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由于认识差异、体制障碍以及改革程度的不同,各地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展不一,区域间、城乡间缺乏协调统筹,致使工作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是整个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管理的"大盘"单打独斗,不仅要有20字方针为纲领和原则,还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作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框架下,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从制度、组织和机制三个层面自上而下地统一制定可操作性规划,全面推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2.
基于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以及2009年-2014年农民工监测报告的数据,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的分布特征及最新趋势.2000年以来外来人口规模和跨省外来人口规模迅速扩张,流动人口主要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但各个城市吸纳流动人口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流动人口对本省城镇化贡献巨大.此外,近年来流动人口表现出“回流”的新特征.依据近年来流动人口特征提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对北京市人口发展的突出矛盾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影响北京人口健康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流动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而北京地区流动人口规模急剧扩张是受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地方特殊因素共同影响。从尊重人口迁移和集聚的规律出发,提出首都人口发展的主要思路以及解决对策,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就业源头控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革公共事业产品定价机制,稳步推进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作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公平不仅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对实现全民健康和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使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健康经济学模型对流动人口健康不公平的表现及形成机制进行验证与解释。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存在显著健康差异,且在使用PSM、工具变量和安慰剂检验的情况下依然稳健。当考虑流动时长的影响时,这种健康差异进一步表现为流动人口在流动初期的健康优势及流动后期的健康劣势。机制分析发现,流入地落户门槛对外来人口筛选是形成其健康优势的重要原因;而健康劣势则是由异地医疗方面的制约所致,且参保地点和医疗距离在其中起主要约束作用,基本医保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种健康差异,促进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健康公平。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来京前后职业状况浅析──北京市流动人口调查资料分析之二张铁军(北京市统计局人口处)一、在京居住的外来人口职业现状1.在京居住的外来人口以务工经商为主在287.7万的外来人口中有75%的人务工经商,而驻京联络、开会考察、科技协作三者为3.1%。...  相似文献   

6.
姚洋 《中国市场》2013,(31):7-11
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为主题,介绍了我国户籍制度的沿革,指出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并指出我国城镇化道路的方向,认为我国应走"大集中、小分散"的城市化道路,并指出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冲突、外来人口市民化的成本问题、住房问题,廉租房不应该都由政府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全国性的耕地指标交易市场与教育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所具有的独特感召力、首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新形势下进城务工人员管理政策的调整,使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北京。据北京市统计局2003年11月的动态监测,外来人口已达409.5万人。[1]大量的流动人口在发挥弥补城市结构性劳动力缺陷、方便市民生活、推进首都经济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城市资源配置、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市容环卫等带来了一系列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又进一步增强了北京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现实需要。本文试在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①管…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高速的人口流动使大多数的工作者选择以租赁房屋的方式进行营生或作为休息住所,从而使城市房屋和外来人口管理成为当前深圳市城市管理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难题。因此,通过对2008年深圳市房屋信息进行普查,建立完整、准确、充分的深圳市房屋信息教据库以及动态更新共享机制,解决了各项城市管理工作中没有准确的房屋信息与之关联的问题,对于房屋信息管理、出租屋综合管理、租赁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居住证管理、劳动就业登记管理、工商注册管理等城市管理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社会融合概念表征及内涵的再认识,研究适宜于外来常住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环境、外来人口自身素质等宏观静态条件和微观动态条件。需要通过公共机制、私人机制和社会机制等三方面的途径和平台来实现外来常人口与本地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社会融合概念表征及内涵的再认识,研究适宜于外来常住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环境、外来人口自身素质等宏观静态条件和微观动态条件.需要通过公共机制、私人机制和社会机制等三方面的途径和平台来实现外采常人口与本地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1.
人口分布具有强烈的地理性,但是相应的空间变动却常常被主流学派所忽视。将空间性思维加入到人口分布的研究当中,关注于不同群体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变动,并使用相应的空间性指标进行分析。对这些空间性指标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将其应用于上海市外来人口分布的实证研究中。上海市外来人口主要聚集在距离中心城区10-20公里范围内的近郊区,呈现出有规律性的环状分布。使用空间性的分析指标能够探测出城市社会空间分布的结构,并分析其动力演化机制,为构建和谐的城市社会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口分布具有强烈的地理性,但是相应的空间变动却常常被主流学派所忽视.将空间性思维加入到人口分布的研究当中,关注于不同群体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变动,并使用相应的空间性指标进行分析.对这些空间性指标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将其应用于上海市外来人口分布的实证研究中.上海市外来人口主要聚集在距离中心城区10-20公里范围内的近郊区,呈现出有规律性的环状分布.使用空间性的分析指标能够探测出城市社会空间分布的结构,并分析其动力演化机制,为构建和谐的城市社会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外出1天以上的大陆流动人口总数已超过7000万人。有人按年增长率10—15%计算,目前,大陆流动人口总数已达1亿左右。据北京市调查,60年代中期流动人口仅10几万人,到1982年翻了一番多,达到30万人,到1989年又猛增到131万人,7年间流动人口增加了101万人,到1993年,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口部分已超过1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以上。人口流动或人口迁移是重要的人口社会现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美国年均国内人口迁移率为千分之二百,日本和前苏联为千分之六十到千分之七十,印度也达到千分之三十。可以预言,当我国流动人口达到4亿,总人口中每千人中有六十人异地兴家立业的规模时,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管理方式、人口与发展将会出现崭新的格局。目前,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自发状态。然而,人们在做迁移或流动的选择时,恰恰遵循着一种普遍的原则,任何迁移或流  相似文献   

