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尚学摈 《理论观察》2023,(10):132-136
藏族题材电影在中国影坛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高质量作品的相继问世,展现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藏族题材电影在历史层面承担起歌颂西藏解放、藏区建设的时代功能,在思想层面发挥着促进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构建的主旋律任务,在文化层面展现出藏族丰美的民风习俗与独特的精神气质。缕析藏族题材电影的母题构成,对于深度解析藏族文化的内蕴,强化各民族精神交互,总结电影创作经验,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深切的美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为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从生成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即肇始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承继于多元一体、循序共进的历史脉络,升华于中国共产党对“两个大局”的宏观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遵循民族平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的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夯实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强化文化认同等三个维度协同促进、并向发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新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为大学生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理论指引,提供了丰富资源。以文化认同铸牢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历史逻辑、学理内容为研究起点,进一步探索文化认同铸牢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回顾了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与历史成就,深入剖析当下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工作侧重点。因此,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笔者所关注田野点的各民族移民群体在空间互嵌、经济互嵌、文化互嵌以及心理层面的相互嵌入来呈现当地移民社区建构移民“互嵌型社区”的过程,从而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否可能以及何以可能,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实践活动休戚相关.中华文化蕴含的文化认同、文化创造、文化自信清晰地确证着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民族身份认同意识以及集体归属意识.新时代,应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应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应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补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之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四个方面,对在西藏高校如何开设“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课程提出一些看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当代西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让当代西藏大学生了解“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使当代西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讲述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须灵活多样,注意把讲故事与讲道理结合起来。编写“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课程教材时,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是深化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润化,红色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历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在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价值,提供重要的精神财富,彰显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为进一步提高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效性,民族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和把握其理论逻辑,从文化阵地、文化基因、挖掘资源、提升认知等四个方面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8.
中国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内化为民族意志和精神的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领域的基因。弘扬中国精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延续、凝聚合力、创新发展、实现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联系,以及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作用,从新时代爱国主义、中华文化、发展经济和改革创新等维度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项长远而且根本的举措,这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四个着力点上发力.民族院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自觉肩负起这一时代重任,在民族院校共青团工作中,始终把握这一主题,准确认识和定位四个着力点,创新方式,多措并举,努力为筑牢各民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贡献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有着强大凝聚力和强烈民族归属感的整体意识.面对不均衡发展的社会现状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文章从探究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势出发,积极查找分析高校在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针对问题提出培育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十七条协议》是新中国处理民族和解放问题的创举,其历史意义在于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西藏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冲突,奠定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为一国两制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借鉴;向世界展示了新生人民政权的形象,为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提供了借鉴。新时期做好西藏工作,要结合《十七条协议》中的历史经验,做好四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西藏实际;坚持改善民生,凝聚经济和社会发展力量;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西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西藏要全面深刻总结稳定与发展的成功经验,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全力实现西藏长足发展与长治久安。尤其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西藏稳定与发展的实际,加强战略规划与研究,创建性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坚持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十三对关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传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与两路精神,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3.
历代以来,强疆固边乃国大事。因此,十分重视边境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西藏边境地区作为我国对外的前沿,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对于经济发展、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周边安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因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西藏边境地区有着特殊的区位情况,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重度连片贫困区、边境纠纷及反蚕食反分裂斗争前沿地带。特殊的现状决定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高度,来统筹谋划西藏边境地区的发展。坚持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弘扬"老西藏精神"与爱国守边精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开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研究西藏历史是发掘汉藏两族人民友好交往史,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重要工作;但就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状况看,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西藏历史研究应总结历史上正反两方面教训,搞好基础性研究工作,密切配合当前国家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视域下,立足于西藏特殊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条件和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实际,深刻分析研判在国家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西藏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在系统总结自建国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治理西藏的宝贵经验、基本观点和重要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特别是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西藏特殊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和思想结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原创性贡献和鲜明的理论特质,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与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6.
坚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住西藏的主要矛盾与特殊矛盾,提出解决西藏根本性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工作部署。关于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论述指明了西藏工作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提出了西藏工作的基本思路,提供了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西藏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在各个方面的成功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藏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处理好各领域的问题,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吹响了启蒙的号角,不仅以伦理的觉悟启蒙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而且以阶级的觉悟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五四时期启蒙与救亡并行的大背景下,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经历了一个从伦理觉悟到阶级觉悟的转变过程。研究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不仅可以总结近现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经验教训,而且对于推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推动驻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只有科学与人文融合才能实现人自身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新时期西藏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科学与人文融合有利于培养西藏相关急需人才。内地高等教育对科学与人文融合与割裂的教训成为西藏利用“后发优势”的重要借鉴,同时西藏良好的政策优势和科学与人文融合历史传统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应从进教材和进课堂入手,协调思想政治课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西藏高校必须尊重教育规律,结合西藏实际,吸收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西藏样板”。  相似文献   

19.
李怡 《特区经济》2021,(1):68-70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薄弱,社会主体复杂多元,社会治理机制不完善等矛盾困境,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因此为了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坚持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共同体意识、统筹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主体形成合力,搭建民主协商平台,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坚持以科技做支撑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