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呼唤到运作:权利理论研究的中国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世发 《特区经济》2011,(1):244-247
权利问题始终是法理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特别是在近30年发展中,从最初"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的学术争论中确定权利的地位开始,权利理论就成为了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经历了对权利的呼唤、使得权利意识被整个社会接受之后,如何实现和保障权利,也就是权利的运作问题逐渐成为权利理论发展的重心。进入新世纪之后,权利运作中对社会权利的关注又成为权利理论中新的热点问题,这是对权利运作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2.
法学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形成性评价体系具有关联性。现有法学课程教学存在不重视自主学习评价方法、自主学习培养方式与法学教育培养目标有脱节、未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的问题。要从明确"以评促学"的考核导向、确立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方式、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完善信息反馈与绩效评估机制等四方面建构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法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应当定位为"为法律实务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或者为国家法治建设提出可行对策"。从法学研究的基本要求、目标管理引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角度可以证明,"对策法学"作为一种法学研究方法,有正确的研究目的做指引,充分考虑了法律现象背后的各种问题而灵活在立法、司法上提出合理建议,批判性的吸收西方法律观念,是适应中国法治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方法,理当是法学研究者应当遵循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法学是以调整民族法律关系的"法域范畴"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有其特有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体系。文章以田艳教授的民族法学研究著作《中国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为例,分析了该著作中展示的民族法学研究进路及方法运用,指出其为我们的民族法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体系样本。  相似文献   

5.
"模拟法庭"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主要手段。当前高校法学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法律实践操作技能,在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中,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模拟法庭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模拟法庭教学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模拟法庭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云海 《中国经贸》2014,(12):124-125
民族法学研究方法与民族经济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民族经济关系通过适用于民族关系的法律加以调整以实现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法学的发展与哲学学科、政治学学科、经济学学科、社会学学科一直形影相伴,而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其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现象与不断出现的矛盾使得法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析研究民族法学研究方法,对于理解民族特殊问题和形成民族法学的法学研究方法意义重要,并且可以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法学研究方法需要以自身的内涵、历史背景、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其民族特殊性为基础,并遵守社会发展规律的含有特殊性的法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民族法学方法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制定民族自治地区的立法,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然资源法学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学界已经形成共识,对于自然资源法学的研究也正呈方兴未艾之势。自然资源法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资源法学建立过程中的一个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探讨如何确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的标准入手,运用比较和辨证分析的方法,将自然资源法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自然资源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以及自然资源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拓展法学课的教学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网络教学为法学教育提供了新载体,拓展了新空间.网络的高时效性,加大了法律专业课的信息容量;网络的交互性,便利了教与学联系的互动性;网络的资源共享性,提高了法学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网络教学的新颖性,激发了法学专业课教师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冯志军 《北方经济》2007,(19):62-63
一、产品责任归责原则传统研究方法的现状 当前,学者们在研究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时之所以受制于研究方法之阙如,主要原因乃在于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对方法论研究的忽视.正如梁慧星先生所指出的,我国法学界一向疏于方法论的研究,这使得法律系学生大多欠缺法律思考的基本工具,法院的判决理由也不多讲求法学上的论辩,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法学的发展.具体而言,导致法学方法论研究裹足不前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我国法学刚从冬眠中复苏,方法论研究尚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二是法学研究正处于"缺乏方法革新、缺乏法学学派、缺乏法学争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泰国法学教育结合本国国情,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上使其法学教育资源高度市场化,形成了培养目标划分明确的法学本科、硕士及博士教育。法学本科重在培养法律实务的具体运用,硕士培养重在法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而博士培养则是独立研究能力的深入训练。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四个认同"的重要场所之一,使之形成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思当前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重新定位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索民族团结教育新途径,能够有效地促进"三个意识"的形成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本质问题,作为法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最复杂的问题,讨论至今也未能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共识.一方面我们耍承认人的理性在对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本质研究对法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本文并没有时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做一交代,而是以认识方法为主,论述了法律本质的客观性,指出传统的把法律本质归结为统治阶级意志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如何以时空为线索,较全面地把握法的本质.最后说明了法律本质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民意识,即公关意识、消费意识和发展意识,其形成与发展有着继承性,不同类型的国民意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国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我国国民意识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成分。公关意识与国民经济"公关"是公共关系的简称。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染,使我国人民形成了一种以"义"、"礼"为核心的群体主义公关意识,即"重义观念"和"重礼观念"。重义观念在微观经济活动中表现为:在  相似文献   

14.
刘传 《黑河学刊》2013,(8):82-84
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中"问题"教学的现状,对"问题"教学的策略进行系统的探究,提出一系列如何在新课程中实施"问题"教学的策略,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以及历史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谌飞龙 《发展》2007,(11):111-111
"土特产"品牌一般以"地名 特产"的形式存在.目前,国内研究"土特产"品牌的视角包括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区域历史品牌等、其侧重点分属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主要表现在原产地研究侧重于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区际贸易领域;地理标志研究侧重于法学中的知识产权(商标权)保护研究;区域历史品牌侧重于管理学中的公共品牌(即公共物品)维护利用.  相似文献   

16.
王丽 《魅力中国》2012,(35):145-145
法学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师是法律教学活动开展的一方主体,其在法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需要遵循法学教育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意识和技能。因此,法学教师在教师中,一定要注意做到法律知识教育与法律意识培养相结合、法学理论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和法律思维模式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经过近十年来的探讨,学界对经济法本土性这一问题实现了认识上的变迁,即由长期"冷落"转向日益"关注"。这一认识变迁,既与法律实践的教训直接相关,也是在法学研究新思潮影响下而得出的自然结论;此外,对经济法本土性的关注也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给予的必要理论回应。经济法本土性的实现,首先,需要探寻我国经济法的本土资源;其次,需要在经济法国际化进程中"嵌入"本土化这一重要环节;最后,还需要经济法学者完成观念上的转变及研究方法上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杨阳 《黑河学刊》2013,(2):115-119
法学院与法院的距离太远,成为法科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的尴尬局面,法学实训课程与法学实验中心的设立旨在缩小这个距离。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和实习都是法学实践教学中常用手段,法律诊所的移植是当代法学教育的一个败笔,水土不服;模拟法庭过于关注庭审导致其他程序黯然失色;案例分析只是法学理论教学常用手段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一种延续;社会实习不能深入基层和偏远地区,学生们错失了与社会法治亲密接触的机会,这都是法学实践环节中必须正视的问题。法学实验中心社会化,由经过授权的社会组织专门从事法学实践培训,聘请专业师资力量,理顺法学理论教育和法学职业培训的关系。法学实践课程必须走出法学理论课程延续的怪圈,重新制定考核标准,注重跨学科、多学科知识的全面调动,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一直以来过于强调法学知识的灌输与纯理论的探讨,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分析及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和法律纠纷能力的培养,这有违于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大量借鉴了国外法学教育的有益经验。文章从"模拟法庭"教学形式设置的优势、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力求对弥补我国传统法学教育中法学技术能力训练和培养的不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资源下乡的最初目的是惠及民生、改建公共设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但项目在运作中,各行政主体以利益为导向形成"利益连带共同体",农民主体缺位陷入"最后一公里"困境以及处于"被治理"状态。农民缺乏参与意识、安全感与归属感,各利益主体形成分利秩序。因此,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培养农民自信文化、加强乡村社区建设;科学定位,充分利用"第三方力量"解决项目运作中的矛盾冲突。从而更好地重塑农民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