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最近提出的区域划分为依据,将全国分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南和西北等八大区。ADF检验表明每个区域的人均产出都是包含结构转变的趋势平稳序列,因此以八个区域的产出为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东北、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的产出增加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不大。由此认为,促进“长三角”和沿江地区、黄河中游以及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全国总体经济;推动西北、东北和“珠三角”的发展,仅对这些地区自身有利。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借助政策、区位和人文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开创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生活大提高的黄金时期,1978-2007年,GDP总量增长了41倍(扣除价格因素),人均GDP增长了29倍。至2007年,人均GDP达到32713元(约合4480美元)。  相似文献   

3.
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山区开发,将恢复山区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发展目标有效结合,已逐渐成为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河北农业大学于1988年开始以满城县黄山庄为试点,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融合应用系统耗散结构、气候干燥度等多学科开发太行山紫色砂页岩区。文章在不同开发年限区域采样,依照实验测定结果,对土壤成分含量、土壤活性和山场温湿度等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经比较,开发后的岩区土壤层深度明显增加,有机质含量在0.01水平差异显著,速效养分含量较未开发区成多倍增长,尤其速效磷增长近20倍。分析表明:随开发年限增长,土壤各成分含量增加,肥力加强,山场环境向着利于植被生长的方向发展,且开发10年是效果最明显的黄金期。  相似文献   

4.
"十一五"期间,富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硕果累累、和谐建设普惠民生。县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达到19.4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1%,达到2.21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7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达到1.17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98元,较"十五"末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97元,较"十五"末增长20.2%。在2010年全省经济社会监测考评中,排名位次比2007年进位28名,成为延安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进位最快的县(区)。  相似文献   

5.
60年风雨历程中,黑龙江省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建设成果丰硕。农业、工业、对外贸易和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10亿元,比1952年增长55.7倍,年均增长7.5%;人均GDP达到21727元,比1952年增长22.6倍,年均增长5.8%;地方财政收入767.1亿元,比1952年增长162.2倍,年均增长9.5%。非公经济发展迅猛,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40%以上。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0倍,平均每年以约10%的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依据定性研究结果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制度变迁、资本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1978-2012年,市场化程度等对我国经济增长都起到正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东部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水平等具有正向作用;中部受市场化程度等正向影响;西部受外贸水平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一)消费规模。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总量显著提高,由1978年的1759.1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164 945.2亿元,增长将近94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剔除价格的影响(以1978年为基期)之后,2011年城镇实际人均消费支出较1978年相比增长5.8倍,2011年农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较1978年相比增长5.3倍。1尽管我国居民消费不管从总量上还是在人均水平上都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截至2011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49美元,略高于印度509美元,远远低于美国27 175美元、日本22 907美元、瑞士22 955美元等。2(二)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反映的是人们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结构,可以用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消费支出用途的不同,我们把消费支出分为食品支  相似文献   

8.
资本投入、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一个同时包含物质资本、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R&D资本的拓展的MRW模型,根据我国31个省份1998—2007年的数据,本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资本投入对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实际产出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投入对我国人均实际产出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而在西部地区,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本文认为,各地区资本投入力度以及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可能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和东北、西北、西南边境地区为代表的沿海、沿江、沿线和沿边“四沿”开放开发战略新格局迅速展现。闽东南地区作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宝岛台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二省一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和最具综合竞争力的地区之一。2005年,长三角以占全国2.2%的土地面积,10.82%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2.37%的国内生产总值(表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71美元(表2),是国家1728美元的2.07倍。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6373美元、3029美元、3381美元:分别是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69倍、1.75倍、1.96倍。2005年,长三角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总量达到了5053.29亿美元,是2004年4132.86亿美元的1.22倍。上海、江苏、浙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2%、10.02%、7.33%。长三角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统计资料显示,尽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占全国的比例却从2004年的24.99%变为2005年的22.37%,下降了2.6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刘新 《经济导刊》2012,(1):66-67
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已经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各种深层次的矛盾纷纷显露,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中小企业面对这样复杂的大环境,更需要浴火重生.中小企业面对的大背景我国的GDP总量30年来增长了16.51倍,人均GDP从改革开放前不足400美元到2010年已经达到4384美元.据联合国统计,30年来世界GDP总量平均增加了 2.34倍.从数字上来看,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支独秀,绝非虚言.  相似文献   

