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和潜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容量有限的南通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机遇,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最好的出路,而且也是加快南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南通、和谐南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近几年,中部地区各省纷纷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河南省要想在中部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有所作为,也必须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切入点,提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包括培养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建立低碳化经济结构,建立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做好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倡导低碳消费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庄俊成 《时代经贸》2010,(18):131-132
低碳经济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和潜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容量有限的南通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机遇,不仅是解决环境问题最好的出路,而且也是加快南通经济增长方式转交,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南通、和谐南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浅谈高碳经济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使相应的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从而建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发展低碳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和建立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需求,企业要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模武转交必须树立低碳意识、从技术层面对企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保持企业发展的创新力和持久力.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全球共识,也是大势所趋.宁波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发展低碳经济任务艰巨.文章分析了宁波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回顾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有的理论基础,然后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低碳经济发展支撑环境和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三个方面提出了宁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试点政策和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成绩突出,本文研究了保定市低碳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金融支持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云南省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增长,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特别强烈.因此,只有加快发低碳经济,转变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云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说明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包含体系,其次分析了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我们得出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几条对策.  相似文献   

8.
发展区域低碳经济是国家应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谋求经济发展模式变革,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战略举措.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追寻碳的排放轨迹,从低碳能源投入、低碳产出、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政府服务五个方面,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思路,建立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指导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9.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保定市金融支持低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保定市低碳经济金融支持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明喜所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理论与政策》(201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新形势下我国面对碳减排压力展开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索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从理论与政策的分析出发,专业性地探讨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博弈模型、企业减排投资模型等关键问题,并充分强调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留住青山"的低碳经济时代二元经济发展结构.该书是探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推动了我国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1.
推进福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激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福建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能否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组织等经济主体参与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是推动福建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市场、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组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机制缺陷,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经济主体激励不足问题.本文试图以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组织这3大参与主体为切入点,针对其各自存在的缺陷,提出一个有助于推进福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激励框架.  相似文献   

12.
徐斌 《江南论坛》2007,(8):13-15
一、问题的缘起 众所周知,作为1984年沿海14个对外开放城市的南通宁波两市,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虽然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05年,两地GDP总量分别位于江浙两省第4位和第2位.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两地的经济发展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阶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过去,宁波的经济规模要逊于南通,但其后来的发展速度却大大快于南通.时至今日,两者已不在一个层次上.1978年,南通国内生产总值29.39亿元,宁波为20.17亿元.宁波的GDP只有南通的68.6%,至2005年底,宁波的GDP达到南通的1.66倍.而且,宁波的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强于南通,连续4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大陆城市前10名,成为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的明星城市,宁波之所以迅速超越南通并始终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特定的发展思路,调整模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武汉市能否更好地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但目前武汉市低碳技术创新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分析低碳经济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上,对武汉市低碳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促进武汉市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进入低碳时代,高等教育与低碳经济之间的依存和需要越来越密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论述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分析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构建了高等教育与地方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平台,探索了高等教育服务地方低碳经济的途径,对高等教育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和促进低碳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低碳经济日益被提上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日程,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的召开,使得低碳经济之风在世界范国内全面兴起,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作为经济系统生产者的企业走低碳之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将企业发展与低碳相结合成为企业前进的必然选择.文章在深入分析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发展的瓶颈后,突出相关解决措施,并着重从企业自身生产线出发,研究企业低碳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来促进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低碳式经济增长模式业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面对全新的经济竞争形势,安康市要想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更应该抓住机遇力争在新一轮的经济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本文对安康市绿色金融业支持低碳经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对安康市绿色金融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制药材料.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推移,传统医药业中涉及到的天然的低碳的医药制作材料却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经济发展全球化日益加强的情况下,实现以低碳方式发展当前的医药产业逐渐受到该领域的重视.并且,新的医学模式及发展低碳经济使传统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着重讨论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局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在医药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琴 《时代经贸》2011,(12):53-53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使相应的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从而建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发展低碳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和建立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需求,企业要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必须树立低碳意识、从技术层面对企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保持企业发展的创新力和持久力。  相似文献   

19.
促进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博 《经济论坛》2010,(7):97-99
资源禀赋决定了内蒙古以资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比较优势的市场运行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特征,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尤其需要完善包括中央支持在内的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共识,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从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出发,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区域低碳经济未来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