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1年8月,证监会公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填补了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制度空白,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结构治理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相对而言,独立董事却非新生事物,但在指导意见出台以前因制度缺乏而实际无法发挥作用。应该说,指导意见仅是我国对于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文件,《公司法》还没有给独立董事以存在的空间和条件,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尚需制度本身之修改和相关配套制度的跟进。  相似文献   

2.
我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关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建立董事制度的讨论不断见诸报端,专家学们希望凭借这剂良药治愈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顽疾,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推动该制度的建立,广大股民更是把独立董事制度看作维护自身利益的尚方宝剑,但是,考察我国境内外上市公司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实践,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独立董事对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提高公司的经营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向前  陈文梅 《经济师》2001,(7):133-134
随着近期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对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关注程度的加深,在我国上市公司和正酝酿上市的公司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呼声日渐高涨。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在实践中,独立董事的引入为上市公司治理的发展和规范运作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影响独立董事制度发展的很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深化。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仅指沪、深A股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力求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董事制度提供有益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及独立董事制度的认识和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春艳 《时代经贸》2007,5(9Z):215-216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英美国家的一元公司治理模式,对于监督公司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维护股东权益和降低代理成本均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旨在改变董事会的运作状况和效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入手,提出了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和角色定位、明确国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及占董事会人数比例的下限以及逐步建立与完善独立董事的约束激励机制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状况调查--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公司规范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为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和公司的规范健康发展,笔者对浙江的63家上市公司及其所聘任的独立董事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调研活动。  相似文献   

6.
论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猴王、郑百、四砂等事件使我们进一步痛楚地认清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巨大缺陷及其危害,这加速了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作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设立并健全独立董事制度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勤娅 《经济问题》2003,(10):18-20
独立董事制度产生于美国,现为我国上市公司广泛采用。如何健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目前我国公司法研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实践中还存在着缺陷,我国设立独立董事制度还应当解决许多问题,应尽快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案例的原因分析,透视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完善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赋予独立董事实际的权力,建立恰当的独立董事激励约束机制,实施独立董事“问责制”,发挥独立董事的整体规模优势,以此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章振东 《经济师》2007,(9):116-117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规范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正在我国上市公司有序推进。实践表明,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不仅弥补了我国监事会制度缺陷,也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监督机制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朱翠萍 《经济师》2004,(8):124-125
独立董事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消除公司内部人控制的重要途径。鉴于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实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需要在制度上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现状 ,提出了通过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完善董事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市公司在证监会的强制性要求下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旨在改善公司治理和提高公司绩效。然而,在中国特殊背景下,新建立的独立董事制度是否对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有影响,什么样的独立董事治理机制最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和提高公司绩效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使用分配数列对195家样本公司独立董事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验证了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关联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回归模型建立独立董事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多元回归关系。这些分析为优化和设置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绩效和创造新财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三类相容性风险防范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三类相容性风险,即股东相容性风险、委托-代理的激励相容性风险和代理人能力相容性风险.由于未能解决好三类“相容性”风险问题,导致中国上市公司虽建立了较完整的治理结构,但公司治理风险并未消除。建立健全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对解决三类“相容性”风险问题具有很好的防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设计了由中国大学生被试作为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投资实验,通过在实验中“泄露”不同完备和对称程度的信息,检验了在“无信息”、“单向信息”和“双向信息”三种不同的环境下,“学生干部”这一社会身份对“信任”和“值得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多数中国学生被试之间存在着彼此信任和值得信任,这使得双方实现了“双赢”。其次,受托人的干部身份,招致了委托人更高的可信任度;但干部在其身份信息不公开时,并不比无信息状态下的受托人更值得信任。再次,双向信息的干部身份可以显著提升干部的互利性,使得他们比无信息状态下的受托人有着更高的值得信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理论和实践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艳 《经济经纬》2007,69(2):102-105
独立董事制度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但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独立董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笔者从报酬、声誉和法律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大海 《经济经纬》2006,(4):158-160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颁布实施,信托制度在我国得以以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信托制度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托税制在信托制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制。作者借鉴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的信托税收理论,并结合国内信托法和税法的实际情况对信托税收法律制度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一个国家自主研发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的重要因素.对中国1980—2004年时间序列数据协整检验进行分析,显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自主研发和FDI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虽然不是FDI增长的直接原因,但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激励自主研发,而研发能力的提升吸引更多FDI的流入.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审计制度在借鉴英美法系审计制度的优点的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计监察化审计模式,中央与地方的审计机关都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审计机关属于监察又独立于行政。台湾审计制度的整体变革,适应了快速变迁的社会情势与风险社会对审计制度构成的挑战,推进了政府法治的进程。我们应当借鉴其可取之处,形成合乎我国实际情况的审计体制与制度,提升反腐倡廉效果,提高政府效能。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法思考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它得以塑造的历史气候”,中国法理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被不知不觉的限制在历史可能性与规定性的界限之内。中国法理学在发展之初,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移植西方法理学的模式,甚至盲目照搬苏联的学科建制模式,把“国家与法的理论”合二为一,法理学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从揭示这一现象并指明其危害入手,按照历史线索记述法理学的独立过程,从而用现代人的眼光对中国法理学的未来给予一个前瞻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源于三权分立理论,目的是通过权利之间的制衡来达到保护公司、股东利益的目的。但在中国却出现了公司的权利监督机构——监事会权利弱化,乃至被忽略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中国应设立外部监事制度。外部监事的选任、分类、激励与责任机制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存在的必要性。可以和独立董事共同起到加强公司治理的作用。外部监事立足于中国国情,它的设立是对中国现有监事会的改造升级,是充分利用了中国现有的公司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20.
Trust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good social outcomes and effective economic performance. Reputation on the trusteeʼs past behavior in the same role has proven to be greatly effective at raising the level of trust. In this study, we show that providing information on the trusteeʼs past behavior as the trustor is equally effective as a reputation system. In fact, people still find it worthwhile to invest in a reputation as a trusting person, even though the immediate payoff for trusting is poor. This confirms the role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as a strategic notion based on reputation, whereby pro-social actions by one person towards a second person are sanctioned by a third pa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