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方传真     
北京市工业企业三年内取消行政级别据悉,从现在起,北京市工业系统197名总公司级领导干部和3544名党委级企业领导人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约三年左右时间,全市工业企业经营者将实现职业化、市场化。企业领导人员与党政干部脱钩后,取消行政级别的经营者将按资产规模、行业地位、经济效益等情况,区别企业类型,确定相当待遇。市工业工委不再直接管理总公司(局)、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国有独资公司。集团公司所属百户重点企业主要领导干部。总公司。控股公司下放行政副职管理权限,企业领导采用聘任制和民主选举。公司制企业实行产权代表委…  相似文献   

2.
马军生 《董事会》2014,(10):99-99
正早在2000年原国家经贸委就发文宣布,取消国企行政级别。但至今国企高管仍存在行政级别。如果不取消现行的国企高管行政级别和任命体制,是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央企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近来,央企负责人薪酬再度成为争论焦点。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部分,提出"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2014年8月,中央出台的《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  相似文献   

3.
卫文省 《董事会》2015,(1):29-30
行政级别对一些国企领导人意味着资历和地位,往往是衡量其身份高低的重要指标。诸多因素导致我们的国企领导人抱着行政级别这根救命稻草怎么也不肯撒手,成为阻碍废除国企行政级别的巨大阻力废除国企的行政级别难在三个方面。难处之一在于历史沿革无法割舍。从建国初期至今,我国的干部管理体制,一直是政企不分。在几乎所有人的心目中,国企是国家的,是党执政的基础,国企干部就等同于国家行政干部。事实上,在建国后的各个阶段,国企干部与行政干部都是随时可以互通有无、相互转换的。这种互通有无和相互转换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大家都具备同样的行政级别,比  相似文献   

4.
政企分开一直是国企改革的核心出路,然而长期事实上存在的行政级别现象,显示这一改革十分艰难。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保持一定的行政级别,与国企市场化发展的方向格格不入,致使用人机制被严重扭曲,滥权贪腐不绝,公司治理失效,企业很难彻底地走向市场,竞争力和活力提升面临严重束缚。近十余年来,取消国企领导行政级别文件早以有之,却实践中却鲜有实质性进展。废除国企行政级别究竟难在哪里?该当如何解开症结?  相似文献   

5.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9月荐读理由: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最重要一环,国企改革在过去的十数年里一直以一种磕磕绊绊的姿态进行着。国企一方面不断做大做强,成了行业内的"巨无霸",却随之也陷入了垄断、与民争利的批评热潮中;另一方面,它们依然是保证经济主权的最后力量,在国际舞台上与跨国集团同台竞技。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国企?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对国企行政后勤系统的剥离和改组,打破国企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使企业彻底摆脱办社会的沉重负担,轻装前进.但是,要想突破国企的传统体制,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勇气.经过5年多的努力,当首航国力商贸有限公司已成为东高地航天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不仅开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更找到了一条国企行政后勤改革的必然途径,这就是集团公司提出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四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以72号令发布了<总会计师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了"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负责".同时提出了"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董事会》2011,(7):90
国企高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备受外界高度关注。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的被免职,或许将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国资委对央企领导人考核动真格的一个典型案例。据悉,  相似文献   

9.
透明的力量     
从央企国企负责人薪酬福利改革开刀,抓住了整个国企分配制度改革的牛鼻子。这一步只要稳步推进,取得实质性效果,国企薪酬整体性改革就将迎刃而解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薪酬改革方案已经正式落地并于2015年1月正式实施。从目前公开消息看,这项改革的思路和路径选择都是非常正确的。比如:严格区分央企任命制高管和市场化选拔高管的薪酬待遇。行政任命制高管的基本年薪比照同级行政级别确定,市场化选拔高管享受市场化薪酬。比如: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目前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构成,调整为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目的在于使得央企负责人薪酬更好更多与其任职期间的业绩  相似文献   

