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济师》2019,(1)
通过对2012—2016年广东省卫生资源的配置状况进行分析,为实现广东省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建设卫生强省提供政策依据。文章运用泰尔指数,从区域内、区域间及总体角度对广东省卫生资源配的公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区域内、区域间及总体泰尔指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区域内卫生资源配置仍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时认为,卫生人力资源区域间差异对总指数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区域内部卫生规划,协调好卫生人力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
王广辉  郝丽萍 《经济师》2003,(8):233-234
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是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文章对天津市人口文化素质状况进行了分析 ,提示了天津市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 ,提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大规模跨省区的人口流动.尽管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很多,但当前引起我国区域间人口流动的主因素乃是经济因素,经济利益是激发人口流动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地区间、城乡间差距拉大,使得人口迅速以较大规模由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因此,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分析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生态意识、领导决策、控制人口、环境科学技术、就业冲击、环境容量变动等诸方面的压力和影响;揭示和论证科学文化素质在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努力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两种差异现象。系指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与其它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民族地区经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国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王桂花,张银光1.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状况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我国人口文化教育构成特点是低文化层次的人口比重极大,而高层次人口比重却极小,呈“金字塔”型。我国人口总体文化构成很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不足...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秦贤宏  段学军  李慧  田方 《经济地理》2008,28(5):779-783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从要素和资本投入推进转变为知识创新推进,人口文化素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研究我其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对实现各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人均受教育年限为切入点,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从地理学的视角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结果显示:①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为:东北高、西南低,并依次呈现出高、中、低三级阶梯.②我国31省市人口文化素质分布的标准差、级差和基尼系数都是先略有缩小后扩大,表面整体差异将继续存在;人口文化素质重心在研究期间一直往地理中心方向移动,表明东北部与西南部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空间自相关性呈微弱波动起伏,表明宏观格局基本稳定.③人口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分为四类,分别是良好促进、严重制约、微弱促进和微弱制约.  相似文献   

8.
对湖南省14个市2001—2008年病床数目与人口数目进行统计,运用泰尔指数定量分析湖南省病床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并对泰尔指数进行分解,计算区域间差异与区域内差异分别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研究表明,区域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大于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湖南省内病床资源配置缺乏公平性,尤其是区域间的不公平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胡鑫  左晓安 《新经济》2023,(4):81-93
本文利用广东省2000年—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VAR模型分别构建模型对广东省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了相关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定量分析中,广东省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显著双向影响,且经济规模与人口流动的相关性高于经济结构;在VAR模型中,经过协整分析,发现广东省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分析了广东省人口流动与经济规模及经济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强弱。研究揭示,广东省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发挥两者的联动作用,实现人才吸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会对其人口分布的状况产生影响,导致人口分布的显著变化.同时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变化反映了该地区的发展状况的多方面信息,反过来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变化是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的.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及2005年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制成广东省人口分布密度变化图及洛伦兹曲线图,进而分析广东省近二十年人口分布的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但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空间失衡、东中西产业互动关系不强、欠发达地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计算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个区域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对该省2001~2011年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变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探析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空间原因、产业原因和它们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2001~2005年,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呈平稳下降趋势。广东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首要动因是四大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其次是四大区域内不平衡发展。在产业方面,四大区域间产业发展差异大于各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差异,工业对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最大,其次是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影响有增强趋势,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电业的影响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区域间人口红利的差异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各区域间劳动力人口红利特点、受教育程度以及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经济区人口红利特点的差异性原因,提出构建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加大教育体制人力资源开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我国省际流动人口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人口的跨省流动对不同地区人口负担的影响,发现规模庞大、地域集中和"年轻化"的省际流动人口延缓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负担,而经济发达地区却反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输出了人口负担的压力。为了弥补省际人口流动对我国不同区域间财政负担的影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并为我国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设计了基于人口负担的财政均等化转移支付方案。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人口的发展规律,人口红利是不可能无限期延续的.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成本却逐渐上升.中国经济要想保持高速增长必须着眼于人力资本投资,即在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之后,大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充分挖掘人口"质"的红利.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2001-2010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等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正相关,与人口、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应从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区域间物流合作,以促进地区物流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沈立 《发展研究》2021,(3):68-76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空间配置,对提升公共卫生危机应对能力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区域间医疗卫生资源总体配置相对均衡,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匹配;二是部分都市圈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不足;三是都市圈内部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之间存在明显落差。对此,亟需加强薄弱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推动区域间医疗卫生合作,支持远程医疗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观根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江苏人口文化素质状况作一粗浅分析。一、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199)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江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人口的文化素质向高文化方向发展。据此次抽样调查,江苏接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4.OS%,比199)年上升7.51个百分点。其中,受大专以上、高中、初中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增加1.17、1.93和4.41个百分点2受小学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减少2.2个百分点。每十万人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五普”、“六普”及相关人口统计资料,对和田地区人口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和田地区人口发展具有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家庭户数有所增加,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人口密度逐年增大,总人口性别比进一步优化,人口向成年型转变,人口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口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等特点.研究的结论有助于促进和田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为和田地区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城镇化和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人口流动对我国房价影响显著,但现有文献对该问题较少涉及,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别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出发建立模型,推导出均衡房价的决定方程,从理论上推演了各省份农村居民和外省份人口需求对本省份城镇房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各省份城镇化和区域间人口流动对房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和由于收入、福利以及基础设施在区域间分布的不均衡而引起的人口跨区域流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我国房价;后两者是我国房价收入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偏高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城镇化和跨区域人口流动是我国东部地区房价上涨和房价收入比扩大的主要动力,但跨区域人口流动在中部地区,以及城镇化在西部地区对二者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