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会 《现代商业》2008,(17):190
随着我国与欧盟经贸来往的日益密切,而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是世界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地区,我国大多数被调查产品或因征收反倾销税而减少出口或被完全逐出欧盟市场.反倾销已成为中国企业对欧盟出口的主要障碍.本文从欧盟对中国企业实施反倾销原因入手,并提出了中国企业应对欧盟反倾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自2004年欧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起,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展,但当前中欧贸易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和欧盟的双边贸易总额达5590.6亿美元,欧盟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但欧盟对华贸易救济严重。自1979年欧盟首次发起对华反倾销案开始,截至2013年12月31日,欧盟对中国产品共发起182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  相似文献   

3.
中巴双边经济与贸易关系密切,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巴西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和出口目的国。但是,由于中巴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的差距,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贸易不平衡、贸易结构不对称及贸易摩擦等问题对双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得巴西已经成为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最为频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文章通过近年详实的数据图表统计,分析了巴西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特点,并从现实状况入手深入剖析巴西对华频繁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反倾销手段已成为国际贸易最严重的障碍的背景下,我国已成为欧盟反倾销的重点对象,欧盟对华反倾销不仅数量多,而且税率高且为一国一税制,反倾销商品范围广;欧盟的保护主义政策、申诉行业的集中度高、欧盟和中国贸易平衡的变化、中国反倾销手段的较少使用、中国企业的不应诉及恶性竞争等都是欧盟对华反倾销的主要原因;但中国加入 WTO 后,欧盟对华反倾销将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反倾销常常被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滥用,以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其国内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反倾销控诉的头号受害国,反倾销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美国和欧盟作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和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两大经济体。在分别对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分析后,针对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我国应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6.
欧盟对华反倾销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励 《国际贸易》2008,(4):47-50
编者按:入世六年来,欧盟对华反倾销已逐渐演变为影响中欧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中必须积极应对的重大问题.对此,本文作者在描述入世以来中国对欧贸易发展基本态势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欧盟反倾销实践特点的最新变化,深入研究了中国频繁遭遇欧盟反倾销的内外动因,并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欧盟反倾销的总体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2012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在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政策方面具有标杆意义。欧盟对华采用反倾销措施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面对的现实威胁,因此如何认识反倾销WTO规则、欧盟内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如何应对反倾销成为我国政府、学者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究发展趋势,论述反倾销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我国应对欧盟反倾销的可行性措施,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8.
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西方各国的反倾销成为我国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其中"非市场经济地位"更使得我国成为国际反倾销最大受害国。本文从欧盟对华反倾销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入手,分析了它与对华反倾销的关联性,研究欧盟对华反倾销中替代国选择的几个关键性问题,阐明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危害及不良影响,并对相关问题提出部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龚成功  黎攀 《华商》2008,(7):102-103
众所周知,当前,美国与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日益加剧的中美、中欧贸易摩擦已经深刻影响到双方正常的贸易关系。而反倾销问题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经常碰到的,对欧美对华反倾销分别进行分析,分析美国与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异同,进而找到我国相应的对策,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商》2015,(12):126-127
近年来,欧盟不断对华进行反倾销,同时,印度也对华发动了反倾销调查。本文以光伏产品为例,分析印度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内外原因及目的,如内部原因:中国光伏企业技术水平低,出口量大;外部原因: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印度的贸易保护,以及分析印度对反倾销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自WTO成立以来,澳大利亚便是全球主要反倾销国。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频遭澳反倾销,澳对华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案件日趋增多,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扩大对澳出口和中澳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有效应对澳对华反倾销,本文深入分析澳大利亚对华反倾销的状况及原因,进而探讨相关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商》2015,(14)
当今,中国已经取代印度传统贸易国阿联酋及美国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印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进程的同时,印度却频繁的运用贸易救济调查手段对我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贸易摩擦日益频繁。本文从印度对我国反倾销的现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其次从中国、印度两个角度分析印度对我国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79年欧盟首开对华反倾销之先河,从此各国开始了频繁的对华反倾销历程。随着中欧贸易规模以及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扩大,反倾销日益成为欧盟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制约中欧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对欧盟对华反倾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979年欧盟首开对华反倾销之先河,从此各国开始了频繁的对华反倾销历程。随着中欧贸易规模以及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扩大,反倾销日益成为欧盟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制约中欧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对欧盟对华反倾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重大的立法修正:欧盟修改对华反倾销政策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毅 《国际贸易》1998,(6):43-45
自70年代后期,中国与欧共体开始建立并发展贸易关系。1979年的糖精反倾销案,是欧盟开始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的第一个案例。在近20年间,中国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已成为欧盟15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同时中国的出口产品也成为欧盟反倾销的主要目标。从1979年至1997年底,欧盟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共立案69例,平均每年约3.5例,最多的年份高达7例。欧盟对中国产品采取的带有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已构成一种非关税壁垒,阻碍了中欧贸易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16.
如何面对反倾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中国企业被国外指控倾销的事件屡屡发生。在1987-1997年,在受反倾销措施影响最大的美国贸易伙伴中,中国仅次于欧盟和日本,名列第三。CGIT/WTO各国成员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案达2196件,其中247件是针对中国产品的。从1979年到目前为止,我国产品已累计遭受近400起反倾销起诉,直接影响出口100亿美元以上,成为全球受反倾销损害最大的国家。可以说各国的反倾销已经影响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那么为什么中国企业会遇到这么严重的反倾销,中国的企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呢?  相似文献   

17.
苏中山 《市场周刊》2004,(12):23-24
加入WTO后,欧盟对华反倾销案有增无减,并且是世界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地区。通过分析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现状、特点、手段以及欧盟东扩对中国和欧盟经贸关系的影响,从完善政府职能,重视原产地规则,加强企业的保护能力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的不断增加,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遭受反倾销案件尤其多,主要为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本文就欧盟对华反倾销加以浅显的分析,找出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永 《江苏商论》2012,(3):79-82
本文利用1988年至2008年期间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的年度数据,构造以欧盟主要成员为横截面单元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二阶段广义最小二国乘法分析了欧盟对华反倾销对中国对欧盟总出口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反倾销调查促使了中国对欧盟出口在第二年增加,反倾销措施导致中国对欧盟出口在第二年下降,而总体来说,反倾销并没影响到中国对欧盟的总出口。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欧盟对华反倾销的产品类别出发,分析得出化工产品、钢铁及其制品和矿产品遭受欧盟反倾销强度较大,而电气设备和纺织品反倾销强度较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反倾销的贸易转移效应,结果表明除矿产品外的其余产品的贸易转移效应均与反倾销强度表现出不一致性;其原因大致包含:产品竞争力、出口增速、与欧盟产品价差、该产品出口对欧依赖程度、欧盟对中国进口依赖程度、进口替代国多少等因素。最后,本文指出应对欧盟对华反倾销的政策措施应基于其反倾销强度和贸易转移效应并因产品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