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广泛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类型多、差异大,农牧业生产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阻碍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如何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推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3.
崔丽  傅建辉 《经济师》2007,(7):64-65
我国传统农业的土地所有制是不完全的私人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是一家一户小而全的小农经济,农产品市场处于半封闭状态,农业技术长期徘徊不前,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自然经济特征,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长期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途径选择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资源姿势不佳、农业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来探讨下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前善 《生产力研究》2007,(2):23-24,49
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在农业中表现得不显著。农业家庭生产方式普遍存在具有经济必然性。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农业土地的规模经营。解决我国现存狭小的农业经营规模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执行严格的人口政策,降低过高的人地比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经济是一种有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和新型经济形态,它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改变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总体格局,通过转变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从而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际竞争新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绿色经济生产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宏伟 《发展研究》2013,(10):97-101
绿色经济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一套客观、全面评价其低碳水平的指标体系.本文在国内外绿色指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物流等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资源节约与环境污染控制、循环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绿色物流、绿色生产方式引导为维度的包括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的广义绿色经济生产方式指标体系,并结合现实需求提出了绿色经济生产方式评价政策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山东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的特点,认为造成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长期人为干扰.分析了石灰岩山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提出石灰岩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重建山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农业;因地制宜,开发山区自然资源,发展高效特产型农业;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发展精确农业.  相似文献   

9.
高艳春  孙国锋  刘静 《生产力研究》2006,(6):182-183,194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产品低附加值的工业生产方式局限性,归根到底是由传统经济的工业生产方式,即“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生产模式造成的。超越这种工业生产方式局限,必须把建设循环经济纳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进程中,树立循环经济理念,确定新型的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其实质是农村的城市化、新城市聚落的形成。不管是人口的集聚,还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城市化的本质是通过追求集聚效应来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应用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农业产业带,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多层次产业链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变革演进之间的关系,研究农业经济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给新农村和城镇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努力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山东石灰岩山区环境的特点,认为造成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长期人为干扰,认为了石灰岩山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提出石灰岩山区农业技术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重建山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农业,因地制宜,开发山区自然资源,发展高效持产型农业,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发展精确农业。  相似文献   

12.
彭科  安玉发 《技术经济》2012,31(6):101-106
利用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增长、农业从业人数、机械化水平及过去消费习惯与农业生产能源消费正相关;能源价格与农业生产能源消费负相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短期内对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的影响有限。当前节约农业生产能源消费应从改革能源价格机制、更新改造农机和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2021,(9):41-43
新一代信息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后,对传统行业、传统产业的渗透影响非常大.应用到农业领域,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个是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具体体现就是智慧农业;第二个是推动促进农业数字经济的发展.所以,新一代信息科技和农业融合之后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智慧农业,另外就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增长粗放型经营方式在农业领域比其他领域更为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规模小,2.2亿农户,户均耕地仅6亩左右,推行农业机械化十分困难;近2亿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资源投入大、消耗多、产出少:农产品商品率低,深度加工不够,附加值低;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发展中仅占30%左右,等等。农业粗放经营生产方式使我国农业几十年来一直成为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农业增长速度仍然十分缓慢,仅及工业速度的1/4;农民纯收入仅及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收入的40%;人均耕地从建国初期2.71亩降为1994年的1.19  相似文献   

15.
贺然 《经济师》1992,(12):55-56
<正>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类型,即传统的落后经济与现代化经济并存。这种经济类型通常表现为现代化的积极因素进入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促使该地区旧的生活方式解体,并逐步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所替代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初期,主要依靠农业积累资金来发展现代工业;尔后又主要是依靠工业自身积累发展现代工业;最后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第二,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通过劳动密集型产  相似文献   

16.
白洁 《时代经贸》2009,(9):19-20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枉理论之一。刘易斯(A.Lewis)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同时它的理论也较好地解释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一 1、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境内丘陵山区面积占80.4%。水土流失严重,十年九早,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环境差。全省农业早地面积比例大,土壤肥力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作物生长期偏短。多数地区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交流不畅,科技人员缺乏,农民素质低,农村仍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凡此种种互为因果,农业生产过程未能形成良性循环,致使多数地区农业处于萎缩性简单再生产状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其整个社会的发育与进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的核心是“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正义不是在抽象意义上评判人们行为、社会制度或其他社会现象的尺度,它是用来评价生产方式自身的尺度。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不应该轻易地用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义性来否定现有生产方式的正义性,而应该积极地完善它,尽量减轻它的非正义性,增进和扩大它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19.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此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  相似文献   

20.
由于山西长期受国家煤矿重化工基地、自然条件、传统生产方式和财力制约的影响,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脆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等主要问题长期困绕。为推进山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开发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和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