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银行业金融体制改革后,在银行消费关系中存在着监管制度缺失、银行消费者缺乏金融知识、银行经营者轻视消费者权益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银行监管、制定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等建议,以此促进我国银行消费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银行业监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监管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防范银行业风险、促进银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注意的是,中国当前的银行业风险仍然十分突出,银行业的监管也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市场日益开放,如何通过健全银行业法规体系,改进监管理念、方式和手段来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对于促进金融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银行业监管历史、完善的监管制度相比,我国的监管立法还比较落后,监管的历史也很短,监管的手段、方法,监管的法规建设都亟待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晋胜 《时代金融》2008,(4):63-65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银行监管放到了重要的位置,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监管体系已初步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监管理念有待创新,监管目标模式和技术指标体系等,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银行监管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业务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的业务品种不断推出,银行监管成本和监管难度将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加强银行监管理论和监管模式研究,寻求建立我国有效监管机制的途径,全面提高监管效率。防范降低银行风险,进一步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已成为金融理论界高度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李振强 《金卡工程》2010,14(5):174-17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又处于金融系统的核心地位,加强银行监管是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不容否认,自人民银行单独行使央行职能以来,我国银行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银行监管法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崔建红 《新疆金融》2005,(11):40-41
银行的脆弱性和外部性是银行监管产生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消费者难以对银行的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因此,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也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的落脚点。目前“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这项基础性工作还需要加强引导和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加强银行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 ,今年 ,中央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加强银行监管 ,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此 ,笔者将通过分析我国银行业的地位与风险 ,以及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就如何加强和改善银行监管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加强银行监管 ,对保证国家金融安全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 ,银行业长久以来一直独占鳌头 ,甚至一度作为金融活动的唯一组织者和操作者。近年来 ,虽然证券业、保险业逐步崛起 ,但银行业在金融业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同时 ,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 ,关系公众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其与监管的关系。资本市场反映了银行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并非金融危机前加强监管就能避免的,银行业正面临经济增长放缓、低利率、不良资产问题、互联网金融竞争、从严监管等多重挑战。突出表现为银行盈利降低、融资成本高企。修复资产负债表、以留存收益补充资本金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未来银行的工作重心不是应对新的监管问题,而是应更多地致力于服务客户、关注核心业务以及开发新的金融技术。本刊编译了国际清算银行的这份研究报告,供关注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影子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理财、民间金融等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快速扩张.以及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之一.置于银行业改革与监管热点问题。由于影子银行定义模糊.易导致监管的缺失。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尤为显得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特点及运行机制的分析,提出监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银行业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银行业几百年的发展道路,注定了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具有强烈的特殊性。本文会介绍我国银行监管框架的基本状况,分析次贷危机和新巴塞尔协议对国内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家颂 《云南金融》2012,(1X):85-8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银行业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银行业几百年的发展道路,注定了中国银行业的特殊性。因此,对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具有强烈的特殊性。本文会介绍我国银行监管框架的基本状况,分析次贷危机和新巴塞尔协议对国内商业银行监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多角度的切入和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银行业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给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提出了挑战.怎样科学加强银行监管,笔者认为,既要明确监管职责,确保监管法律地位,完善银行体制,健全监管制度,又要制订激励机制,刺激银行业自身审判风险管理,加强内控机制监管,建立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网点数量、 业务,规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和我国金融机构间的互动影响日渐广泛. 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如何采取适当的政策与措施,引导外资银行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如何逐步统一中外资银行监管标准,建设公平透、明的监管环境?这一历程中监管理念、技术、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这些问题,《金融博览》采访了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主任杨丽平.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银行业的监管一直是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重点。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以及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这种形势下,资本监管已经成为各国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本文首先介绍了巴塞尔协议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的演进,然后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监管发展现状总结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一、加强银行业监管对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防控金融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积聚了大量的风险,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银行领域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银行监管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简称《银监法》),并于2004年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金融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银行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银行制度的变迁已滞后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当前,我国也致力于金融体制和银行制度的重构,力促银行制度改革.然而,制度变迁中如何在放松管制和加强监管之间权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宏观监管框架和政策环境能否使银行业顺利完成制度转变,这不仅是一个金融制度变迁的问题,而且涉及金融安全甚至经济安全的问题,也是涉及我国未来银行业发展前途的问题.从我国现状出发,影响我国银行制度变迁的利益群体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居民、民营经济和银行等.  相似文献   

18.
国际银行监管改革:突破、影响与中国应对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经验,中国已正式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写入十二五规划。本文对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主导推出的国际银行监管改革的背景、主要创新和突破进行介绍,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分析巴塞尔委员会提高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的意见对国际银行业监管思想的影响及对我国银行监管的挑战,最后提出我国银行业在后危机时代应对国际银行业监管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鉴于银行业监管国际合作供给滞后于需求的失衡现状,需要对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供求理论和模型分析,揭示在现有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下造成银行业监管国际合作失衡的原因,进而对我国银行监管方面的制度建设及我国参与国际、区域银行监管合作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推进我国参与银行业监管国际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私人银行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人银行是现代服务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其发展中也存在金融风险和监管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重点探讨如何加强对私人银行服务的监管,并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