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本文利用Eviews6.0统计软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山东省粮食产量的回归模型,并对影响山东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最大误差仅为16.5%;影响山东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为:粮食单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粮食价格指数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提高粮食单产是粮食增产的最有效途径;采取适当措施稳定、提高粮食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种粮补贴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高度机械化带来农业机械的闲置,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在粮食增产上效果并不明显;盲目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粮食产量,关键是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单产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我国粮食生产1985~2007年间的投入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粮食单产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展开协整分析。研究发现:灌溉率成为影响粮食单产的关键因素,农药投入量是影响粮食单产的重要因素,地膜是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结论与建议主要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制订切实可行的地膜覆盖技术,加大地膜覆盖在农业的推广应用力度;充分发挥农药积极作用,减少其不利影响等。  相似文献   

3.
在理论分析农户种粮决策与成本收益关系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3年分省统计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北方、中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相对增加,南方、东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相对减少,粮食生产存在"北进中移"现象。劳动力投入仍是维持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大规模的非农就业已给全国尤其是东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相比净利润,现金收益更影响农户种粮决策。粮食单产增加并不必然促进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现有种植规模越大、基础设施越为完善,农户种粮积极性越高。受资源禀赋、非农就业、种植结构、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各区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原因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粮食生产中,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但近些年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对耕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节水灌溉设施开发缓慢、粮食单产受生产资料成本上升影响较大。今后应节约耕地资源、建设生态化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利用率、加大粮食生产中生态补贴的政策力度,使吉林省的粮食产业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实现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5.
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了1978—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增长趋势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波动中增长"的特征,在品种结构、区域分布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粮食生产波动均具有非对称特征。粮食产量波动对稻米产量波动最为敏感,对东部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河北)的粮食生产波动最为敏感,对粮食单产水平波动最为敏感。未来我国粮食生产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但粮食单产以及由此决定的粮食总产量与目标值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据结论,可以给出我国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若干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耕地质量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杰  李卫利 《经济论坛》2009,(17):68-70
把耕地质量划分为本底质量和追加质量,主要研究耕地追加质量变化对粮食单产变化的影响。通过建立C—D函数模型分析河北省耕地追加质量各影响因素对粮食单产产生的影响;并利用因素贡献率这个概念分析上述各因素对粮食单产在不同阶段贡献的大小。研究表明,耕地追加质量的改善促进的粮食单产的提高,有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波动系数分析了云南粮食生产的产量波动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属于古典型波动,即波动系数小于零,而且波动频繁、波动幅度较大.同时对波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粮食总产量循环波动主要是由单产波动引起的,但是单产对总产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说明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对稳定粮食产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1983~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关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单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的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及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闫梅  黄金川  彭实铖 《经济地理》2011,(7):1157-1164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部地区在迎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展矛盾日益严峻的挑战。详细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变化以及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认为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需求旺盛、已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耕地减速周期与粮食产量变化周期的基本吻合,预示了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减产的导向作用。文章运用指标因素分析法定量测算了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经比例系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等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重点剖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数量贡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河南省29年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粮食生产和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河南省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其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下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单产极不稳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最后,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粮食产量、人均耕地等分别进行了预测.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稳定、提高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与对策,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