设、考核评估等方面对"仪器分析"课程进行初步探索和改革,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变革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的建设也应该走向信息化。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进行物质层面的课程文化建设;利用新媒体创新管理和评价方法,进行制度层面的课程文化建设;依托学习平台变革教学的方式,进行精神层面的课程文化建设。文章对此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结构试验"作为一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在培养"新工科"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结构试验"课程的内容及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构建了验证型、应用型、创新研究型多层次教学体系,实践探索了与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相结合的"结构试验"课程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手段、线上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现代技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虚拟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文章介绍了常见的虚拟技术,总结了虚拟技术在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形式,提出基于虚拟技术的新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实践为核心,理论教学围绕着实践展开,是一种"虚拟实践教学+物理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对高职职业素养培养的认识,分析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构建高职"双主体"职业素养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学校和酒店共同合作组建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师资培养和业务培训、共同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