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胡祖光 《浙江经济》2002,(24):34-35
2002年即将过去,在各个企业,为2003年制定定量目标的任务又即将开始。在制定定量目标中,最重要的是利润目标。在中国,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承包制风行全国。在承包制中,最重要的事就是确定利润承包基数。但如何正确地确定基数,却似乎缺少好办法。据美国《FORTUNE》杂志报道,著名的美国 REEBOK 公司董事会对公司总裁确定的1987年利润基数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企业承包租赁后,给银行部门带来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信贷风险性大;出现“真空”弊端;贷款偿还措施落实不好;忽视对承包、租赁企业财产的清理和评估;出现短期行为等等。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就银行部门来说,文章强调指出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银行部门对企业承包、租赁要抱着积极支持、参予和支持的态度。二是银行部门对承包、租赁企业事前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参予企业资产核定,搞好承包前的财产头理,把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力找准,为确定合理的承租“基数”提供依据。三是加强承包租赁时期的信贷资金监督管理,促进资金良性循环。四是银行信贷部门对承包、租赁企业应灵活掌握信贷政策,理解承包、租赁者想尽快扭转企业落后面貌的迫切心情,千方百计地为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推出一批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试行由国外大财团、大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外商在承担员工工资、生产经营费用、流动资金、保国家税收、保承包基数、保上缴利润按规定比例逐年递增的前提下,全面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经营机制,享有企业的  相似文献   

4.
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国营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必然产物。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三年来,已初步显示出这种承包制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企业利益和职工收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承包经营责任制是新事物,理论和实践仍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以往推行的承包制对比“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的要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如:地方各级国营工业几乎全都是原有班子承包,承包基数、指标简单化,容易发生短期行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还未确  相似文献   

5.
改革问答     
问:为什么要提倡企业承包企业?答:今年上半年以来,相继出现了企业承包企业的新情况。从省内来看,已经先行一步的企业有:江西国药厂承包抚州制药厂,瑞金县化工机械厂承包瑞金县食品二厂,盘山钨矿承包干部造纸厂和安远县汽运公司……等等。从国内来看,企业之间的相互承包也日益普遍,如马胜利造纸厂就一举承包了30多个小造纸厂。当前这种发展趋势表明:大企业与小企业、经营好的企业与经营差的企业、国营企业与集体企业、民用企业与军工企业、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科研单位与项目应用企业、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及农垦企业之间实行广泛的相互承包,已成为承包制的又一种新形式。它比起个人或合作承包一个企业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正> 一、目前承包基数界定中存在的问题人们往往习惯于以纵向进步为依据,而无视大环境的横向比较。承包基数就是从如是思想出发制定的。基数的确定主要参照上年或前三年企业的实现利润,通过讨价还价固定下来,这比之过去的无指标经营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但历经几年的实践。就暴露出了致命的缺陷,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承包制是在国民经济调整和企业效益较低的情况下诞生的。当时,承包基数的确定主要以企业往年的利润为基础,参照系以孤立单位做选择。参照系的孤立,导致利润指标核定的一对一谈判。低效益单位以往年的低利润为依据向发包方拚命讨价还价,高效益企业则由于攀比效应也不甘落后地希冀自己的承包基数降低。最后的结局是承包基数在主观随意的讨价还价中以低指标固定下来,以至实现利润超出目标利润一到二倍,甚至更多。尽管规定了每年承包基数以一定百分点上升,但这个规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这个浮动对承包基数合理化没有多大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近日正式出台了一揽子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以全省81所高校50万在校生为基数,按照20%的比例、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贷款总量每年控制在6亿元以内。江西省这些政策有望彻底解决江西省普通高校贫困学生的读书费用。  相似文献   

