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对科技发展充满感情,本身是科技人员出身,在研究所当过所长。今天谈的题目: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上我在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就着重倡导科技和经济要结合,但那时候还没有研究这么深。科技和经济怎么结合法?实际上一个是和市场结合,一个是和企业资金要结合,所以当时我们提出科技开发的主力军、主战场应该是在企业,而不是研究所,不是搞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表明,服务竞争在企业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从理论上说,在我国,服务经济学、服务文化学都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应当说是我们经济学研究与经济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这个缺陷,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实践反映。在我们的经济结构中,服务滞后也显得较为突出。在今天,开放中的中国如何突破服务滞后这一关隘,培养企业服务文化,实现服务增值?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如何创建中国的服务经济学与服务文化学?记者就这一问题专访了被誉为“文化力研究之父、文化力研究第一人”的贾春峰教授。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理论家、著名经济文…  相似文献   

3.
二次创业时期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萍 《特区经济》2005,(10):129-13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高。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以及国内经济由短缺进入过剩阶段,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已到达到一个转折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次创业”时代的来临。如何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将企业的发展提升一个层次,这是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面对的最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近日来,阿根廷的经济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动荡.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和示威游行此起彼伏,市场上风波不止、百业凋零,经济生活近乎瘫痪.这使我们不得不关注,中国是否潜在着金融危机的风险因素呢?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没有文化不行,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同样不行.几百位关注企业文化建设话题的听众把中大小礼堂挤得满满的,21世纪的企业竞争已经离不开企业文化这一基本要素,企业特别是民企到底应如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中国最好的企业文化在哪里?企业文化可以复制吗?因为谈企业文化建设毕竟让人感到有点"虚",因此我们尝试着以案例分析、专家点评与听众互动的形式,务求把企业文化建设到"实"处上.  相似文献   

6.
透视珠三角“民工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工荒”的出现,是经济学界、工商界、有关政府部门等各方人士所始料不及的。那么,“民工荒”在珠三角的出现,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如何应对猝然出现的“民工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梁冶 《环球财经》2005,(3):26-30
最近,美国大公司间再度掀起购并潮,其规模之大、频率之高、范围之广是近几年来少见的。业界称其为美国历史上“第六次购并浪潮”。回溯2004年底到今年年初,这是美国企业购并烽烟最浓的季节。仅去年12月,美国总共签订了价值3080亿美元的企业购并协议。进入2005年后,这一势头依然不减。随着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企业购并案尘埃落定,人们开始思考是何原因导致近期美国企业购并的集中爆发,这一轮购并狂潮究竟意味着什么?与前几次美国企业购并浪潮相比,这次是否有些新意?从本刊驻美国特约记发回的报道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而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这次美国购并潮是否会蔓延到全球?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如何?以及中国企业能否从第六次并购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相似文献   

8.
我是从来不预言的,但是我不得不提醒大家,2010年的经济是不容乐观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几驾马车还有哪一辆能拉的起来?消费这一驾马车,我也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清清楚楚的,老百姓哪敢消费!用什么去消费?这一驾已经跑不动了.出口,讲出口就不得不讲奥巴马.这个家伙这次来中国给我们带来了三个"礼物",他给我们带来的是贸易大战、汇率大战和成本大战.现在还有一驾马车拉着中国经济向前走,那就是基础建设.告诉你,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靠持续的投资基础建设发展成为经济强国的.  相似文献   

9.
借力与共赢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愈来愈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企业国际化已是必然的趋势。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应该如何积极应对?成为众多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孜孜以求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两年?还是三年?危机看似顷刻之间就发生了,但影响绝不可能在顷刻之间就消弭。要熬过这个冬天,仅有耐心是不够的美国金融风暴仿佛一夜之间席卷了全球,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消退。这场危机还会不会继续恶化?全球经济寒冬会历时多久?中国经济又将如何?事实上,中国经济在这场金融风暴到来之前,已经发出了一些信号。那么,中国经济本身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信息:请您谈谈企业如何应对这个增长速度之下的挑战?贺铿:7.3%到7.5%的增长率对我们不少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增长速度,应该说有自己的盈利的空间,这就要看企业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这个应该不会影响企业的收益。中国经济信息:您认为中国房地产业有一个产能过剩的问题,从中长期来看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距离有多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锐 《沪港经济》2002,(8):49-50
一个国家经济的实力,更多地体现为企业的实力。当跨国公司走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使得我们有了一次难得的思考机会: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和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知识产权诉讼愈演愈烈,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知识产权保险作为分散企业的知识产权诉讼风险的主要方式在欧美兴起。这一制度也必将在中国开花结果.但在中国开展这一业务不得不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文章认为,在中国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对外诉讼保险上目前应以行业协会主导,结合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来共同推进这一市场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不管其社会制度如何,都必须建立这种制度,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微观基础。我们这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崭新的事物。一方面,我们要以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作为参照系,学习和借鉴他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把借鉴、吸收西方国家的优秀成果与我国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体现发达国家现代企业制度某些基本特征的企业制度,这才是我们主要应做的工作。这里,就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育明 《首都经济》2004,(6):61-61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许多企业生存发展经常面临的话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他们由于受到技术,资金的限制,往往在一些热门产品上经常被市场牵着“鼻子”跑,市场紧俏就赚点钞票,市场疲软就困坐愁销。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尴尬的境地呢?  相似文献   

16.
高新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新企业在当今社会备受推崇。高新企业的这种地位不得不归功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这轮经济增长超出了主流经济理论的解释能力,被人们称为“新经济”。现在,高新技术在中国创业如火如荼,蓬勃发展,人们对如何发展高新企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谈几点个人的认识。一、正确认识高新技术企业1.既要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又不能把高新技术产业神化“风起青萍之末”,上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五次工业革命悄然而至,美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迎…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外向依存度较高的沿海地区,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订单减少,企业利润锐减,经营出现困难,部分企业甚至停产、倒闭。这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裁减用工,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如何解决这部分失业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妥善解决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据海外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国会正在酝酿起草允许美国企业对中国提起反补贴调查的立法,另外,美国国会个别议员提出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同样适用于美国《反补贴法》”的提案在参。众两院已经获得76位议员的签名支持。这一报道令中国的许多出口企业坐立不安,已深受反倾销之苦的中国企业,是否又要迎来反补贴的洗礼?同时国内某些产业也深受国外受补贴产品倾销之害,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9.
防控疫情迫在眉睫,复工复产时不我待,如何做到两手抓,怎样才能两不误?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各类企业面前的迫切问题,也是对地方政府化解矛盾、平衡各方的治理智慧的重大考验。为此,《中国经济周刊》在全媒体平台展开“防疫、生产两手抓”网络调查,了解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展、遇到的难题和有针对性的做法,并得到了全国各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现推出调查报告《企业复工有六难》和“防疫、生产两手抓”系列报道,展现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复工复产上遇到的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经历了15年漫长艰辛的谈判,随着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多哈部长级会议协商一致通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国人盼望已久的中国入世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面对入世我们说的最多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入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我们已经跨入世贸组织大门,已经喊了十几年的“狼来了”真正地变成现实以后,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认真地审视和检查自己,机遇到底在哪里,挑战竞争在何处?看不到机遇就抓不住机遇,看不到挑战就无从应战。应该说,入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深刻全面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打上入世的烙印。问题在干,最大的机遇是什么?最大的挑战又在何方?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争取主动?这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