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三农"问题是影响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社会热议的焦点。"三农"问题核心在于农民,而农民核心利益在于土地,土地权益归属问题关系到农民权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土地权益归属由土地制度决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制度,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土地确权贯彻落实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经济法在国家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为切入点,提出制定和完善以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为主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引导和规范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行为,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使之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均衡,拉大城乡差距,使"三农"问题凸显.其中土地制度滞后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农地制度是我国农地价格形成机制缺陷的表面原因,而农村人地比例过高是其深层次原因.因此,要解决农地价格形成机制的扭曲.必须从"三农"问题的实际出发,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农地制度,规范农地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三农”视角下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了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以及现有土地制度设计缺陷,提出土地制度创新路径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和改革重大任务 ,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 ,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面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是制度创新 ,只有对农业税收制度、农业用地制度、农业科技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 ,才能理顺“三农”的外部环境 ,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学者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和产权经济、制度经济的探索,我国农村土地应实行私有化,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以打破“三农”问题的僵化局面,使农民以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地位进入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活动,寻求实现土地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土地的潜在的巨大收益,以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发展农村保险事业,有助于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市场化制度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的探析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等几个因素综合考虑: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并完善农地集钵所有制,不要在农村集体土她所有权的改革上大动干戈.事实上,对市场经济而言,对农业经济效率直接相关的,不是土地的所有权机制而是良性的土地产权机制.所以,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可以考虑在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主体的基础上,变农村集体曩地的使用权为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个具有时空特殊性的中国式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市郊区和城中村为例,研究了具有特殊性的城乡结合部的"三农"问题。这类"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表现在:1城乡既碰撞又融合。2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3外部性异常突出。而"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是:1城乡矛盾最直接。2贫富悬殊现象突出。3爆炸式的短暂繁荣。"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是:1城乡二元结构。2两种所有制性质的土地流转方式不同。3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存。破解这类"三农"问题的途径是:1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3改进工作方法——征用土地与就业安排衔接、先安置后拆迁。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分而治之--从方法论的角度探究可操作性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的政策原因在于将三者交织和混淆 ,应分开解决。农业增长和粮食增产均不能解决农民增收 ,应以市场扩张和质量安全为目标重新确立农业发展战略 ,以确保粮食安全。农村问题分解后 ,与农业发展、城市化、行政体制改革等课题结合起来 ,通过制度创新统筹解决。农民问题通过农民转移与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以土地换社保” ,按照“先富农民先进城、优质土地先流动”原则渐进式改革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逐步化解。  相似文献   

12.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是未来"三农"问题的着力点。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保护农民的农地使用权,要求健全农地使用权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土地登记制度,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在农地征收制度中维护农民权益,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不断充实和完善系统的农地使用权保障体系工程。  相似文献   

1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广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不少需弥补之处.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加强制度内部建设以及做好与之相关的配套工作,是今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根在土地制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造成当前“三农”问题的制度原因,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按照“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思路,废除土地集体所有制,以股份制的形式,实行国家与个体农民对土地的共同所有制。  相似文献   

16.
张书芬 《农业经济》2003,(10):10-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 ,对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7年后 ,随着经济疲软现象的出现 ,随着收入水平出现下降趋势 ,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都在探讨如何进行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中 ,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被多次提及。国务院早在 1995年就发文提出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 ,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学者发表文章提出 ,“解决三农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必须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农民承包地流转就是其中的一个突…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中,"三农"问题最复杂.复杂的原因在于矛盾的多重性和累积性,可以说是盘根错节,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既是一个生产力问题,又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发展不足的问题,又是一个发展结果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三农"问题不是几项政策、几条措施或者几个经济战役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农村、农业、农民本身就能解决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各个方面协同配合,各种措施,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措施同时作用.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构建"五大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5年农业的"重头戏"本刊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闭幕,其中,解决好"三农"问题位列明年中国经济工作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夯实农业基础、深化农村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三大任务,将成为2015年农业和农村改革的"重头戏"。会议指出,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强化金融服务。对于土地制度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9.
土地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农用地污染防治工作不仅关系我国农村耕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对广西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完善广西农用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不仅能够为盘活农村经济提供政策保障,带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拓宽农民群体的增收渠道,充分体现出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效助力。农村土地制度作为上层建设,要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相符合,以此发挥出土地制度的效用,为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政策活力。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发展的具体问题,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土地制度的理论,又释放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活力。但是,制度本身并非一成不变,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调整,确保制度本身的灵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