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了我国在现有的金融结构条件下,只能采用信贷渠道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并认为金融领域改革的步伐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导致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协调,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以货币渠道为主的传导机制才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是研究货币政策及其工具如何通过各种金融变量对实质经济产生作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了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商业银行惜贷、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介绍了西方经典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作了实证分析,从而弄清梗塞货币传导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为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金融结构缺陷与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分析,隐含着完善的金融结构的假设前提,设定了经济金融市场的完全性。从当前经济金融的现实条件看,特别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看,经济金融市场受到的制度和价格管制较多,金融结构不完善,造成了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从金融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欠发达地区金融结构缺陷造成的货币政策传导障碍,提出了改善欠发达地区金融结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是:以信贷传导为主渠道。现行商业银行体制对信贷传导渠道的制约的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性。疏通货币主渠道要求是:深化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非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分析,隐含着完善的金融结构的假设前提,设定了经济金融市场的完全性.从当前经济金融的现实条件看,特别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看,经济金融市场受到的制度和价格管制较多,金融结构不完善,造成了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从金融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欠发达地区金融结构缺陷造成的赞币政策传导障碍,提出了改善欠发达地区金融结构、提高赞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现状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时“信贷渠道”的依赖,较为单一的传导途径降低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进而带有偏差和时滞的货币政策传导必然失去其最初设定的调控作用,甚至可能对整个金融和经济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近些年,股票市场的迅猛发展无疑将成为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种补充。本文深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特点。探讨了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幕传导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求,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具体途径,其顺畅与否决定着货币政策效率的大小。我国的金融结构属于商业银行主导型,银行信贷是企业主要的融资形式,信贷资产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信贷传导机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人民银行正逐步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比较显著,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片面强调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而忽视了货币政策传导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致使某些区域货币政策传导出现梗阻,弱化了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调节。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各级人民银行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把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找准两者的结合点,并把它作为央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区域经济和金融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货币政策尚未达到其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减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措施应该从消除制度性障碍入手。  相似文献   

10.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绩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基层人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总结了人行宝鸡市中心支行探索、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经验.分析了当前货币政策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前三季度,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认真贯彻执行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确保货币政策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实现了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然而,由于信贷机制尚未理顺等因素,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不完全畅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本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制约辖内货币政策作用发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结构和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后,股票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其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具有自己的机理,结合中国实际探讨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对于货币当局拓展货币政策传递渠道,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效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焦永民  冯斌 《青海金融》2005,(10):51-52
一、基层人民银行在金融宏观调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为有效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通过采取制定辖区信贷指导意见,加大货币政策窗口指导力度,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及时反馈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和问题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在引导、支持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防范信贷风险,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支持地方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增强金融宏观调控实施效果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都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焦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也在随着金融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够有助于货币当局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力,更好的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服务。鉴于货币政策研究的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来分析我国目前金融脱媒现象,同时研究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不同传导渠道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发现金融脱媒会导致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出现减弱,但是金融脱媒现象增强了资产价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及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传导效果。总体上来说,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效果产生了削弱。  相似文献   

16.
正确传导货币政策,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是当前人民银行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县级人民银行处于货币政策传导的神经末梢,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限、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影响了货币政策在县域的有效贯彻执行。其中的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总结了济南分行成立三年来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取得的成效,一是建立区域性金融调控机制,不断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能;二是大力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效应显著;货币市场迅猛发展,货币政策的市场传导机制不断完善。并对今后加强和改进货币信贷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市场需求及风险对冲机制的建立,需要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市场内容,而在流动性紧缩的市场环境中,金融创新不仅削弱了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而且使得货币政策传导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元化,传导途径变得复杂化。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利率传导路径下,金融创新对利率的负冲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阻滞的原因无须讳言,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阻滞,这种阻滞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贷款难上;因投资效益不高,带动地方及民间投资效果不明显,使我们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缺乏张力;内需疲软,物价指数走低,民间资本近10万亿处于"休眠"状态。这一切说明,货币政策在传导渠道上有如"隔山打牛"。我们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阻滞的根本原因是体制约束,具体说来是金融体制本身的约束弱化甚至扭曲了货币政策的信号和意图。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是由一根根债权、债务链连接着的,它一旦断裂,社会经济生活就会出现危机。现代经济更是金融经济,从微观主体即个人和企业的资产负债来看,金融资产(货币、股票、债券、基金、保单等)和金融资产负债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宏观来看,金融与经济的相关系数(即金融资产占GDP的比值)越来越高。现代经济中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越来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经济金融呈现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为使统一性的货币政策更符合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情况,有必要对可以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工具按区域进行适度差别化。运用适度差别化货币政策工具必须以坚持货币政策统一性前提,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必须纳入国家统一的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中,通过进一步疏通银行信贷这一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积极发挥适度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和均衡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