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就业的必由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必须直辖市发展.在我国过去5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严惩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协调城乡发展关系,包括产业协调、空间协调、就业协调与收入协调,最终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快速、稳定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进程较慢,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本文主要分析我省在发展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在大中城市不断加深,与农村低下的交易效率相比较,产生了城乡二元结构。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城市、城镇、农村协同发展即是要推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提高交易效率,促进生产要素在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双向自由流动,从而使城市发展、城镇发展和农村经济达到更高水平的分工均衡。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对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演化和促进关系进行分析,并就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日益突显,表现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了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简要介绍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及工作重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辽宁省医疗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5.
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国家一项重大决策,城乡统筹要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从而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需要协调土地流转与城市化过程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产生良好的互动机制。本文首先在分析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剖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缺陷。然后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提出土地流转和城市化的互动模式及互动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使城乡二元结构在良性状态下不断弱化直至最终破除.结合当前中国实际,通过对国内外可行性模式的借鉴,可从宏观经济政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两个方面探讨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可行性方案: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城乡二元结构下商品流通的复杂性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内生了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农业正处在从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的时期,农产品流通行为具有商品经济和自给经济的双重特征;与此同时,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相互交织使得工业品的流通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因此,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流通导致城乡之间的双向经济交换远比城乡内部的交换更为复杂。文章概括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商品流通复杂性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商品流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不断增大,让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介绍了统筹城乡发展助力区域经济的优势以及做法。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性原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我国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解决是统筹城乡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在系统规划城乡发展的基础上率先消除呈现二元结构的明显对立,而构建和谐社会更是要求城乡发展的差距应该缩小,建立和谐统一的城乡体系。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意义重大。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掀起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为我们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0.
陈小红 《价值工程》2011,30(1):313-313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造成了许多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日益消解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政治发展以及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将具有关键性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而且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引起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当所有的要素在市场上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城乡的发展最终会走向均质。结合我国的具体历史前提和国情,城市化在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能把城市化作为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手段,而只能把城市化作为一个经济体发展的结果来看待。  相似文献   

12.
1、完善城乡税制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着深刘的历史原因,是政治驱动、经济分化下历史的自然选择。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是绎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严重畸形的城乡二元形态已成为发展中的一大突出障碍。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农民,富裕农民,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愈演愈烈。这不仅为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埋下隐患,最终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了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城乡二元结构。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是影响我国发展的最重要的体制性障碍。城乡二元结构主要包括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土地制度、二元社保制度,甚至还有二元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电价制度等。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存在,造成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形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带来很大弊端。比如,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地限制了人口自由流动;二元土地制度导致同地不同权,土地资源配置低效;二元社保医疗造成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医疗福利等严重不均衡。所以《决定》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这是一个很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古典二元经济理论框架下度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按照产业的耦合程度将我国30个省划分为4个综合经济区,并采用灵活性傅立叶函数对我国省际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大西南综合经济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稳定收敛的特点,二元结构发展模式弱化,符合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特点。而大西北、中南(未含广东和海南)和中北综合经济区(未含陕西)的城乡收入差距均表现为发散的趋势,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6.
影响我国农民工城市化的政策因素主要有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土地政策,就业政策。要推进农民工城市化进程,需要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户籍;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改变教育二元性,促进教育公平,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17.
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负面影响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本文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由来、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协整实证理论分析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干扰因素的情况下,1979-2005年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改善并没有成为促进或是阻碍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与政策制订者希望通过改善城乡二元经济而大力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初衷不甚吻合。这不是政策的错误,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城乡二元经济,使其能有效地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特提三个建议:其一,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其二,积极提高城市化水平;其三,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大市场。  相似文献   

19.
<正>1成都市耕地面积变化状况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成都市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3年,成都市启动了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自费改革",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和"三农"问题顽症,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进城乡的全面现代化。2007年6月7日,国家批  相似文献   

20.
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分工动态循环演进”的概念框架,并在此概念框架下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企业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是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不同于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结论。之后,采用我国198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了上述结论,并得出,我国要顺利实现二元结构转换,关键是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农业促进制度和普惠金融力推农村企业和市场发展,以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带动农村分工深化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