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作为保险业分散风险、提高承保能力而在资本市场推出的创新工具,保险证券化通过建立保险支持证券,使资本市场的资金顺利地进入保险市场,从而更好地帮助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转移承保风险,并且同时可以满足资本市场上广大投资者强烈的投资愿望.从保险业的内在动力以及开展的现实必要这两方面看,它在我国的保险业中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经济、法律等环境还不够完善,现阶段应从保险资产证券化开始.  相似文献   

2.
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甚至亏损,为提高自身偿付能力,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以投资利润弥补承保亏损。保险投资证券化是我国当前证券与保险合作的主要形式,它在提高保险投资收益、解决利差损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我国在保险投资证券化的监管方面存在过度管制与监管不足的矛盾,需要转变监管理念,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实现保险投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巨灾造成的损失巨大,一次巨灾的发生,往往给所在地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单纯依靠传统保险和再保险已经难以承受巨灾带来的损失赔偿.而资本市场的资金量远远大于保险市场,其巨大的储备可以为巨灾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如何将巨灾风险分散和转移到资本市场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侧挂车”是国际保险市场最新兴起的创新性巨灾风险管理工具之一.作为对(再)保险和巨灾债权的有力补充,“侧挂车”的出现,为保险业借助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持,极大地拓宽了(再)保险公司的风险转移渠道,提高了(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十多年来,作为连接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产品很多。其中,巨灾债券的发行量最大、最为成功,它在扩大了保险承保能力的同时,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工具。在分析巨灾债券的发行情况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前后以及金融危机期间,巨灾债券对投资组合有效前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巨灾债券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能够改善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并扩展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王飞 《海南金融》2014,(10):19-22
巨灾债券沟通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雄厚的资金实力来弥补再保险市场承保能力的不足。巨灾债券在我国尚属空白,税收制度的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应在深入分析巨灾债券的交易结构与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以巨灾债券的税收理念为指导,建立巨灾债券税收制度,以促进金融创新,增加巨灾保险供给。  相似文献   

6.
随着火灾事故的不断发生,木加工企业除自身加强安全管理外,已有不少企业通过保险进行风险转移,从而有效避免经济损失。就保险公司承保方面来看,小型保险公司一般对该类业务限制承保,中型保险公司只针对大中型业务进行承保(一般保额在1000万以上的业务),大的保险公司一般对部分质量较高的小保额业务进行选择性承保。然而在保险市场上,价格需求弹性非常大,因此容易造成保险市场无法承担起相应风险转移、分散的责任。另外,随着保险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监管的日益规范,单纯的价格竞争和业务量竞争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7.
陈肖 《上海保险》2014,(1):7-8,23
利润路径的选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寿险公司经营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保险经济学认为,在初级市场中.利润来源于保费收入,保费扣除保险事故发生的经济补偿给付额和各项费用后即为公司的利润。然而,在成熟市场中,保险经营的资金流量包括了保费收入、赔款支出和投资收入三部分,其中保费收入和投资收入均为资金流入项,成为寿险公司利润的两大来源,也就是本文中提及的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8.
保险发展波动可以分为承保周期与保险周期两个层面。承保周期研究的是承保利润的周期波动状况;而保险周期至少从技术层面讲应该包括承保和投资环节,即保险周期的概念应该涵盖保险公司的全部业务,所有影响保险公司业务的因素都应成为保险周期的研究对象。本文从保险周期的驱动因素——传导机制、保险周期的行为主体和保险周期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该部分文献进行梳理,并提出有助于我国保险周期研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本文简述了保险国际化概念及其特征,总结了我国保险国际化面临的风险,提出了保险国际化发展路径,即投资外国保险市场;本国保险资金投资外国资本市场;开放本国保险市场;创建业务范围涵括国内外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10.
产险市场具有周期性,表现为"硬"市场与"软"市场的交替出现.这种周期性反映在保险价格、承保利润的变化上,保险价格变化与周期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基于承保周期是保险定价行为所引发的假设出发,本文列举当前六个保险定价模型,对模型中所暗含的周期性因素进行比较,考察模型中所隐含的长期与短期因素影响作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邓霆  陈彬 《上海保险》2013,(9):26-29
一、引言 保险企业的业绩主要由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两部分组成。西方发达国家保险企业的承保业务一般不赚钱甚至略有亏损,而投资收益则成为保险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在国内,由于保险公司经营能力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保险资金运用效率提高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保险投资的运用问题对保险业的发展日益重要。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效率不高。诉诸宽松的政策环境、健全的资本市场、严格的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相关人力资本投资等宽渠道多措施,保险公司可以提高资金投资收益,增强保险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公司风险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保险集团管理实践。本文以公司风险管理的视角,对保险集团最优投资和承保比例进行研究,建立了保险集团最优投资和承保比例模型,并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三家保险集团的最优高风险投资比例均低于5%,且进一步多样化承保业务的比例可以增加保险集团的权益资本。因此,未来我国保险集团除了应该进一步坚持多样化战略以外,还应该坚持将大部分资产配置于低风险资产,将少量资产配置于高风险资产的资产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受到法律法规、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制约,我国保险投资收益状况一直不太理想。在承保业务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提高投资收益率成为各保险公司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认为进一步拓宽保险投资渠道。允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外资本市场,提高保险公司投资专业化能力,将有助于提高保险投资收益率。  相似文献   

15.
“投资连接保险、分红保险、保险资金入市、保险公司上市”,浏览一下中国保险业近几年的热点问题,会发现每一件事都和投资、和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在理论界也近乎存在着一致的声音:应拓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提高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将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田帆 《中国保险》2014,(5):42-45
巨灾债券是发行收益与指定的巨灾损失相连接的债券,它与行业损失担保、应急资本、巨灾期货等同属保险连接证券的一种。巨灾债券是利用市场化机制将集聚的风险从保险市场分散到资本市场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也有助于提升政府部门的灾害补偿能力。面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现状,将保险连接证券纳入多层次巨灾保险体系,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机动车辆保险理赔服务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保险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车险费率的市场化,车险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部分保险公司在车险市场争夺中,采取降低保费、提高手续费、扩大保险责任等手段承保机动车辆保险,  相似文献   

18.
杨阳  姚萌  蔺爽 《云南金融》2012,(6X):142-143
保险公司中承保业务和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是现代保险公司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两大业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险资金的运用正在成为保险公司健康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保险公司都是偏向于承保业务的发展,而不注重保险资金投资运用,因此导致了保费的高增长和保险投资的低收益局面一直存在。文章主要分析资本市场对保险公司投资收益这部分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杨阳  姚萌  蔺爽 《时代金融》2012,(18):142-143
保险公司中承保业务和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是现代保险公司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两大业务,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保险资金的运用正在成为保险公司健康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保险公司都是偏向于承保业务的发展,而不注重保险资金投资运用,因此导致了保费的高增长和保险投资的低收益局面一直存在。文章主要分析资本市场对保险公司投资收益这部分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20.
非寿险市场的承保周期研究及在中国的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承保周期是非寿险市场特有的现象,突出表现为承保利润的周期性变化。本文分析了承保周期现象的一般特征及原因,并收集了22年的相关年度数据,用二阶自回归模型来检验国内是否存在承保周期现象。研究表明,我国非寿险市场的承保周期规律尚未显露;在主要险种中,机动车辆保险的承保周期约为6年,目前车险市场承保能力仍然不足,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