14.
当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不断改革,并且逐步深化,在此过程中,其用人机制发生了相应转变,在部分事业单位中有一些编外人员,这些人员属于"流动人口"。使流动人口老有所养是国家和单位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很多省份中启动了事业单位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工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省际民族聚居区多数经济发展滞后,面对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及地方政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要实现抱团发展,破解发展瓶颈以及地方政府横向合作的"中国困境",应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成立"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发起和鼓励成立跨区域行业组织、建立规范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和行为约束机制、设立区域合作试验区几个方面加强省际民族聚居区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与协调机制建设,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6.
各方面的调查和信息都显示 :在新世纪城镇流动人口将是流动人口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流动人口的职业发展机制对于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城镇流动人口历经经济体制的变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岗位结构和需求的变化 ,不仅其整体队伍的数量、构成、流向、素质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而且其职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城镇流动人口的职业发展机制越来越成为影响到其在新世纪生存和发展 ,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课题组通过对上海周浦、五角场、洋泾、江苏城北、浙江绍…  相似文献   

17.
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与社会融合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极为特殊,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来人口(或农民工)集团。试图提出一个新的城市化模型解释中国城市化的这一特殊性,并为打通中国城市化推进的瓶颈、解决庞大外来人口集团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提供政策思路。以上海为例,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外来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就业“生态”及其在社会生态金字塔中的“生态位”。外来人口在城市的生存状态相对恶化,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城乡”差异呈扩大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社会稳定。据提出的城市化新模型和对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的实证结论,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中国推进社会融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外来人口分布与户籍制度改革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 2 - 2 0 0 0年间外来人口的分布发生明显改变 ,目前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省会、首府城市。影响外来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和经济结构。外来人口聚集地区是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 ,在这些地区进行改革要充分注意到今后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外来人口分布改变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82-2000年间外来人口的分布发生明显改变,目前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省会、首府城市.影响外来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和经济结构.外来人口聚集地区是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在这些地区进行改革要充分注意到今后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外来人口分布改变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林蓉 《消费导刊》2009,(5):34-35
"浙江村"是北京有名的外来人口聚居区。随着城市农民工数量的日益增多,这样的聚居区在各个城市也逐渐增多。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社区形式主要有三种,"浙江村"是比较典型的"准社区"类型,此外还有进入社区类型和没有进入社区类型两种,总体上来说农民工的社区融入不容乐观。本文在介绍了三种社区类型之后,分析了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难的原因,最后阐述了通过社区支持解决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