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根据山东省贝类与藻类养殖产量数据对2015-2020年山东省贝藻养殖过程中从近海中移出的碳汇量及碳汇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5-2020年,山东省在养殖滤食性贝类与大型藻类过程中,从近海中移出碳量321万吨,相当于减排CO2 1178万吨,折合人民币26.74亿元。藻类固碳能力强,但贝类固碳时间更持久。因此,结合山东省目前贝藻养殖产业现状,建议适当调整贝类养殖结构,加大对固碳能力强的蛏和贻贝的养殖,并对贝藻养殖的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补偿以进一步促进贝藻产业发展,进而为山东省在碳交易市场中争取合理的碳份额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合林业碳汇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碳汇产品定价难等特征,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利用Black-Scholes模型,对福建省碳汇造林项目价值和碳汇交易价格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常规的净现值法计算出的项目价值与引入实物期权评价模型计算出的项目价值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与2022年福建省林业碳汇成交均价相比较,林业碳汇造林项目价值及碳汇产品交易价格均被严重低估,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评估方法对林业碳汇产品进行定价更加科学合理。为进一步丰富林业碳汇金属产品交易体系,提高碳汇市场活跃度,文章提出对策建议:(1)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激励林农营林造林;(2)科学核算投资回报,提高经营者积极性;(3)创新碳金融产品,规避价格波动风险;(4)引入多元交易主体,促进碳汇流通交易。  相似文献   

3.
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法,选取辽宁省、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为考察对象,将各省海水养殖贝藻类总产量、从业人口数量、育苗量、养殖面积设定为投入指标,将各省海水养殖贝藻类固碳总量设定为产出指标,结合2003-2015年数据,对上述五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五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效率发展不平衡。其中,广东省(0.996)、山东省(0.975)、福建省(0.972)较高,辽宁省(0.912)稍低,浙江省(0.760)最低,均未实现DEA有效。基于分析,论文从投入角度对五省分别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五省更好地发挥海水养殖贝藻类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林业投资项目的特点,充分考虑碳汇收益的价值,应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林业投资项目的价值内涵和期权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附加碳汇收益的林业投资项目价值评估模型;实现了林业投资项目价值更准确、更全面的评估。同时结合实际项目对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碳汇价值是林业投资项目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投资项目自身期权特性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也使项目的整体价值有了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海水养殖业在中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生产布局提供思路,本研究采用资源禀赋系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对2012-2017年中国海水养殖业的资源禀赋情况、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以及综合比较优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海水养殖目前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具有海水鱼类和甲壳类养殖资源禀赋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而具有海水贝类和藻类资源禀赋的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基本空间格局。(2)目前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布局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地区,形成了突出的规模比较优势,进而导致其综合比较优势也较显著。(3)各地海水养殖业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差异,福建的比较优势体现在海水鱼类和藻类养殖方面,广东和海南的体现在海水鱼类和甲壳养殖方面,山东的则体现在海水贝类和藻类养殖方面。  相似文献   

6.
淡水捕捞渔业作为碳汇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汇量评估方法是学术探讨的重要内容。在对福建省淡水捕捞渔业主要水域生产渔船进行分层抽样的基础上,通过样本船全年监测数据统计,获取了样本船生产数据以及淡水捕捞渔获物主要品种结构特征,采用营养级法评估了样本船捕捞生产的碳汇量为1516.65吨,其中江河捕捞渔业碳汇量为656.95吨,占比为43.32%;水库捕捞渔业碳汇量为859.7吨,占比为56.68%。利用样本船渔获物的品种结构数据,评估了2016年福建省淡水捕捞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渔获物形成的碳汇量为1758794.69吨,相应采用元素法的碳汇量评估结果仅为营养级法的0.63%。建议开展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评估方法专题研究,制定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7.
海洋牧场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利用海洋牧场中的海洋生物可吸收、转化、固定大气中的CO2,具有一定的储碳和固碳作用。本文以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洋牧场的碳汇功能主要是通过投礁使海域局部流场变化、环境质量改善、生物栖息地优化、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增加从而加快海域碳循环、加速碳溶解、增加生物固碳量,达到碳汇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海洋牧场碳汇计算方法,从海洋牧场区浮游植物碳汇增量、人工鱼礁附着藻类碳汇增量、海洋牧场区增养殖生物碳汇增量三方面汇总海洋牧场碳汇容量。  相似文献   