10.
严学锋 《董事会》2013,(8):40-43
改革开放初期,国企的最大弊端是政企合一、政企不分,现在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由于政企不分、国企领导人实际上仍有行政级别,国企董事长的任免、考核、流动机制,行政色彩较浓厚  相似文献   

11.
严学锋 《董事会》2013,(8):38-43
改革开放初期,国企的最大弊端是政企合一、政企不分,现在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由于政企不分、国企领导人实际上仍有行政级别,国企董事长的任免、考核、流动机制,行政色彩较浓厚  相似文献   

12.
韦三水 《董事会》2015,(Z1):127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9月荐读理由: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最重要一环,国企改革在过去的十数年里一直以一种磕磕绊绊的姿态进行着。国企一方面不断做大做强,成了行业内的“巨无霸”,却随之也陷入了垄断、与民争利的批评热潮中;另一方面,它们依然是保证经济主权的最后力量,在国际舞台上与跨国集团同台竞技。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国企?  相似文献   

13.
日前从报上读到一则消息,说某知名企业的一位大名鼎鼎的领导在论及自己的管理经验时说,倘若企业主要领导人的意见遭到反对,则其在企业里的权威就值得怀疑.老实说,这观点笔者无法苟同,我甚至认为,如果在一个企业里,职工全都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没人敢对主要领导发表不同意见,则该企业命运堪忧,特别是在国企里.  相似文献   

14.
正十月,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国企党建话题引人关注。10月10~11日,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据媒体报道,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国企党建会议,这表明,继去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又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把党建比作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既是对过去几十年里国企发展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也为新形势下做好国  相似文献   

15.
民企与国企合作通常会遇到"三不"现象:不平等、不稳定和不信任,尤其是国企领导人更换后,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如今,社会上产生这样一种思想,即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了,而民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结果造成了现实中的两种经济成分对立的情况。有很多人认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是退出,就是全盘私有化。但实际上,混合所有制是必然发展,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并不是私有化,而是和市场经济协调起来。经过一系列探索和争论后,国家提出混合所有制,对各种资本都给予同等的待遇,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航天工业管理》2006,(4):44-45
科技投入被列入国企领导考核指标针对政协委员提出国有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动力不足的问题,国资委副主任王勇作出回应:从2006年开始,国资委将把对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作为考核国有企业领导的指标之一。王勇表示,虽然国企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差距,但国企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已经呈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成效显著,活力不断增强,但仍面临许多新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们在改革认识上存在偏差,应引起足够重视。误区之一,国企或企业集团脱离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等于实现政企分离一些报纸认为,目前不少国企仍在套用级别、人治管理的方式。原有的"婆婆"放了权,企业的最高领导则成了"老板加婆婆"一方面在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健全的情况下,政府的间接管理手段对此已无法过多地干预,企业几乎变成了"家天下";另一方面,他们往往用习惯的行政管理手段处理大至公司决策、小至业务人员规范的事务。如此…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成功与经营者的勤奋固然有关,更重要的还是经营者的管理素质——决策水平。企业决策涉及面甚广,这里仅就总会计师在企业决策中的“参与度”问题作一点粗略探讨。 一、总会计师在企业决策中的地位及分工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主要行政领导人工作,直接对单位行政领导人负责”。由此可见,总会计师在企业中处在副职地位,在厂长的直接领导下与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19.
跟踪研究百丽已经5年了,一直觉得这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应当成为中国商业的领导企业之一。但由于公司领导人邓耀先生和盛百椒先生低调的行事风格,这家企  相似文献   

20.
企业领导提高法律意识,重视法律事务工作是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前提  给企业法律顾问一个"舞台"。电力企业领导要把法律事务机构从原来处理善后工作的"解决麻烦的部门"上升到一个重要的管理部门的地位,让企业法律顾问从后台走向前台,作为企业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和日常管理,并将此作为企业的一项制度予以保证。正如国家经贸委领导所说的,企业法律顾问"有位才能有为"。各电力企业领导要为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地位提升、职能升格和作用强化铺平道路。  在思想上关心,业务上帮助,待遇上尊重企业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