8.
3、改革企业经营方式,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我省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始于1984年末,1986年基本全面铺开,到1988年全省96%的国有企业都实行了承包。主要做法是根据企业过去三年定承包基数,包死基数,定额上缴,环比(或定比)增长,辅之以税前还贷税后承包的政策。承包经营责任制比前一时期的利润包干,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即主要由过去单纯落实财政上缴任务,演变为一种相对独立完整的企业经营形式。实际上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在全国推行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以1979~1983年在国内部分企业试行的“基数包干、超额分成”的承包办法为雏型而发展起来的。自1983年起,开始试行所得税制度。当时认为,只有所得税制度才能理顺政府与企业的财政关系。因此,经过第一步利改税后。  相似文献   

10.
我州工交企业自1988年开始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大部分企业已在去年底承包到期,面临二轮承包的衔接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企业一轮承包的利弊,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完善充实企业承包工作,做好两个承包期的衔接,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一、税利分流存在的问题l、税利分流出台的经济背景。由于以扩权让利为特征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加之其他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两个倾斜、两个下降、两个膨胀、两个削弱”的经济混乱现象。具体讲就是: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企业倾斜,企业留利过分向个人消费倾斜;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国家财政收人所占比重下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收人所占比重下降;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严重削弱,预算约束力严重削弱。  相似文献   

12.
谢鸣 《上海改革》1991,(9):17-19
在深化企业改革中,一些试点单位推行的“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下称“税利分流”)工作,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笔者借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成都市推广了一种“企业承包企业”的承包新形式——“法人承包”。一般是综合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以法人名义承包亏损或微利企业。成都市体改委认为法人承包符合我国国情。其主要依据是:1、法人承包是拯救亏损企业的良方。承包方企业一般具有比较雄厚的技术、资金、人才和经营实力,通过长期承包形式,将优势有偿转移到被承包企业,从而达到拯救亏损企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两大类承包经营责任制,即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工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两类承包经营都是通过签定合同加以执行的。这里要讨论的是对工业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的管理。一、什么是企业承包合同? 企业承包经营合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随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契约文书。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具有特定的内涵。概括地说,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利益制约为机制,以责任为核心,通过承包经营方式,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适当  相似文献   

15.
《重庆经济》1994,(3):56-56
据悉,我国今年失业人数将达到五百万。针对这种情形,国家近期将出台“失业调控”新政策,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警戒线,即根据失业率、长期失业者比例、集体裁员规摸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确定国家、  相似文献   

16.
现在,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特级、一级企业进行劳务作业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劳务分包或施工总承包资质等)的企业;至2006年6月底,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必须全部使用劳务企业,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使用劳务企业比例不低于60%;至2007年6月底,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企业使用劳务企业比例不低于90%;至2008年6月底,所有企业进行劳务分包,必须使用有相应资质的劳务企业。禁止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包工头”。  相似文献   

17.
试论如何保证承包经营责任制健康发展任启连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企业"大锅饭"和增强责任感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本人在基层多年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欲使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必须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8.
3、改革企业经营方式,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我省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始于1984年末,1986年基本全面铺开,到1988年全省96%的国有企业都实行了承包。主要做法是根据企业过去三年定承包基数,包死基数,定额上缴,环比(或定比)增长,辅之以税前还贷税后承包的政策。承包经营责任制比前一时期的利润包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即主要由过去单纯落实财政上缴任务,演变为一种相对独立完整的企业经营形式。实际上是对企业创造的效益部分,明确了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形式。我省根据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理论,从1986年开始先后进行了两轮承包。1986年到1990年为第一期承包。1986年我省选择了100户工交企业进行承包经营试点,1987年在全省全面推广。1988年后又不断发展完善承包制,如延长承包期,按照《承包条例》完善承包指标体系,引入竞争和风  相似文献   

19.
一、税利分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税利分流是目前上海、成都、重庆等地试行的一种企业利润分配制度.即企业的实现利润分别以所得税和利润形式上交国家财政一部分,并实行税后归还银行基建和技改贷款,再以多种形式的承包办法上交税后利润。扣除上交部分,余下的作为企业留利。所以简称“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从改革的理论依据看,税利分流理论来源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一些企业承包后,出现了重产量,轻利税技改;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经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等不良倾向。为了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有效地克服企业短期行为,可从以下十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