8.
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融资可以有效盘活林业碳汇资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助力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和生态红利,是一种重要的碳金融产品创新。本文通过梳理现阶段我国五种代表性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融资模式,并从融资主体、参与机构、质押标的资产和增信机制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融资过程中面临质押标的资产有限、质押物统一核算评估体系缺失、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相关制度保障缺失和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未建立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需要加快推进林业碳汇资产开发交易、建立林业碳汇价值评估认证体系、健全“政银保”风险分担合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优化信贷环境、创新林业碳汇“信贷+”合作模式,为发展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融资提供基础和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9.
海洋碳汇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由于湿地、红树林、海草床等固碳的巨大潜力,目前海洋碳汇已经被世界各国作为实现碳中和负排放的重要途径。海洋碳汇的生态属性、经济属性、资产属性和公共属性是海洋碳汇交易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海洋碳汇项目基准线方法学发展较为滞后,碳交易市场还未将海洋碳汇作为交易品种,影响了我国海洋碳汇基本属性的价值发挥。因此,加强海洋碳汇基准线方法学的开发和碳交易管理,早日将海洋碳汇交易纳入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体系是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双碳”视角,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立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生态农产品供给、生态修复与价值提升、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发展大型海藻养殖碳汇产业的条件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大型海藻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2000年以来海藻养殖种类、产量和面积的变动情况;分析了我国海带、紫菜、江蓠、麒麟菜等主要养殖海藻种类的碳含量,估算出我国大型海藻养殖业碳汇规模达到34.79万吨/年。大型海藻养殖具有碳含量高、可计量、养殖过程可控制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碳汇产业。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角模糊数和结构方程构建林业碳汇项目风险测度模型,采用传统净现值方法和肯定当量法对CCER林业碳汇项目A进行实证检验风险因素对项目投资价值及其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CCER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存在较大的风险,主要是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不考虑风险时,项目A的净现值为0.329亿元,项目投资具有经济可行性;考虑项目风险损失,项目A的净现值为-1.895亿元,项目投资不具有经济可行性。所以,评估林业碳汇项目应合理选择评估方法,以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科学性;同时还应不断完善碳市场建设,明确准入、产权等政策制度以稳定投资预期,并积极发展碳金融工具降低碳汇市场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防止和控制渔业水域水质污染,保证鱼虾、贝、藻类正常生长,繁殖和水产品的质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一九八九年颁布了《渔业水质标准》,提出了渔业水质标准的各项指标和监测方法。经过广大渔业工作者和养殖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水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现状及建立的必要性。认为,全球碳贸易规模逐年增大,世界碳交易平台初步搭建。中国的大排放量使其具备碳交易的巨大潜力。国际碳汇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林业碳汇市场的建立。借鉴国外碳汇交易市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构建我国林业碳汇管理机制提出政策建议,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管理中的作用,明确交易主体、客体及其碳汇权属,规范林业碳汇交易的程序和步骤,制定并完善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按照国家正式颁布的《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及联合国SEEA-EEA推荐的生态产值核算方法,对2013—2018年我国森林碳汇生产总值进行了核算,并与第八、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碳汇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8年,我国森林碳储量、碳汇量呈增长态势,碳储量年均增长3.58%,碳汇量年均增长14.95%。在价值核算上,2013年我国森林碳储量价值为8044.24亿元,2018年为8824.20亿元,年均增长1.87%。2013年、2018年森林碳汇价值量分别为142.23亿元和272.06亿元,2018年森林碳汇价值约占林业总产值的0.34%。按相关研究提供的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计算的2018年森林碳汇生产总值为141.47亿元~152.35亿元,约占2018年我国GDP总量的0.015%~0.017%。研究表明,2013—2018年,我国森林碳汇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呈下降态势,但森林碳储量、碳汇实物量呈增长态势。研究认为,建立统一的GEP核算标准体系、减小森林生态系统的中间消耗、提高森林...  相似文献   

16.
现代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组成部分,具有"碳源"和"碳汇"的双重属性,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海洋经济至关重要,实现海洋渔业碳平衡是转变海洋渔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依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核算了山东省2003-2016年海洋捕捞业的碳排放量及海水养殖业的碳汇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海洋渔业的碳平衡状态。结果表明,除个别年份外,山东省海洋渔业碳排放量基本大于碳汇量,海洋渔业处于碳赤字状态,并未达到碳平衡,减排增汇任务艰巨。进一步从碳平衡的角度对山东省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加快森林碳汇经营工作的推进,使碳汇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得到发展,能够有效应对碳汇事业的发展。为此,以森林碳汇工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国内外的经营状况进行阐述,相继从宣传力度、可持续管理方式及造林抚育工作的开展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意见,以促进森林碳汇价值,实现生态建设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开发蓝色碳汇助力实现碳中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色碳汇是自然界重要的碳汇类型之一,发展蓝色碳汇对于国家碳中和及自然资源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文章立足蓝色碳汇实际和管理应用,在探讨我国蓝色碳汇的作用机理和价值表现形式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1)加强蓝碳监测与核算;(2)推进基于转移支付或补偿金的海洋生态补偿;(3)将蓝碳适度纳入国际碳交易市场;(4)建立持续共赢的蓝碳投融资和收益回报机制;(5)构建蓝碳扩增技术和评估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黄冈市水产局召开推进稻田渔业综合种养研讨会,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十个一"工作举措,力推该市稻田渔业综合种养发展。2015年上半年,黄冈市共发展稻田渔业综合种养面积53.84万亩,虾稻共生、稻蛙养殖、稻鱼养殖等模式蓬勃发展。为继续大力推广"一水两用、一田双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大环境下,实行碳汇交易是通过市场驱动来推进当前高污染、高能耗、碳生产力低下的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必要手段。阐述了实行碳汇交易的必要性,对碳汇交易的相关概念和主体进行了界定,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融资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并据此构建了林业碳汇交易运行机制的模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