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王碧晖 《魅力中国》2014,(17):104-10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也越来越注重生态宜居、绿色环保、街道景观等方面的建设。城市是一个聚集了大量人口共同生活及工作的区域,宜居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之路。而将园林规划技术与街道造景技术相结合可以展现城市的自然帚观,彰显城市的人文内涵,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2.
生态宜居社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宜居社区。生态宜居社区的基本特征包括亲和性、舒适性、健康性、高效性、和谐性.其构建原理包括社区建设的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生态宜居社区的建设要求包括生态环境良好、配套设施完备、商务环境优越、社区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3.
中小城市需专注于宜居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许多专家认为,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葱郁的绿化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这是宜居的基本条件;二是完善的物质基础,包括城市公共设施、交通住房、居民收入、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等方面,这是宜居城市的硬件设施;三是和谐的人文氛围,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和娱乐功能等,这是宜居城市的精神体现。当前我国建设宜居城市总体是以大中城市为主,但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中小城市(镇)府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价值契合了宜居城市建设理念。宜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和基础条件,包容性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老龄化对宜居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要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老有所求、老有所养等价值,有必要探讨城市老龄者公共服务的跟进、老年人居住政策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宏观层面加强老龄者宜居的城市大环境建设,实现老年人生活便利化、公共安全保障、居住保障;中观层面重视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微观层面进行老龄者居室无障碍化建设。同时,需要政府转变城市管理观念,在城市系统建设及微观领域应对老龄问题加强政策指导和调控,加强城市为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充实城市养老助老服务人才保障,并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承担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5.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意识,人们开始重视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去解决这些问题,"宜居"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选择。本文以宜居珠海的发展战略为对象,用SWOT分析法对宜居城市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得出了珠海建立宜居城市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了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内涵;在具体分析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天津市深化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第一,深化生态城市五大体系建设;第二,制定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城郊各区县3个层次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策略;第三,制定和完善生态城市建设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是人类居住的第一要素,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和重大举措。按照国家对天津的城市定位和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天津正致力于建设生态城市,滨海新区正在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已经成为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天津“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然而,天津作为一个老工业化城市,要打造一个现代化的生态宜居高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如何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建设新能源城市,打造生态的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0.
凌岚  张玲 《天津经济》2010,(4):21-23
根据天津滨海新区21世纪中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发展目标,本文首先评价天津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其次,探讨滨海新区实行“生态兴区”的新理念,描绘了建设宜居生态型绿色家园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1.
"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目标。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也是城市宜居建设的基础单元。2009年,广东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社区"宜居"改造(粤办发[2009]24号);2013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结归纳宜居改造的建设经验,制定并发布《广东省宜居社区评定标准》(粤建房函[2013]1052号),使用该标准对改造后的社区进行后期评价。为研究居民对宜居改造后社区的满意度感知,借鉴《广东省宜居社区评定标准》中的评价因子,制定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选取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三地经过2009年社区宜居改造,2013年获得"宜居社区"建设称号的6个社区作为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居民对社区的宜居性评价,获取居民对自身社区宜居改造的满意度量化数据,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和线性求和模型进一步综合分析当前广东省社区宜居建设尚存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改进意见,为宜居社区的后续发展建设提供居民满意度视角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宋光 《辽宁经济》2010,(12):24-25
何谓宜居城市?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指人文、自然环境协调,经济、社会、文化、设施等各方面达到较高水平,适宜人类工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狭义的宜居城市则突出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功能,是指气候、生态、人文环境等方面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宜居城市已成为当前中国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而究竟各个城市离宜居的目标有多远,需要留给公众来评判。在一项来自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商务周刊》杂志联合编制的国内首个城市宜居指数——《中国城市宜居指数2005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城市的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新一届椒江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首善之区”战略目标。加快创建宜居城市是工业化后期城市发展的理想目标之一,是城市间扩大影响、提高竞争力的着力点。“首善之区”首先要有“首善”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成就有品位的都市生活,加快实施“住在椒江”战略、打造生态宜居应当成为城市的首要功能和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5.
咸阳是驰名中外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2007年3月,咸阳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宜居咸阳”的发展战略,无疑,“宜居咸阳”已成为咸阳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战略目标。为此,我刊将从咸阳的旅游资源、房地产业、文化积淀、区域环境、交通建设、环保美化、规划与政策导向、区县宜居风采等八个方面进行系列报道,以推动“宜居咸阳”战略的进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北京市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有了一些改善,社会安全形势总体向好,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处于持续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北京市仍处于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和社区开发建设的发展期,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如基层基础仍较薄弱,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效果不明显,人均文化设施相对较少等,与东京、华盛顿等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应该通过健全社会基层治理体系,多举措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重视宜居城市规划与相关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鼓励低碳交通出行等举措促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李焱 《首都经济》2008,(5):65-66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基础,然而目前城市快速发展和区域生态退化已给北京市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资源环境承载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生活适宜度、人文魅力和生活保障六个方面对宁波城市宜居程度进行量化评价,并借助层次分析法对各方面的权重进行计算,构建起适合宁波的宜居城市综合评价体系标准。借助此评价体系,分析宁波建设宜居城市的优势和短板。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也面临着人口激增,环境恶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都将制约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渐地提高,这就要求发展宜居城市,它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宜居城市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主流的社会意识。苏州自古环境优美,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曾获"2012年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苏州发展飞速,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依靠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苏州市的经济发展迅猛,具备了发展宜居城市的有利条件,文章以宜居苏州的发展战略为对象,对苏州市如何在建设宜居城市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0.
熊怡  刘汪洋 《今日重庆》2008,(10):12-18
城市的声音 2007年4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明确宜居城市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按照国家这一指标体系,通过大量问卷调查,综合分析得出:市民对宜居重庆的总体满意度为68.5分,这说明居民对重庆作为宜居城市基本上是认可的。但大家更希望在“儿童游乐设施”、“空间开敞性与建筑物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