12.
以哈大高铁沿线10个地级市为对象,利用高铁通车前后各项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等时圈法、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以定量角度探讨哈大高铁通车前后各沿线区域可达性和经济联系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沿线10个城市平均旅行时间提升幅度都在50%以上;3 h内平均可达城市数量由7个增加到14个,且分布趋势趋向均衡;城市间经济联系总量增长了3.6倍。哈大高铁极大改善了沿线城市的可达性,时间会聚效用明显;加大了东北沿海区和内陆区的联系;同时发现城市交通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存在一定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13.
基于泰尔指数的江苏省区域差异多指标测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胡志远  欧向军 《经济地理》2007,27(5):719-724
基于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江苏省1978—2004年人均GDP、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4方面指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分析,得出江苏省人均农业总产值的差异变化平缓且略有降低、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变化趋势呈U型、人均GDP和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差异不断扩大。除人均农业总产值外,江苏省三大区域间的差异程度均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且对区域差异影响较大。同时,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各不相同,苏南地区除人均农业总产值差异较大外,其余3项指标的差异程度较小,与改革初期相比均呈缩小趋势;苏中地区各项指标的差异程度变化不大;而苏北地区除人均农业总产值外其余3项呈现扩大趋势,且区域内部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一、经济崛起的基本内容 经济崛起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周边地区的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导致GDP总量有较大的增长和人均GDP的快速提高,经济、社会状况有明显的改变。GDP是衡量经济实力的基本指标;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经济增长速度标志着经济实力继续走强的趋势和持续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统计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各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克里格空间插值、空间变异函数等方法,结合ArcGIS9.3及GeoDA软件对安徽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县域经济自2002年开始出现微弱的空间集聚态势,人均GDP自西向东有逐渐增加,从北向南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HH区主要位于皖江城市带中个别县域,LL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LH区与HL区大部分交错分布在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地区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西北地区逐渐沦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洼地”.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北地区,热点地区分布在皖中及中部偏东地区.空间变异分析发现安徽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区域中心地区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总体上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大,区域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发展政策、中心城市发展状况是引起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周一星  张莉 《经济地理》2000,20(1):18-24
开放条件下,以沿海发达地区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在对外经济联系中,这种格局进一步强化,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以大连、天津、上海和广州、深圳为龙头,由沿海至内地形成多条对外联系轴线.根据各地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全国基本形成东北区、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和华南区四大对外经济联系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国际贸易分工等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扩展,利用1990~2008年浙江省的统计数据,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人均实际GDP的影响最大,能源强度的影响较大,人口规模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小,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最小,而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人均实际GDP持续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能源强度变动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负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变动对碳排放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郭腾云 《经济地理》2004,24(6):743-747
首先利用新近发展的ER、TW指数,以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指标,从经济总量上,详细考察了1952-2000年我国省市区经济空间极化变化趋势;其次利用广义熵的可分解特性,进一步探讨了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不均衡在沿海-内陆、南方-北方区、高城镇化-低城镇化地区等具体空间方向上的极化及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GDP总量和人均GDP两个常用的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描述了中国小“三步走”战略的主要阶段性目标;通过所确定的比较标准,在中上等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分别选取了5个国家作为横向比较的对象,以这10个国家的人均GDP与中国的人均GDP目标值进行了静态与动态比较.通过比较与测算发现,中国人均GDP若以3.04%的年均速度增长,在2050年将达到目前这10个国家的人均GDP平均水平;若以这10个国家2050年的人均GDP预测值作为中国2050年的目标值,则中国人均GDP的年增速必须一直处于6.62%.因此,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成为中国实现小“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卢宏秋 《经济论坛》2006,(23):31-32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基本原则。近年来,唐山市开平区上下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项目建设、结构调整、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及对外开放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去,推进开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7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00.5%,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170元,是“九五”末的1.9倍;财政大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2倍,年均增长35.1%。一、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