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规律可分为客观规律与行动规律。客观规律揭示自然与社会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不在乎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行动规律则不能不包含主体需要,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劳动者群众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是执政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在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约束下如何实现合规律与合目的之统一,它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行动规律,并且对科学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蕴含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原因,预示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须更新经济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树立全面协调发展观;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及社会规律,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化为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正确的"人类中心观"。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期,我国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能实现经济科学发展,因此,必须在逐步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同时,着力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型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走向科学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科学发展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动指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要从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入手;主要途径是把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驱动环节放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保障措施是通过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但长期以来难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进行量化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本文从科学发展理念出发,以经济效益、民生福利、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核心,构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地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以辽宁省为典型省份,分析了辽宁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优势以及不足。  相似文献   

5.
钟清流 《当代经济》2011,(21):10-11
发展理念的偏差曾经使中国经济转型长期停滞不前,给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带来了日益严重的隐患。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经济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  相似文献   

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思想前提,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影响中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已扩大和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因此,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现实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7.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勾勒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完整思路,找到了落实科学发展理念的有效载体,标志着技术进步路线的重大转折,预示着生产力水平再上新台阶,蕴含着中国社会的再次转型,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塑造,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整合,必将进一步提升完善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生态和谐理念是指导生态与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给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理解生态和谐的实质、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探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海西科学发展先行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强调了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刻认识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密联系海西建设实际,把发展方式真正转到科学轨道上来,对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之上,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走向的重大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带动发展、发展开放型经济几个方面入手,促使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11.
Reviewing evolu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mode in different economic formations,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meanings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ause of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acut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w of ecosystem and the law of economy.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the ecovstem. Therefore,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market demand and the aspect of the supply of the ecosystem. That is to say, firstly, the scale and pace of economy growth must be adapted to the supply cap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under the current technology. Secondly, based on the supply 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we should make it clear how to make limited resources allocation attains equilibrium between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The paper clarifies that in the mode of knowledge economy; we may transform the way of economy growth,form optimum economy structure, change the base of resource supply, strengthen the supply capability of ecosystem, expand the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and finally accomplish the eco-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institution and technology. The ess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economy that were discussed above determine that knowledge economy is an econom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I.IntroductionGlobalization,the emphasis on ecology,and the emphasis onknowledge are the three big tendencies nowadays.Global-ization means that the economies of the world are graduallybecoming an organic whole.Because of the free trade,all ofthe countries and areas must tak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demands into account,when they develop their economy.The countries or areas which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theinternational market will realize the values of their productsand get the chance of d…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评价桂东北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分析了市场经济形势下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滞碍因素。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立体开发,综合发展,通过择优投入培植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延伸与完善产业链,强化综合投入等农业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论市场体制与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国炳 《经济地理》2004,24(2):162-166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新的特点。市场机制的作用存在缺陷,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存在背反。政府主体方面与生产主体方面因市场缺陷的影响易产生短期行为,给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我国的政治体制、管理模式、法规制度不完善,人的素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使我国市场体制下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性,文章分析了当前市场体制下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指出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有高度统一的市场规则,有计划体制的宏观管理经验,可以采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防止市场失灵、约束生产主体行为,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旅游活动直接触及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及文化遗存,可持续发展成为其必然的选择。旅行社作为旅游业中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业务整合、经营方式调整影响相关利益主体来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开发海洋经济的总体战略下,文章探索了一些有关开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区域人口、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科学技术、海域承载力、保护海洋意识、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循环经济模式、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海陆经济开发统筹一体化等十个方面分析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如何发挥其作用。希望对国内一些地区开发海洋经济有所启迪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济结构畸形、资源面临枯竭、城市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以及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克服资源、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通过经济政策、生态化改造、市场需求拉动等手段,加快城市转型步伐,促进经济多元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Since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 large amomt of foreign investment has flowed into the country. The domestic economy has been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after adept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hich contributes to a higher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ecological enviromnen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eig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foreign economir development. With the expansion of its market economy.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a seri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related to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How we should prevent and control effectively the imp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pon the environment and avoid serious. effect and damages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re the key points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相似文献   

19.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的弊病是一切社会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以商品生产、市场调节和追求剩余价值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与社会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因而破坏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既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必须进一步推进生产方式全面、深刻的变革,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个体理性的效率追求是经济活动的动力,但个体理性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本文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概念的相对性出发,探讨个体、地方政府、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本位利益的追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离。纯粹的市场效率追求会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时如果无法有效约束个体理性的本位利益追求与政绩偏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政府失灵”。在“双重失灵”的情况下,集体行动的逻辑必然导致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要在个体理性的效率追求与集体理性的“共同信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明确政府责任并进行追加性制度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