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沈弘 《中国广告》2024,(3):61-68
<正>2023年,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陈展团队秉持“塑经典、铸精品”的理念,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数字化转型等重大战略,围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传承弘扬,不断创新展陈模式,西至新疆喀什,推进文化润疆;攀至青海果洛,光耀雪域高原。通过深化红色文化、融合艺术美学,不断探索与实践,让展陈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精准发力、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彩呈现。  相似文献   

2.
1.上海 房地产广告=? 上海是个极为独特极为敏感的城市,从近代的租界文化发展到如今的海派小资,皆彰显着强烈的地方特色.她以特殊的城市文化海纳百川,建立在上海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于地方文化传统之上。可以说,上海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另类,秉承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受世俗桎梏.追寻西方文化的现代摩登  相似文献   

3.
随着传统工业城市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已成为这类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工业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旅游业发展对经济转型产生的作用及影响,指出传统工业城市若要实现经济转型,不仅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为经济转型奠定基础,还应该勇于创新,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为城市居民谋取福利。  相似文献   

4.
上海海派商业文化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在理论与实残的结合上、在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上,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海纳百川、中西融合的特点起来趟凸现。表现在:商业管理文化更具有魅力商业营销文化更走向现代,商业环境文化更展现风采,商业服务文化更体现诚信,商业人才文化更显示品位。海派商业文化建设,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海派商业文化的内涵。商圈文化是在商业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的围绕商圈经济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商圈特色的文化。其主要的特征是:商圈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结合;商圈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商圈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商圈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反映了商圈所在地区的风俗民情和地区的品格品位。推进商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圈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地区经济、地区文化的发展,从而又促进了上海打造更新、更浓、更亮丽的海派商业文化,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陈妞 《中国商人》2023,(6):16-17
<正>城市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在城市经济从快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数字普惠金融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和产业模式,数字金融能有效推动传统金融业向现代化转型,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数字金融有助于完善要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杨莉明 《广告大观》2011,(2):100-105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是一次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弘扬海派文化精萃的机遇,世博宣传片作为世博会的形象广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世博宣传片<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世博会>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号学的方法,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视角对片中的海派文化符号进行解读,揭示了片中的"现代化迷思"和"世博之城"的迷思是如何建构的,并且...  相似文献   

7.
人物     
《市场周刊》2010,(3):8-8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的表达、传承载体。没有上海话的海派文化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自觉。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但是.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上海话所遭受到的磨损也是让人唏嘘不已的。很多人为之感到担忧,这当然是有理由的。钱乃荣教授的上海方言研究备受关注.周立波先生的海派清口备受欢迎,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缓释了大家内心深处的一份担忧。毕竟.建设海派文化需从保护上海话做起。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8.
海派美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内容,上海世博会期间海派美食的成功推介对本届世博会成功举办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认为,首先要从文化的角度介绍海派美食,它包括了受到上海食客青睐的各个菜系,具有海派文化的主要特点;其次,还要重视海派美食英文菜单的翻译,要在了解菜单英译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海派菜单英译的对策,以有利于海派美食的推介.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然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面临技术、组织和文化方面的挑战。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数字化转型是指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转变为基于数字技术的模式和方式,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增长。在数字经济背景下,  相似文献   

10.
《上海商业》2020,(1):4-5
“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2018年4月2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推进大会。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当前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打响“四大品牌”,正体现了上海市力争全面提升服务功能,着力增强上海服务能力的决心。而在大数据时代,若想全面切实推动城市服务建设,数据服务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上海海派商业文化二十多年来,特别近十年,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上,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海纳百川、中西融合的特点越来越突现。表现在:商业管理文化更具有魅力,商业营销文化更走向现代,商业环境文化更展现风采,商业服务文化更体现诚信,商业人才文化更显示品位。海派商业文化建设,推出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海派商业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拍卖》2014,(1):F0002-F0002
付雪飞,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副会长、苏州市玉雕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海派玉雕设计大师.近代和田玉收藏家、鉴赏家。为弘扬中华玉文化.他继承“皇家御窑”的祖业、于2000年在上海开办玉雕工作室“御府工坊”。  相似文献   

13.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被看作是海派文化的精髓,当我们在谈论具有商业特征的上海橱窗时,这种文化依然起着主导的作用.橱窗是商业的表现,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流露.  相似文献   

14.
马来 《糖烟酒周刊》2007,(34):89-89
9月初,会稽山打造的尚·海派养生商务酒在上海面世,加上前期华泽和古越龙…联合推出的屋里厢,上海黄酒市场一下子多出来两个与石库门、和酒直接竞争的新品牌。近年来,以和酒和石库门为代表的海派黄酒风靡上海滩后,引起了众多黄酒同行的跟风。但上海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诱惑,一方面是高额的营销投入,另外上海消费者对本土文化的偏爱,也为同类产品进入上海市场设置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尚·海派、屋里厢的挑战显得意义特别,因而成为上海市场关注的焦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车驰 《上海商业》2015,(4):44-48
松江烹饪文化在上海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中国烹饪概论》在论述中国烹饪地方风味流派——上海风味中称上海民间饮食口味"仍以苏州、松江风味为主体",并提出"松江的‘东南佳味’,可以代表上海本地特色"。今日上海的海派风味和菜系风靡全国乃至海外,海派风味追溯其源,  相似文献   

16.
"后资源型"城市是指那些以煤炭、石油和各种金属矿藏等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它们由于资源开发殆尽,已经开始了经济转型,并且已经转型发展十年以上,但目前仍处于经济转型中。徐州就是一个典型的"后资源型"城市。已经经历一段时期转型发展的徐州,正在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徐州以"汉文化"而驰名,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推动文化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徐州产业结构转型为目标,以开发文化产业园,打造高层次汉文化旅游等手段,坚持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等原则,形成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开创了文化发展繁荣,出现经济新增长点的良好局面,研究徐州文化产业集群化,有助于徐州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其他"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拍卖》2013,(8):3-3
何雪飞,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副会长、苏州市玉雕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海派玉雕设计大师,近代和田玉收藏家、鉴赏家。为弘扬中华玉文化,他继承“皇家御窑“的祖业,于2000年在上海开办玉雕工作室“御府工坊”。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是一种以旅游消费为目的的文化展示与再创造,是迅速发展的全球旅游市场中一个非常繁荣的领域。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最能体现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文化有个性、有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必然的战略选择。但跟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上海文化旅游发展目前仍存在发展思路不明确、产业地位不高、资源整合不够、形象模糊不清等不足。需要遵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价值提升战略、文化资本战略、融合发展战略和区域合作战略,加快转型提升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新的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从工业型向服务型过渡已然成为不争的实事和必然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并将逐渐成为转型经济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七台河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问题。七台河市要尽快克服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不协调、资源和环境制约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弊病,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传统工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尤其是实现传统工业技术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并注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工业的有效分工,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注重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从属于江南文化,并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上海被迫开埠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建造了大量的房屋建筑和设施,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上海。对上海人而言,无论在物质上或是精神上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此时应运而生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以及其敏感和细腻。对其他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