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美贸易总额逐年增大,中美贸易中存在了巨大的顺差,美国政府相应出台各种政策如逼迫人民币升值等限制中国的出口。这种情况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美贸易情形十分相似。当时,日本也对美国累积了大量的顺差,日美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但是这两种情况也存在着很大不同,本文重点分析了美国不同的政策反应及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一、日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日美密切的贸易关系构成了日美贸易摩擦的基础。 1,二战后,美国一直保持着日本的第大贸易伙伴关系而日本也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贸易规模都很大。日美的贸易密切构成了日美贸易摩擦的现时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驭 《经济世界》1997,(4):20-23
克林顿在他的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口口声声为美国人允诺的“新的希望之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林顿的“希望之乡”概念不外乎就是美国要在全球保持大国的地位。在全球经济继续保持领先的优势。他在去年底的竞选中不止一次地对他怎样在半年时间内使美国出口日本的汽车增长50%的业绩大加渲染。也难怪,克林顿在近几年沸沸扬扬的日美贸易竞争中确实也卖了不少力气,当然,克林顿同时也为日美贸易纠纷加了不少干柴。美国汽车向日本挺进美日的贸易战在汽车及汽车配件上达到了高潮。克林顿几度威胁要对日本实行贸易报复,并将日本的贸易行为向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克林顿在日美汽车酣战时曾说:“我已下定决心要日本开放汽车市场。我们不想同日本发生贸易摩擦,但是为了使美国产品有公平的待遇,我们将毫不犹豫地进行战斗。”日美汽车贸易战的烽火也波及了欧盟国家。欧盟15国当时就曾向美国发出警  相似文献   

4.
国际经贸     
《时代经贸》2013,(19):7-8
美国:关闭影响贸易相关的服务 10月1日是美国政府新一财政年度的开始,由于美国国会两院无法在限期前就下年度的政府预算达成协议,美国政府宣告自10月1日开始停止部分运作,为17年来首次美国联邦政府关闭。  相似文献   

5.
从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执政,到2010年6月鸠山首相辞职,美日同盟关系受到了两次挑战,一次是奥巴马总统调整东亚政策带来的,一次是鸠山首相提出新东亚政策和对美政策带来的。对于这两次挑战,美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安抚政策,打消了日本的担忧,赢得了日本的信任,巩固了美日同盟。美日关系中出现的摩擦都是暂时性的,只要美国政府采取积极的对日安抚政策,日本以美日同盟为基轴的对外政策就不会有本质改变。  相似文献   

6.
美国猛叩日本市场的大门─—美日贸易摩擦述评本刊记者李建国近来,美日间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使美日贸易摩擦再次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2月10日,日本首相细川飞抵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就两国贸易关系问题举行会谈,但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结果不欢而散。2月...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国际经济贸易界人士及世界各有关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注视和议论美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摩擦。一般都认为,美日贸易摩擦将继续发展。美日贸易难题多长期以来,美国同日本就美国向日本输出农产品问题进行了多次会谈,美国要求日本开放牛肉、柑桔等农牧产品市场。对此,日本作了一些让步,把从美国进口的牛肉增加3倍,柑桔增加7倍。  相似文献   

8.
咄咄逼人为哪般?──美宣布对华启用301特别条款,激起中国强烈反对挥起大棒6月30日,美国贸易代表米基·坎特宣布,根据美国贸易法301特别条款,美国政府已将中国列为“外国重点国”,并将对“中国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问题进行调查。坎特说,尽管“中国在完善...  相似文献   

9.
一天晚上,一位大约四十岁的日本经理走出东京一家意大利餐馆时满怀信心地对两位美国朋友说,他从事美日问题研究几年后不久就会向他的上司请假。这位特别容易激动的晚餐伙伴说:“我真的喜欢美国人民,但我就是不能再站在美国政府一边。”日本的精英说话向  相似文献   

10.
一、中日两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近年来,中国和美国均为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日本自中国的进、出口增速和比重均明显高出美国(见图1)。中日贸易的扩大主要源自国际分工的深化。譬如,日本的汽车产业已开始将部分在  相似文献   

11.
美日同盟是二战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推行遏制战略的重要工具。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蔓日同盟关系也在不断更新内涵和调整功能。这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面对调整的影响,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消除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近年来美国对华有形商品贸易产生逆差并逐步扩大,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对美第二大顺差国,贸易不平衡问题渐渐成为两国双边摩擦的主要根源之一。而从近期中美两国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状况,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来看,出现了使两国贸易总额减少,从而...  相似文献   

