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米君龙 《价值工程》2015,(19):245-247
大学生失业现象普遍存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较高的失业率表现为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造成失业的原因多样,研究显示,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市场分割、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成本高的问题。构建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是降低失业的重要手段,亦须从市场的角度寻找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静芳 《中国就业》2024,(2):111-113
劳动力市场和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劳动力供求、市场灵活性和就业创造能力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和技能需求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失业包括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结果性失业,原因涉及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周期和歧视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政府需采取经济增长、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调节等政策措施。本研究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有效建议,促进全面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崔萍 《数据》2003,(7):32-3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市失业人口的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近年城镇劳动力调查的相关数据,深入分析了北京市失业人口的状况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从经济增长、劳动力供需发展的总量矛盾、结构性矛盾的角度指出了失业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小向 《中国就业》2014,(10):13-13
正失业持续时间的界定失业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仅仅使用失业率一个概念并不能有效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因此,国际社会同时用失业持续时间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失业程度。失业持续时间是指两次就业之间的间隔时间,即失业时间的长度,通常按周计算。在西方一些国家的失业统计中,年失业率取决于年内失业人数及其平均失业持续时间,并与年内失业人数及平均失业持  相似文献   

5.
失业问题已经成我国目前的最为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隐蔽性失业显性化、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6.
失业问题已经成我国目前的最为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隐蔽性失业显性化、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7.
社区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研究社区就业需要把握社区就业的理论基础,即人力资本理论、结构性失业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灵活就业理论。  相似文献   

8.
小志 《中国就业》2012,(4):16-16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就业压力表现为3种类型的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的失业类型,通常在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期间,周期性失业率升高。结构性失业是指寻求就业的劳动者因技能等人力资本与市场上的需求不相适应时产生的失业类型,通常在产业结构变化剧烈而劳动者技能与之不相适应时升高。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因未能与市场劳动力的需求相衔接导致的失业类型,通常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有关。其中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是与宏观经济波动无关的失业常态,既相对稳定又十分顽固.所以又统称为自然失业。  相似文献   

9.
失业阱产生的原因包括失业保险制度设计的缺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兜底作用、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等三方面.规避失业思考可以从社会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加强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和就业观念改变等四方面着手.本文就我国目前失业状况及解决对策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济》2013,(5):155-157
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及其影响,从产业结构调整、行业结构非平衡发展、所有制改革、劳动者自身素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方面,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的成因。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提升其就业吸纳能力,加大教育投资、优化教育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用人环境,规范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五个方面,探讨了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宏观经济视野下总量性失业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失业给社会特别是失业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在我国的各种类型的失业中,总量性失业是主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总量性失业的现状、具体测算、经济学分析、治理对策等角度对这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失业是关乎民生及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局势日趋严峻。如何科学、合理地测算我国真实城镇失业率,是劳动经济学界十分关注的难点问题。依照方法的可操作性、运算的简易性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准则,同时为能更好地解释和反映影响失业率的各种基本因素,与实际情况尽可能接近,本文修正移动平均模型,以调整系数法为基础,对我国实际城镇失业率进行测算,以期得到更为符合实际的估算结果,为缓解就业压力,治理失业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失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失业保险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静  李建伟 《价值工程》2009,28(11):19-22
失业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还处于发展阶段,有许多的不完善。文中就我国失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unemployment in transitional China. A model is developed to explore how urban unemployment in the provinces is influenced by peasants' wages, formal sector wages, and the size of the formal sector.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suggests that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of high unemployment rates is greater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within the province. The hypothesis is that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produces migration, and more rural migrants substitute for urban workers, causing further urban unemployment.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s began in 1978, the non-state owned enterprises have been carrying an increasing weight in the economy, and they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economic reforms have reduced unemployment. The provinces that are still heavily dependent on the state sector are therefo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higher unemployment.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通过研究1999年~2009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从失业——工资关系、失业——通货膨胀关系、失业——国内生产总值关系这三个方面研究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表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仅在经济危机的特定时期适用于中国,并据此提出了解决国内经济危机的对策: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制造业;通过拉动内需来刺激投资、提高就业率;通过中央银行的定向增发票据回收流动性。  相似文献   

17.
资源枯竭型城市解决就业问题的新途径——以阜新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众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辽宁省阜新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第一个试点,安置下岗失业矿工再就业最具有特色的渠道是发展都市农业.总结和肯定了阜新市的做法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解决就业问题一条新途径、新规律,阐述了其他同类城市应该如何借鉴阜新市解决就业问题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失业问题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失业的性质和原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增长、失业统计和失业现状、缓解失业的对策措施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当前国内理论界对我国失业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进行了简要评述.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对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促进就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和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失业理论的研究总体滞后,创新不够.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that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are unrelated in the long run implies th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macroeconomics. While one branch of the literature models inflation dynamics and estimates the unemployment rate compatible with inflation stability, another one determines the real economic factors that drive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Phillips curve, we show that frictional growth, i.e. the interplay between lags and growth, generates an inflation–unemployment trade-off in the long run. We thus argue that a holistic framework, such as the chain reaction theory (CRT), should be used to jointly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A further attraction of the CRT approach is that it provides a synthesis of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al macroeconometric models and the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的低效配置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误导教育产业结构,同时还会导致人才的流失以及不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文章分析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失业之间的关系,概述了我国人力资源低效配置的表现和原因,并探讨了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失业率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