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加工贸易的开展,而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加工贸易活动的开展,由于其加工贸易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我国加工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由于近年来高的各种因素使得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对加工贸易在比较优势中取得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从而使其经济存在着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焦雨生 《商业时代》2011,(36):45-46
目前,国内大量的文章讨论了“比较优势陷阱”问题,但对于“比较优势陷阱”的定义仍然比较模糊.本文通过对“比较优势陷阱”附加判定标准,从而完善目前对“比较优势陷阱”的定义,并将“比较优势陷阱”划分为严格“比较优势陷阱”和非严格“比较优势陷阱”.进而通过对我国加工贸易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已经陷入了非严格“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3.
加工贸易作为我国重要的贸易方式,带动了经济特区等沿海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使我国的国际贸易在世界各国的排位上迅速前移。湖南省作为中部省份,贸易规模小,贸易方式单一,抓住机遇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机遇、提高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本文从湖南省加工贸易的状况出发,分析了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提出了其加工贸易升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朱莹 《现代商业》2007,(18):208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提高就业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世界和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目前以劳动密集型OEM为主的加工贸易前景堪忧.本文通过对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阐明了我国目前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加工贸易在历经改革开放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后取得了骄人成绩,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对工业化进程起到投资引致效应、技术促进效应、就业及财政收入保障效应等一系列积极影响.然而加工贸易在促进我国工业化方面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过短、增值率过低、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自身研究能力不强等不足.我国应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延长国内生产链条,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掌握产品科研开发环节,努力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研发水平,以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如何实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及区位等方面的优势,中西部地区同样具有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势.我们应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加工业,改善加工贸易投资环境,加强引进和培养加工贸易人才,做好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承接工作.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加工贸易的经济效益还比较低下,在面对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加工贸易效益低下的不良影响.加工贸易不但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出口的商品没有本土品牌,并且使我国付出了高昂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也是我国贸易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的原因和单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加工贸易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原则和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者按: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效方式,在解决就业、促进外贸增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国际国内新问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重新思考加工贸易有关问题,认识加工贸易发展的规律,总结加工贸易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必对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加工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和国际收支状况以及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加工贸易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不高、技术转移效应不明显和产业配套能力不足,这说明了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巨大潜力。深入探讨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12008年行业动态面板GMM模型检验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存在滞后性,不论是当期加工贸易进口还是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分部门的回归结果表明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加工贸易发展的就业效应相对比较显著,但是技术密集型部门加工贸易发展对就业的影响非常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工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80-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净出口值和非农产业就业人数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它们两者之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净出口值变化是导致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的原因。因此,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对改善我国就业状况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以外资企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我国就业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分阶段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趋于下降,而外资企业的就业效应趋于上升,其中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发挥了主要作用。文章最后就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就业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虑到中欧贸易的特点,分别利用中国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和欧盟一般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2002年和2007年中欧贸易对中国和欧盟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利用结构分解技术(SDA)分析了其随时间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发现中欧贸易对中国增加值和就业的总体拉动作用要远大于对欧盟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其对增加值的拉动效率却小于欧盟,另外双边贸易对中国增加值的拉动效率随时间而提高,但对中国就业和欧盟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率则在不断降低。文章同时对中欧贸易顺差进行了重新审视,发现利用出口增加值方法,中欧贸易顺差减少了9%-10%。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扩大就业、稳定社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本文对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发展浙江省加工贸易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外贸易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8-2007年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就业和工资水平途径影响国内城乡收入差距,不同时期,对外贸易对我国不同类型劳动者的就业及其工资水平的影响不同。对外贸易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就业数量扩大效应和就业质量偏向效应,就业数量扩大效应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业质量偏向效应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贸易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就是这两种效应的综合。因此,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趋利避害,综合实施各种措施,同时达到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外贸易的劳动就业效应:贸易结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旨在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在劳动就业以及城乡劳动力转移中产生的作用。文章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劳动就业水平的提升;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城乡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比重的降低,不能仅仅依靠农业的发展,而必须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依托,不能单纯依靠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的增加,而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联动;对外贸易劳动就业效应的可持续发挥需以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为基础;社会劳动就业的增长,就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外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特色,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实践教学与外贸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急需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本文以安徽三联学院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分析了实践教学与外贸实践脱节的原因,并以全国商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大赛为借鉴,提出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引入模拟展销会,以竞赛促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In contrast to the focus of the public debate over trade liberalisation on job losses there is a widespread view among economists that unemployment and trade issues should be considered separately. This view cannot be justified theoretically, and ignores the growing number of general equilibrium trade models with unemployment. In a simple model with an exogenous wage floor, trade liberalisation can lead to either gains or losses depending on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severity of the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 factor intensities of the industries and conditions in trading partners. Definite results can be derived about gains from liberalising trade with lower wage floors, about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unemployed factor dampening losses when trade is liberalised, and about gains when the good which uses the unemployed factor is exported. The theoretical models are then linked to the policy modelling literature, using the example of recent Australian controversies over liberalisation of trade in automobiles and textiles. It is argued that trade liberalisation would be better advanced by including endogenous employment in trade policy simulation exercises and by discussing employment effects rather than brushing them aside as temporary adjustment problems or regional difficulties.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当前中国外贸的发展,必须首先研究中国的加工贸易,因其在整体的规模、结构以及所体现的竞争态势等方面,直接影响到中国外贸的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因此,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看待中国外贸竞争优势,应该通过提升中国加工贸易的竞争优势来进一步提高中国外贸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