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金卡工程》2008,12(2):2-2
来自中国银联的信息显示,在刚刚过去的元旦三天假期中,国人银行卡刷卡消费持续升温,国内银行卡跨行交易总笔数达到了5722.6万笔,跨行交易金额达到346.2亿元,较去年元旦三天假期分别增长32.2%和51.5%.国人在港澳及境外地区用卡同样表现不俗,交易笔数达23.7万笔,总金额6.4亿元人民币,同比去年分别增长37%和30.6%.  相似文献   

2.
一、山东省二级地市银行卡业务发展状况分析 2003年全年山东省(除青岛)POS的交易笔数为64983 73,其中济南达到了2257005笔,占34.73%,交易金额为367318.09万元,其中济南达到了141537.64万元,占38.53%;ATM的交易笔数为12814544,其中济南达到了61 78200笔,占48.21%,交易金额为483832.87万元,其中济南达到了249572.65万元,占51.58%.  相似文献   

3.
《中国金融电脑》2004,(6):62-63
一、工程目标本示范工程的目标是:完成高效、稳定、灵活、安全、济的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所有行银行卡业务的信息转接和资金清算工作。银行卡信交换系统的设计指标为:平均每天处理交易笔数160笔,平均每秒处理交易笔数50笔,峰值每天处理交易数400万笔,峰值每秒处理交易笔数600笔,网络可率(无故障率)99.99%,项目技术指标达到目前国际平。二、银行卡共用平台示范工程的完成情况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银行卡共用平台示工程专题的研究内容是:构建全国银卡信息交换网络方案和跨硬件平台、件平台的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实现…  相似文献   

4.
银行卡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和运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也逐步改变着我国居民消费中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晋城市银行卡工作这些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既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了金融服务,又扩大了社会消费。今年晋城市的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目标是:力争年内使银行卡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0%以上,异地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85%以上。为了顺利实现上述目标,人民银行晋城市中心支  相似文献   

5.
《云南金融》2009,(3):55-55
中国银联2009年2月2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在七天春节假期中,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达到388.4亿元,同比增长32%,银联卡境外交易金额同比增长54%。其中,云南省银行卡跨行交易呈现可喜的增长势头,交易笔数及金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全省共发生银行卡跨行清算交易71.8万笔,交易金额6.1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9.95%和35.22%。  相似文献   

6.
数据     
正32.3万亿2013年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达32.3万亿元,同比增长48%。1.8万亿2013年我国全年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81.2%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 059.8亿元,同比增速81.2%。165.4%2013年移动网购整体交易规模1 676.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65.4%。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金融》2010,(4):36-36
清明三天小长假,全省银行卡跨行交易笔数达到78.5万笔、同比增长29%;跨行交易金额达到5.4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45%。不仅如此,今年清明假期全省银行卡跨行交易额再次超过春节长假的4.8亿元。  相似文献   

8.
银行卡是金融业务和高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自银行卡面世以来,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截止到2006底,我国各种银行卡发卡量已经超过12亿张,2006年的消费交易金额达到70万亿元人民币,银行卡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卡量和交易金额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发卡量达到11.75亿张;2006年总交易金额预计超过60万亿元;国内银行卡特约商户52万家,POS终端81万台,ATM终端达到9.8万台。然而随着我国银行卡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银行卡犯罪案件也逐年上升。从近几年国际、国内银行卡犯罪的方法来看,主要的攻击手段仍然是从银行卡受理机具入手,盗取持卡人的密码和银行卡信息。银行卡机具产品本身存在安全隐患,被犯罪分子利用和攻击,将会对银行卡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一、银行卡与现金的异同点(一 )银行卡的准货币特征1.交易媒介是银行卡最基本的功能 ,银行卡从长远看有可代替现金或其他形式的货币执行交易媒介的功能 ,与现金和支票相比节省了支付带来的社会成本 ,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银行卡之所以具有交易媒介功能 ,是因为它的交易本质仍然  相似文献   