13.
胡惠民 《经济前沿》2003,(11):44-46
当前世界体制并不算真正的全球化体制,只是美国金融霸权通过美元霸权在全球的扩张。美国政府和资本家采取一切可以动用的政策和手段来维持美国金融霸权。一是金融战争:如打击欧元的科索沃和两次海湾战争;二是金融恐怖主义:如美国资本家发动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三是  相似文献   

14.
郭兰云 《经济导刊》2004,(10):10-11
随着美国大选日的日益临近,一个由美国工业、农业及劳工团体组成的联盟正在向美国政府施压,指责中国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获得定价优势的做法违背了全球贸易准则,要求对中国的贸易做法采取反制行动。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认为,美中贸易关系是一种美国能对中国施加影响力的接触政策,那些抨击美中贸易的人是想把美国带到经济孤立主义道路上去。克里的竞选团队支持对中国施压,促其改变工作条件和汇率机制。美国纺织业要求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服装加以严格限制。即使布什政府在10月份决定接受并认真考虑这些请愿书,也要等到2004年12月或者2005年1月美…  相似文献   

15.
技术出口管制是指技术输出国出于政治、军事或经济的目的,通过政府管制的手段,限制某些特定的高技术产品和技术向特定的对象出口。美国为维持霸权地位,保持对中国的科技优势尤其是军事技术优势,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国实行技术出口管制。美国对华技术管制严重影响了中美技术贸易。美国是世界上技术出口额最多的国家,它在世界市场的技术出口额是日本的三倍,但它对华的技术出口额却和日本对华的技术出口额相差不多。  相似文献   

16.
赵霞 《当代经济》2017,(35):10-11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经济围困力度不断增大,国际油价不断下跌,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我国则是随着自身国力的不断增强,逐渐成为了美国在世界经贸领域的强劲对手.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在亚太地区积极进行战略布局,旨在遏制我国的发展.在此多边关系下,促使了中俄两国的准结盟关系形成,两国的双边贸易上也随着外交关系的持续增进不断增加.文章从中俄近十几年来贸易发展现状为切入口,以具体的数据对中俄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继而结合国际情势,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三点进一步提升中俄贸易水平的措施,旨在为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对立和排斥形成的文化冲突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最深层次。文化冲突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冲突。美国的文化霸权或霸权价值观理念决定了美国国家利益的霸权性和扩张性,从而导致美国在中美贸易关系中频频制造贸易摩擦。美国的霸权均势战略的根本动机和目的是遏制挑战国,维护美国在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治理指明了方向。中美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中美贸易摩擦治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台湾曾经是日本的殖民地,且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所以日本一直都是台湾的主要贸易国家,以致于长期对台湾货币体系及外汇市场的影响力不亚于美国。然而过去对于台湾货币需求的研究,多半以美国作为主要对象国家来研究。现如今民众可多元地持有国际性资产,单一探讨美国的影响或许不够全面。本文根据1985-2008年的资料,研究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性冲击对台湾货币需求的影响。首先通过台湾对美、日的贸易比重,编制有效汇率和有效利率,作为衡量来自两国货币性冲击的依据。其次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找出台湾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现台湾的货币需求与本国产出、本国利率、美日两国有效利率及有效汇率等存在显著长期均衡关系。简言之,台湾货币体系对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干扰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990—2003年为考察时段,从总体和产业两个层面,对中国在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长中的贡献度进行实证评估。通过对各经济体出口增长来源的分解,我们发现亚太地区的贸易扩张越来越依赖于需求拉动的作用,而从需求方面看,中国对亚太地区贸易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本地区经济的影响力已替代了日本。东盟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更加紧密的东亚地区贸易关系正在形成,这为今后该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利益来源。  相似文献   

20.
李坤望  宋立刚 《经济学》2006,5(2):591-608
本文以1990-2003年为考察时段,从总体和产业两个层面,对中国在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长中的贡献度进行实证评估。通过对各经济体出口增长来源的分解,我们发现亚太地区的贸易扩张越来越依赖于需求拉动的作用,而从需求方面看。中国对亚太地区贸易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本地区经济的影响力已替代了日本。东盟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更加紧密的东亚地区贸易关系正在形成,这为今后该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利益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