11.
银行家     
银行卡跨行消费免手续费 银行卡在ATM机上跨行取款,由于发卡银行每笔交易要支付给有ATM机的银行4元费用,因此,目前建行、农行和招行在持卡人跨行取款时要缴纳每笔2元的费用。但是根据国际惯例,在商场、饭店等商户的POS机上消费时,是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的。而且各家银行还都有一套办法鼓励人们使用银行卡在POS机上消费。北京市从1月18日起,开展为期两年的银行卡有奖消费活动,每周都将有幸运的持卡人出现。 据悉,到2004年末,银行卡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9%,异地跨行交易成功率达到90%;到2008年,达到全市商户90%能够受理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5%左右,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创建良好的用卡环境。  相似文献   

12.
国外银行卡POS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银行卡产业的基本特征以及银行卡交换费的作用进行研究,结合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外POS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对我国银行卡POS交易定价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研究认为:就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而言,我国银行卡POS交易定价应该遵循国际POS交易定价规律,由现有的单一定价模式转变为差别定价模式。最后,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POS交易差别定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银行卡业务在我国开办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种高科技金融产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服务,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尤其是作为交易媒介,在证券、保险、石油、医疗、税务、电力、邮电等许多重点行业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初步达到银行、企业、个人双赢的目标。回顾银行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银行卡与其他金融业务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银行卡业务规则变化特别快;二是银行卡技术手段发展特别迅速;三是银行卡业务竞争特别激烈。银行卡这一交易载体的出现,使得金融创新产品变的越来越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4.
《金卡工程》2003,(2):23-29
金卡工程 银行卡应用的进展 全国信用卡发行始于1986年,金卡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全国信用卡业务的联营和发展。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已有发卡金融机构55家,发卡总量3.83亿张: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约商户约12.7万户;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ATM),总计4.9万台,销售点终端机(POS)33.4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已发展到12.9万个,全年交易总金额8.43万亿元,跨行交易总金额920亿元,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银行卡密码的法律效力在银行卡交易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以金融实务中发生的银行卡存款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剖析银行卡密码的特点、功能、法律效力以及银行卡密码交易举证责任的承担,阐述了本人行为原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16.
差错交易处理是银行卡跨行联机交易的不可缺少的完善和补充方式,提供通畅的异常交易处理渠道,是作好银行卡联网联合的有效保障。在银行卡联网初期,许多地方采取了手工传真的方式处理差错交易。随着银行卡跨行业务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差错交易的处理速度和处理质量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一种用互联网WEB技术和证书方式实现差错交易查询查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2013年银行卡产业发展回顾 2013年,我国银行卡产业总体上继续保持着稳定发展、竞争有序、风险可控的良好态势。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推动着银行卡产业的转型发展,银行卡交易规模持续扩大,银行卡产业市场化转型逐步加快,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商业模式不断多样化,业务创新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18.
田力 《甘肃金融》2003,(8):66-66,32
一、我市银行卡受理市场的现状 2002年底,兰州市完成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实现了"314"目标,实现了银行卡的跨行交易,为各商业银行提高银行卡消费量拓展了空间,去年12月及今年元月份各行的卡消费额比上年同期平均增长了20%,高于消费零售额增长9%的幅度,联网通用的效果已经现显.  相似文献   

19.
自2008年以来,由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牵头,组织大连市16家成员机构和中国银联大连分公司共同参与,连续三年开展了以"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为主题的银行卡系统跨行交易质量评比活动,旨在提高银行卡系统交易质量,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推进银行卡产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简讯     
"五一"小长假全省银行卡跨行交易井喷式增长(本报讯孟灵通报道)中国银联统计数据显示,4月30日到5月2日三天小长假,全省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129万笔、13.1亿元,较去年"五一"增长37.9%和76.3%,比全国总体水平高14.4个和26个百分点。交易金额比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多4.1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